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炉辐射会致癌”,“黄瓜都是转基因的”,“XX小学门口有人贩子”,“XX事件你不知道的真相”,微博、论坛、贴吧、甚至微信朋友圈里总被这样的“养生知识”、“生活常识”、“惊悚消息”所占据?如果说前两种消息还仅仅是误导人们的生活方式,所谓的“惊悚消息”则往往是彻头彻尾的谣言,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恐慌、扰乱公共秩序。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制造、传播谣言?怎么识别谣言?怎么制止谣言泛滥,危害更多人?从谣言产生到终止,其实需要全体网民一起努力,从自身做起,不信谣,不传谣,拒绝当谣言的“二传手”。
为何总有人乐此不疲地转发这样的谣言呢?这里既有恶意散播因素,也有无意传播成分。社会风险增多、社会信任不足、民众心理是网络谣言生成的社会基础。有心理学家认为,谣言极可能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里滋生。究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是基于好友间信任的转发,更容易被相信。
第二,很多个体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是习惯盲从,谣言才会迅速扩散。
第三,网上造谣成本非常低,点点鼠标、动动手指复制粘贴即可。同时部分人盲目相信所谓的“专家”,骗子们甚至根本不要什么确凿的证据,仅需伪装成专业人士,煞有其事地杜撰一些故事就能让人相信。
有研究学者将喜欢传播谣言的人分为报复攻击型、唯恐天下不乱型、唯利是图型、逞能型、恶作剧型以及无意识的谣言制造者,这些人多因为“好玩”或者期许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广”等形象,采用移花接木、颠倒黑白、虚张声势等手段制作并传播谣言。而普通民众因为“宁可相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定势,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因而盲从和跟风,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火眼金睛辨谣言
谣言泛滥,善良的网友该如何辨明真假,避免成为谣言的“二传手”呢?
1、看谣言先看出处。一般消息在文章结尾总要署名或标明出处,而谣言尽管立场坚定、语气惊人,但常常没有标注具体时间,往往用“昨天”、“今天”等模糊的时间概念,也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往往都是从“哥嫂、姑舅、叔婶、父母、爷奶、好友”等处“听说”。
2、以偏概全,通过断章取义和暗示来博眼球的信息就要警惕了。也许他们对物品的化学成份一窍不通,也没做过任何实验;也许他们通常不能认全26个英文字母,也没看过一篇论文,但来自国内外某媒体、某机构、某砖家的惊悚资讯总是那么“快捷和准确”。
3、有无迷信或利用宗教的内容。
4、谣言内容空洞虚无,经常要用华丽的辞藻。再次提醒大家,别轻信、多思考是网络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
5、当有些消息您难以辨别真假时,可以向相关的官方微博或微信进行求证,也可以在网络中搜索是否有类似的谣言出现过。
遭遇谣言,果断举报
“我们将会对整个谣言商业链条进行清理,”微信有关负责人透露,针对网络谣言,微信团队不仅针对前端的谣言发布,也会将打击范围扩大到后端的交易等环节。
据悉,微信已逐步形成一套针对有害信息的完整打击体系,包括“用户举报、快速核实以及主动打击”等三大机制。在所有的公众帐号文章末尾,微信都开设了“举报”通道,用户随时可以对自己发现的谣言文章进行举报,仅今年上半年,腾讯安全中心举报平台就收到约6000万条举报消息,有超过3500万用户主动向腾讯举报恶意帐号,经审核有365万个恶意帐号被冻结。
接到用户举报后,一支专业的微信运营团队将对举报内容进行核实,只要举报得当,7天之内都会得到相应处理。此外,腾讯通过“雷霆行动”也对不良信息以及网络黑色产业链进行专项清理,并投入超过200人的专业队伍在微信中完善投诉渠道、设立用户举报平台。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的投诉功能,或者随时通过值班电话、在线邮箱举报不良信息,此类信息一经核实,微信将予以“快、狠、准”的打击。
据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在三大机制的有力举措下,微信公众平台对涉及传播谣言的近千篇文章、百余个公众号进行了删除和封停。删除文章近千篇,封停公众帐号百余个。
而腾讯雷霆行动自启动以来,也累计封停假货公众帐号3万个;每日封停欺诈广告1000万条;QQ和微信针对有风险网站链接每天给用户提供29万次提示;上半年配合各地警方打掉网络黑色产业链团伙10余个,抓获约80名嫌疑人,涉案金额接近2500万元人民币。
有学者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动网民力量,通过创新网络技术,将有效形成治理网络谣言的“闭环”,和全体网友一起构建“绿色微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