三条新液晶生产线破冰广东 投资800亿

互联网 | 编辑: 李涛 2009-12-16 00:00:00编译
新建网页 1

典型样本●突破“瓶颈”

2009年,注定不寻常。岁末时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突破“瓶颈”最迅猛的一场攻坚战在南粤悄然打响。

穗深禅渐成“三足鼎立”

11月16日,深圳市政府属下的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在高交会现场宣布,与TCL集团联手投资245亿元,启动8.5代线液晶面板生产线,双方合资公司深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一并成立。

此前十余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薛晓峰亲赴韩国,与LG Display CEO权映寿达成协议———广州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高科技项目,LGD 8.5代液晶面板项目正式落户广州。根据协议,此条8.5代 LCD生产线的投资规模为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亿元。

记者昨日获悉,佛山也投入了这场大戏,广新光电上马8.5代线已成定局,总投资236亿元的这一项目同样是佛山市迄今最大的投资项目。

三条8.5代线齐集上马,总投资接近800亿元人民币,以穗深禅为核心的珠三角高世代液晶线“破冰”路线图渐趋成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把液晶行业比喻成信息时代的粮食,而6代以上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是公认的平面显示产业“最核心的技术承载”,但这却是中国现有的平板产业结构中最大的一块短板。据相关数据预计,目前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生产规模,至今只占世界生产量的4%。广东这几年每年进口各种液晶显示板达10亿件,耗费85亿美元,拥有全国六成以上产销份额的广东彩电业在液晶时代仍未摆脱“整机组装车间”的角色。为人钳制之痛显然也成为刺激穗深禅抢上液晶面板高世代线的内在动因。

液晶生产线“开闸放水”

纵观广东8.5代线的投资模式,不难发现,具备强烈高新技术和高资金门槛的液晶屏项目不再成为穗深禅三地的障碍。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近来不停地在日韩、台湾和内地穿梭,为采购液晶面板和上马高世代线忙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深圳华星光电将全部由本土主体创设,在资金领域,前期10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中,深超公司与TCL集团各出资50亿元,其中TCL集团承担的50亿元将主要来自A股定向增发。而在技术领域,华星准备双腿并举:通过购买等方式来获得部分专利授权外,还要通过研发来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以通过专利互换等来降低成本。据悉,华星光电已经展开挖角战,包括日立、LG显示、奇美等在内很多离任的高官已经加盟华星光电。按照李东生的规划,到2010年中期,华星光电将拥有一支160多人的研发团队。

与之迥异的是,广州引入8.5代线采取了外资主导模式,新注册的LG Display(中国)股份制公司中,LG Display持有70%股份,广州市和参与投资的中国电视制造厂商合占30%股份。在广州方面看来,LGD液晶显示面板落户后,将在广州开发区及周边形成完整的液显面板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约156亿美元。佛山的广新光电,台湾奇美被指称是背后最大的技术提供方。

日韩和台湾三地,几乎垄断了此前全球液晶生产线,今年以来对中国内地却几乎是集体“开闸放水”。 按照广东平板产业促进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的说法,除了各地积极布局,市场倒逼效应不容忽视。中国最迟明年将跃居全球最大液晶电视生产国和消费国,广东在国内是当仁不让的一大主角。

新闻背后

“没赶上集成电路

不能再错过平板电视”

“没有赶上集成电路产业,不能再错过平板电视产业的机会。”作为广东光谷大蓝图的重要部分,高世代面板线能如此密集的上马,政府这一强大推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在2005年,广东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就初步拟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步骤,希望能够打造一条完整的平板显示器生产线,并决定采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的方式,3年给予9亿元贷款贴息。不过由于技术引进费用谈不拢及日韩等国家对面板技术转让的种种限制,广东引进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今年年初,国务院颁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将“支持平板电视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完整的平板彩电产业链”列入发展规划。2月25日,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彩电产业战略转型产业化专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今年的工作重点落在彩电整机、平板显示面板模组、平板显示关键配套件、材料和平板显示专用制造和测试设备4个方面。国家将用3年时间对部分项目予以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按照广东“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液晶平板显示产业要在5-10年内领跑全国。到2010年,实现全省平板显示产业产值3000亿元,增加值600亿元,跃居全国第一。到2015年,使广东跻身为产业链配套设施齐全、全球主要的平板电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