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三十年谱就华彩乐章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8-12-12 12:30:00转载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小至家庭,大至企事业机构,中国的一切无不在金融改革的影响之下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变。可能正是由于金融业不仅是计算密集、通讯密集的行业,更是一个完全依赖数据运作而存在的行业,因此,金融业的变革不可避免地与同期席卷全球的信息化大潮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互为助力,交相辉映,奏出一支精彩华丽的变革交响曲。发展至今,金融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金融平稳安全运营最基本的生存支撑环境,可以说,没有金融信息化就没有现代金融服务。

    第一乐章:

    牛刀小试的电子化

    1979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率先引进第一台IBM 3032大型计算机。从存取款业务开始,包括储蓄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存贷款、黄金交易和ATM等在内的多种柜台业务就成功地运行在这台大型机上,自此拉开了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序幕。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工行不但一开始就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而且也是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先锋。工行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要走“电子化”之路,1984年10月,工行开始引入大型计算机。1985年之后,中国银行业对专业性银行实施了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四大行都感到,传统的手工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不走电子化之路,就无法保证业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基于这种认识,中国金融界的领导者下定决心,排除困难,跨入了金融信息化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将原来的手工工作电子化,实现柜台服务自动化,进而升级为基于服务器的中型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在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长迅猛、情况复杂和基础薄弱的国家渐进式地实施金融信息化,不但国内银行业没有思路,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当时,国内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化之路:先在各行网点安装计算机设备,在网点实现以柜员服务自动化为主的初步电子化。然后,在中心城市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同城通存通兑。

    第二乐章:

    拾级而上的省级集中

    经过第一次大联机,中国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但是,总体上水平仍然非常有限。这时候的银行业务网络局限在中心城市,虽然中心城市中各营业网点的信息孤岛问题初步解决,但是对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仍然停留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原始的柜台电子化状态,运作慢、数据散、可控度差的情况没有根本的改变。此外,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无法进行业务整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0年开始,大约到1999年结束,主要特点就是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省市级主机为中心,向外扩张。具体来说就是把原来以城市为中心的集中的运营方式扩散到区域,进而扩散到城市之间、省市之间的联网,不同银行系统之间的联网,使跨行通兑成为现实。

    第三乐章:

    热火朝天的全国数据大集中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中国金融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而金融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成为支持改革深入发展的动力。这一时期金融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原有的省级集中的IT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中国金融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所谓数据大集中,就是把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几十个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这种架构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应用的集中和IT基础架构的集中,使得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个交易行为,变多级法人为单一法人跨区域经营,整个银行业务支持、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业务创新的能力得到了重大提升,中国银行的IT真正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1999年,代号为“9991工程”的工行数据大集中项目正式立项。2006年,工行数据中心由2个集中为1个,由此工行IT架构达到了国际水平。其他银行也相继开展了数据大集中的工程:中行数据中心由20个集中为5个;建行数据中心由100个集中为2个;农行数据中心由36个集中为1个;交行数据中心由80个集中为1个。数据大集中的成功,可以说让中国银行IT基础设施“一步到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层次,增强了国内金融界走信息化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更为银行IT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他金融行业的IT建设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第四乐章:

    完美融合的业务与IT

    从2000年开始,国内银行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进入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由此,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金融机构均不惜一切代价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为了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近年来,金融企业普遍选择合并、重组等方式积极地扩张规模,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为此,金融机构需要把握自己的核心价值和核心能力,实现差异化,变封闭竞争为开放竞合。目前,国际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积极的管理创新实现业务创新,走向混业经营,进而改变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这同样离不开新一代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金融界对于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的时期即将结束,如何用好IT,如何结合IT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金融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相比较国际同行,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而应用的丰富性、完善度,管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必须补足基础,迎头赶上。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同样面临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新产品设计规划能力,优化业务流程,发现和专注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业务创新能力,改善成本、收入结构和盈利能力的艰巨任务。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体制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不断创新。面对即将到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形态,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将大大提升,中国金融机构需要提升自身业务的精密程度,从粗放经营走向细致完善的服务,从过去单纯依赖利息差和佣金的传统盈利模型进化为复合型的盈利结构。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改进和革新都离不开更先进、更可靠、更精密、更灵活、与业务结合更紧密的IT系统的支撑。在这个阶段,IT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一家金融商业机构的运营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IT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水平,依靠IT实现创新和管理IT的能力。

    中国金融改革的三十年,也就是中国金融信息化的三十年。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三级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增加了强大的推动力。下一个阶段金融信息化将去向何方?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说以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建成作为一个重要阶段的话,下一个阶段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完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综合系统中所积累的信息来进行业务与管理的创新,防范金融风险,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