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利益、牌照以及竞争

互联网 | 编辑: 吴杰平 2006-12-15 19:1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二页

我觉得一需要以法律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界定了游戏准则,充分发挥能者有其力,而不是以无规则的行政条框来设置门槛。如明确的准入制度,使两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地方资源优势来拓展业务。二有更高层次的部门来统领该业务。

IPTV的牌照我认为只是广电部门对电信发展IPTV业务的一种控制手段而已。对于狂热的投资泡沫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是全国性的牌照好还是地方区域牌照对IPTV发展更有利,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5、从用户体验来看,IPTV和数字电视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当IPTV的概念大肆流行的时候,人们下意识反应就是数字电视的将来怎么办?那么IPTV会不会就此取代数字电视独树一帜呢?还是会因为各自定为不同而可以互存?有或者数字电视会更有优势?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答: 数字电视的将来就是发展交互电视,其实就是广电下的IPTV。

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很难说说取代谁,体现在市场上的彼此竞争。

互存可能性不大,用户很难为两个类同的产品而买单。

6、三网融合有多个层面,技术层面早就开始了,目前逐步向业务融合的层面发展,特别是在IP层面业务融合。也就是说,目前三网融合主要是以IP协议为基础的电视或者电话业务,在电信网或者数字IPTV的兴起,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从产业近几年的蹒跚发展来看,他和原有的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的发展有相似之处却也有更多的不同。已经不是电信或是广电某个单一部门所能完全承载的。因此有人认为,从三网融合角度而言,IPTV完全可以成为其部门融合的契机。您认为IPTV真的可以成为三网融合的契机吗?

答: 三网融合应该是客户端的服务融合。用户无论是在广电网还是IP网上都能享受到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服务。

IPTV作为一个新事物,使电信有了一个向传统电视行业挺进的机会。这可以促进电信IP网络的广泛家庭化,而由此对广电所造成的冲击又使得广电不得不加快其数字化进程。从而促使双方在各自的领域丰富自己的服务。使其逐渐向三网融合的服务而靠拢。

7、在中国现阶段,IPTV(或者说广电意图打造的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作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尚处于市场培育期。于是有人认为,指望消费者为此买单,还需要若干年时间,现在所有的投入都是在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磨合出真正的需求,也就是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IPTV赚不了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 作为一个产业本身就有一个投入期,任何希望IPTV在短期内赢利的想法有点过于乐观。赢利的前提是规模效益+贴近用户的需求服务,在发展中发展。

8、许多悬疑未解,许多障碍拦路在前。IPTV的发展显得步履蹒跚,那么IPTV有没有将来,假如有,那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将来? 对于它的将来您有什么杨的看法和建议?

答: IPTV就象玻璃瓶里的青蛙,前途光明,但需要一个突破。

1、IPTV如何扬长避短
IPTV的特色在互动,未来的价值体现也在于互动。

IPTV的发展首先要通过视频这一最为用户所理解的服务,来切入用户的家庭中心形成产业规模。随后才能以各类增值互动应用所进行有针对性的用户群细分,获得产业利益。所以视频业务在IPTV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却不能因为他的重要,而步入一个过度追求清晰度的误区。

过度渴望清晰度,一是加大了带宽压力,导致不能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反过来影响业务发展;二是IPTV再怎么提升质量,也比不上数字电视的效果,反而令自己陷入尴尬地步。成为以己之短来比拼广电之长。

所以06年,需要考虑如何在视频切入的基础上,更多发挥IPTV互动的业务来吸引用户。

2、 IPTV的资费政策
现在在试点的IPTV资费情况个人感觉还是比较高的,50—60元/月,而且还是在整体内容并没有很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在服务和质量上稍有差次,就会激起用户的反感。尤其还有一个数字电视的低价在做对比。但目前来看,一些运营商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整体的资费策略已经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个人认为在资费上可以采取1+N的多应用,灵活的手法,首先把用户门槛降低,然后在用户使用中以各类内容细分来达到增值的目的。如把资费放到30元/月的用户心理线,然后在内容的整合上多下功夫。譬如《无极》上映,在新片上映的头一周推出,可以收取5元/次,针对的是用户群中具备一定消费能力又追求时新的人群;一周后,把费用降到1元/次,半个月后,该片转入免费包月区。这样采取梯次方式,细分内容,既可以在规模用户基础上收到相应费用,又不至于激起用户反感。而且除了视频内容外,还有其他的各类应用也可以配合实施。

1+N的实施,在市场孕育期,整体收入以1为主体,N为辅助,随着市场的成长,将逐渐向以N为主体转变,而这其实也就是一个以视频为切入,最后达到以互动为特色的过程。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