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已迈入战略主动期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8-06-11 09:37:44转载

本报记者 毛晶慧

近日,我国酝酿已久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过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议。会议明确指出,我国今后将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来鼓励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劳动。这是继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企业获得的又一历史机遇;自此,首次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创造主体的中国企业,将迎来第二个“黄金时代”。

就在《纲要》通过审议后的几天后,全国首个“异地专利数据容灾与备份机构”便在武汉落成,接着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又在京启动,而深圳也率先出台了《深圳平面设计作品版权保护办法》……一系列“实施”层面的知识产权动作表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已经进入了“战略主动期”。

可以这样说,刚刚通过审议的《纲要》,为中国企业打开了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大门。

但业内专家指出,新的“黄金时代”就在眼前,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中国企业前行的全新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企业需要着手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体系,并全力提升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应用水平,才能正确应对挑战,顺利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纵观3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制造业更是风光无限——据统计,目前全球每4台PC中,就有1台产自中国江苏。尽管“中国制造”蜚声国际,但很多有识之士却对此颇为担心。他们认为,目前“中国制造”的繁荣只是表象——尽管中国IT企业“垄断”了全球四分之一的PC生产,但被国外上游厂商攫取大量利润后,其利润却只能用“可怜”来形容;而且国外上游厂商一旦抽离核心知识产权授权,将加工基地转移,留给中国企业的只能是大批闲置厂房、设备和失业者;更要命的是,中国企业还将丧失很多非常关键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国际上,类似案例比比皆是。1987年,英特尔提前终止了与AMD签订的CPU技术交流协议,停止向AMD公司授权386技术。尽管最终AMD利用法律武器捍卫了自己的合法利益,但经过历时5年的马拉松式的诉讼和长达两年的执行期,令AMD一度错过了把握PC市场发展的关键机遇。

AMD的案例告诉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不再是资金、土地、厂房和设备,取而代之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今天,看似抽象的“知识产权”,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获取生存、发展空间的关键因素。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