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利益链或阻国内IT企业未来发展

互联网 | 编辑: 2011-12-08 15:51:00转载

版权问题,从保护发明者利益的初衷,已逐渐演变为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从近期苹果、微软、安卓三阵营之间愈演愈烈的版权战可以看到,版权的保护意义已经改变,它已经逐渐成为商战中一根有力的大棒。而在国内,国外厂商利用版权表面的“合法性’,抢夺道德制高点、建立黑色利益链来攫取厚利的行为也开始出现,已经并将在更大程度上,对国内IT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

事实上,近期宣判的苹果诉唯冠科技iPAD商标侵权一案就是国外大厂以霸王手段压迫国内弱势企业的一个典型例证,拥有商标权的唯冠被诉索赔400万,诚可谓有口难辨。

苹果与唯冠科技的霸王官司,还是在前者自身有瑕疵的情况下发生的。但那些以侵权为名敲诈国内IT企业的行为,因其所有的合理性与隐秘性,更不容易为人所发现。近期沸沸扬扬的南方某公司与Adobe、Autodesk之争,实际是这类矛盾到极致的爆发。因此发生人身伤害事件是各方面都不愿意见到的,但这也能看出由此带来的冲突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的地步。

海外软件商所惯用的方式,与之前大众所熟悉的“钓鱼执法“毫无二致。基本上都是通过纵容盗版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免费大规模推广其产品,然后再利用设置在软件中的后门,收集使用者的信息资料备用。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厂商一般都会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段,利用高额的回报(高达50%的版权费分成)来吸引国内的代理商加入,然后由这些代理商出面”对付“国内那些所谓的“侵权”企业。

由于这种利益模式来钱快、利润高,且除了脸皮厚几乎不需要其他的额外成本,因此很快在国内流行起来。这些代理商为了自身的利润,往往不择手段,采用恐吓、骚扰办公、甚至暴力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其身后的那些国外厂商则对此则视而不见。

代理商的行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影视作品中收“保护费”的黑社会成员,而且对“猎物”的选择非常明确:他们会首选那些大公司或是上市公司,然后上来便狮子大开口要个天价,但不会出具任何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往往不在代理商自己手上),而对象公司常常因顾及自身形象,选择花钱消灾的方式,进一步助长了代理商的嚣张气焰。有时也会发生几家代理商同时看中一块“肥肉”的情况,此时代理商们便会先行商议,划分好各自利益范围后再动手。

但大公司毕竟有限,越来越多的代理商就把眼光转移到了中小企业、甚至是创业期企业。对于这些视现金流为生命的企业,软件版权费是一笔相当沉重的负担。笔者的几个朋友在创业期间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其中有一家在上海的软件公司,在已经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还不得不凑钱打发每天上门来索讨版权费的代理商,使公司陷入了更恶劣的财务状况中,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扼杀了这些新兴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国内IT行业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相当沉重的打击。代理商模式建立至今,已有不少相关行业遭遇版权门而受到影响,在将来,随着此风愈演愈烈,可想而知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笔者无法妄自揣测版权利益圈的背后,是否有海外软件商更大的阴谋。但耳目渲染了苹果公司几场着名的官司之后,很难让人不去联想到这条黑色利益链所暗示的种种。国内IT企业要获取国际上的话语权,就需要培养扶植出更加优秀的公司,如果这些公司在萌芽阶段,就被诸如“版权保护圈套”所打倒,那么未来中国IT发展的前景,将变得更加灰色和迷茫。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