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速递网站遭假冒 骗取银行卡密码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7-02-08 10:00:00转载

昨日,一网名叫“狷人”的读者致电本报热线,称自己在网上发了一条求购信息,没想到却引来了骗子。有过多次网上购物经验的她,一眼便识破了骗术。

最终经邮政部门证实,该网站确为不法分子设立的假冒邮政速递网站。


冒牌EMS(http://www.emspost.net/

正牌原装EMS(http://www.ems.com.cn/

论坛发张求书帖

引来了一场骗局

“狷人”告诉记者,前些天因急需要购买一本书,她跑了好几家书店,都一无所获。后来,她想到了网络购物,便在某论坛发了一则求购帖。

前天,一网名叫“鲜杨梅”的网友回复称,他有此书出售,如果需要,可以联系他。“鲜杨梅”还留下了联系方式。

“狷人”立即对方开聊。在确定对方所说的正是自己所要的书后,“狷人”便向对方索要网上实物店的相关链接,并询问对方可不可以使用“支付宝”付款。但对方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网络交易,不会使用“支付宝”交易,而且没有实物店链接,如果真的需要,可以使用(http://www.emspost.net)邮政速递网站的“代收货款”进行购买。

随后,“狷人”打开了对方所给的网站,并按照网上所提示的方法一步步填写相关信息。但在填写第二步信息时,出现了要求填写银行卡号和密码的提示。这时,有过多次网上购物经历的“狷人”感觉不对,经仔细查看发现,这个所谓的邮政快递网站网页制作粗糙,许多信息比较陈旧。

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假网站后,“狷人”中止了交易。

连客服电话都没有

细细比较漏洞百出

昨天下午,记者按照网友“狷人”所提供的网址进入网站。

记者在这个网站上看到,邮政快递的标志、邮件查询、公司简介、产品介绍、新闻、资费标准等栏目样样齐全,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在记者打开中国邮政速递网站(http://www.ems.com.cn)仔细对比后发现,假网站漏洞百出:不仅网址不对,而且中国邮政速递EMS的标志也不对;真网站在标志旁边用中英文写着全球邮政特快专递,假的则只有中文标识;而位于标题栏下网站相关新闻,真网站已经更新到2007年2月份,而假的网站新闻还是2006年4月份。记者随意打开一则新闻浏览,结果页面出现的是网页错误无法打开;假网站有在线支付,真网站并没有。另外,真网站下方写着版权所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假网站则写着版权所有国家邮政速递局。

记者注意到,假网站的整体栏目单调,色彩昏暗,就连最基本的邮政客服“11185”电话也没有。

输入假信息假密码 网页竟显示交易成功

为了了解此网站骗人的经过,记者点击“在线支付”业务。

这时,网页刷新成一份表格,需要记者填写物品名称、价格、联系地址、电话、商品颜色等基本资料,在基本信息下方,还有一栏“您从何种渠道听说或了解到我们的网站的”的对话框,紧挨着的是汇款银行一栏。

粗略看了一下表格,记者便随意错误地填写了“数码相机、1950元、陈浩、男”等相关信息,在选择了“工商银行”汇款后,确认提交订单,这只是第一步结束。

在提交后,网页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订单提交成功,网页显示必须选择在线支付交易。在点击按钮后,网页则刷新成一个支付表格,表格只要填写两项:第一项选择银行,第二项选择汇款金额、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和交易卡口令认证。

记者还是用编造的信息填写,这时,原先灰色的确认支付按钮变成蓝色。在点击确认支付后,网页则显示交易成功。

邮政技术部门确认 这是一个假冒的网站

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记者联系了邮政客服电话“11185”。

在听取记者所反映的情况后,工作人员表示,需要技术部门查实后才能确定该网站是否真假。约20分钟后,工作人员致电记者称,经过技术部门证实,该网站确为不法分子设立的假冒邮政速递网站,中国邮政速递局特快专递EMS网站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所谓的“在线支付”并通知发货方付款的业务,并且宁波地区还未开通“代收货款”业务。

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及时和相关部门联系查处、关闭该网站,同时提醒市民,为警惕类似欺诈行为,用户须牢记中国邮政速递EMS的网址是:http://www.ems.com.cn,遇到疑问直接拨打邮政服务热线“11185”查询。

最后,该工作人员建议用户将中国邮政速递EMS的网址添加到浏览器的“收藏夹”中,不要从不明超级链接间接访问。

网上购物不要轻易

泄露个人信息

网友在进行网上购物时要谨慎选择交易对象。对于陌生商家,应注意其网址上是否提供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必要时应打电话加以核实经营者的身份。正规交易网站会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用途、性能、主要成分、检验合格证明和使用说明,以及售后服务等有关情况。

如果使用信用卡支付,最好使用专用的一个账户,且卡内不宜存放太多现金。同时还应减少或杜绝在网吧等公共设备上使用,以防用户信息泄露。应尽量选择货到付款、同城交易方式。

注意保存有关单据。消费者应注意保存有关“电子交易单据”,包括商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出的确认书、用户名和密码等。

假工商银行网站

疯狂敛财80万元

2004年12月,一个假冒的中国银行网站出现在互联网上,诱骗银行卡持有人的账户和密码。被揭发后,该网站被关闭。不久后,一个假冒的中国工商银行网站也暴露了出来,引起了各大银行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假工行网站www.1cbc.com.cn与真工行网站www.Icbc.com.cn,只有“1”和“I”之差。这家假网站通过要求储户更改密码、网上购物等手段,盗取储户账号、密码,骗取网民钱财,在短时间内疯狂敛财近80万元。

(记者 王波)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