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南法之旅第三天 尼斯与蔚蓝海岸

互联网 | 编辑: 杨晓春-见习 2010-06-29 00:00:00转载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我们原先打算从巴黎到尼斯坐一下卧铺火车,即安全又方便还有时间保证。不想,巴黎铁路系统最近好像又在搞什么东东,结果原定上午9点就能到达的火车一直磨蹭到快中午12点才抵达这个法国第三大城市、南部旅游重镇、蔚蓝海岸的中心——尼斯。

由于时间延误太多,我们的行程也不得不有所缩减。因为下午还要前往圣保罗并夜宿戛纳,所以在尼斯的行程就变成上一上山头、下一下海滩,快速的领略一下这个海滨城市的风貌即可。

站在尼斯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向下眺望,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地中海沿岸城市——远方是蔚蓝的海水,近处则是在绿树掩映中依山而建的红瓦房。午间阳光非常刺眼,不过这倒并不影响老师们的情绪。事实上,在这样明媚的阳光下,无论是颗粒细腻曝光宽容度极大的Ektar100负片还是色彩艳丽的E100VS反转片都是用来拍摄风光照片的好选择。

我特地拍摄了几位老师在尼斯工作时的场景。比如,猜一下隋晓龙老师坐在地上,把手伸入一个黑色袋子内做什么?原来是因为隋晓龙老师正在这个临时的“暗袋”内将4*5规格的E100VS大画幅胶片装入相机专用的片夹内。

隋晓龙老师的这台申豪4*5相机并不能像我手中的135器材那样毫无顾忌的随便咔嚓,通常他从完成脚架设置到调整焦距到测光到最后按动快门,一次操作需要10分钟左右。但是这种看起来“很没有效率”的操作却能带回我手头135器材甚至是120器材都无法比拟的极端精细、极致震撼的大画幅画面。我曾经跟着隋晓龙老师一起在吴哥窟内外拍,也曾经用放大倍数很大的观片器细细观察他所拍摄的那一张张细节异常丰富、画面立体感惊人的4*5照片——最终感受就是真恨不得扔掉自己和他在同一场景拍摄的135照片!

陈仲元老师与Oliver Jiang老师都带了巴萨III 120相机,这种皮腔式的相机显然是我们这些从数码影像时代成长起来的用户很少见到的产品。据说这款相机在保持相对轻便便携的同事也拥有相当出色的成像质量,所拍摄出来的120画面无论是在解析力还是在立体感方面都超越了135胶片的表现。

来自色影无忌的柯纳老师采用的则是一台康泰时645 AF相机。这台相机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成像最佳的645相机且还具有非常实用的AF功能——每一支与之对应的蔡司镜头都具有顶尖的光学素质。这台外观看起来就很威猛的产品一直是柯纳老师的最爱,非常期待他使用这台相机拍摄的645胶片作品,他同样采用的是色彩饱和度较高的E100VS反转片。

罗元熙老师与陈京老师各自带了一台非常亮骚的徕卡相机出门。如果说陈京老师的徕卡M6还算常见的话,那么罗元熙老师的M3则实在是非常罕见即使机身上仅有一个50mm的焦段的取景窗因而无法对应使用的35mm镜头,所以在机身上还额外附加了一只35mm的取景器。如果算上我手中的M9,那么在尼斯的这座小山顶上徕卡M3/M6/M9老中青祖孙三代相机齐聚一堂了。^-^

尼斯的这个老城区在游客中非常出名,而充满地中海情调的建筑以及路边随处可见的小酒吧、摊贩也使得眼前的场景充满的情趣。这里的街市色彩斑斓且充满细节,的确很适合宽容度极大的负片进行拍摄。所以我在这里将正负两种胶片轮流使用——一个是用来表现光影变化的细节,一个则用来充分展现热烈夸张的色彩。

再向前一些,则就是地中海了。这里的沙滩实际并非真正的“沙滩”,而是由各种大小不一的灰白色鹅卵石组成。这里也是法国南部的海滨度假胜地,延绵数里的沙滩上满是晒着日光浴或者下海嬉戏的游客。友情提示,这里海滩上有不少MM是无上装出境的,各位在取景器窗口内看到下面这样的画面一请不必太大惊小怪,二请不要长时间注目。。。

今天稍晚一点的时间实际是我们前往一个很少在国内法国旅游线路中出现的地方——圣保罗以及向戛纳进发的行程。不过由于昨晚的通宵火车导致数码相机没有能足够充电,因此后面的画面我全部都是用胶片相机记录的。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本次行程结束后我们还是会举行照片的观赏会,我会像大家展示各位老师以及我自己在圣保罗这个美丽小山村中拍摄的画面。

明天,我们会在戛纳与昂蒂布两个城市间游动。主要目的是想去看看昂蒂布的毕加索博物馆内的几幅真迹。同时,我也会向大家更细致的介绍一下同行的几位老师所使用的器材,敬请各位网友关注!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