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寸固态硬盘Colossus实测-1
经过近半年的改进优化,OCZ终于在上周正式发布了自己的首款3.5寸规格SATA固态硬盘Colossus。PCPer随后拿到最终上市产品进行了详尽的测试。
OCZ Colossus系列采用轻薄铝质外壳设计,尺寸146×101.6×25.4毫米,重约400克,容量上有120GB、250GB、500GB、1TB四种。标称的性能指标为最大读取速度260MB/s、最大写入速度260MB/s、持续写入速度220MB/s,“寻道时间”小于0.1毫秒,4KB随机读写最大IPOS分别为14280、16100、12300、13350,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50万小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Colossus的结构。实际上,它在内部是由四块独立的Indilinx控制器固态硬盘组成的,由Silicon Image公司的SI5923组建RAID。由于SI5923芯片仅支持两路RAID,因此OCZ使用了一种相当诡异的搭建方案:先在内部两两进行RAID 0组合,将两个RAID阵列再组成一个RAID 0。因此,在Colossus内部共使用了4颗Indilinx闪存控制器芯片和3颗SI5923 RAID控制器芯片。
连接子板,提供两个“SATA接口”。事实上,这两个接口只是外观和SATA相同,其接口定义已经进行了修改,可同时传输两路SATA数据信号到右侧的两颗RAID控制器芯片。该板背面还有另一颗RAID控制器,将这两个阵列的数据再组成一层阵列。
Indilinx控制芯片,尔必达缓存和东芝MLC NAND闪存。测试盘总容量250GB,使用了64颗4GB闪存,以及4颗总计128MB的缓存。
3.5寸固态硬盘Colossus实测-2
下面进行测试,测试平台包括: Core i7-920超频4GHz 虽然Indilinx控制器支持TRIM,但Silicon Image的RAID芯片并不支持。因此测试均在Windows XP x64系统下进行,没有使用Windows 7。 首先是实地文件拷贝测试,使用专门脚本创建不同容量(10x 1000MB,100x 100MB,500x 10MB,1000 x1MB)文件夹,再将其复制到同硬盘上的另一分区,记录文件创建和拷贝时间。 HDTach HDTune 3.50 |
3.5寸固态硬盘Colossus实测-3
3.5寸固态硬盘Colossus实测-4
YAPT v0.3 长期使用碎片化程度和垃圾回收功能 尽管没有TRIM支持,但OCZ把自己的GC(Garbage Collection垃圾回收)功能看作一项秘密武器。当进行了长期操作、大量随机写入后,硬盘的表现情况如下: 而当把它闲置一段时间后,GC功能已经开始自动运作,再次测试的结果: 继续闲置半小时后: 同样进行大量频繁读写操作后,使用HDTach的“Long Bench”全面测试: GC功能运作后: 整体来看,OCZ Colossus的优点有: • 读写速度几乎达到SATA 3Gbps标准极限。 • SATA设备中最快的写入速度。 • 3.5寸外壳便于安装。 • 多层组合架构适合扩展到更大容量。 缺点则是: • 不支持TRIM。 • 不支持NCQ,高序列深度时IOPS性能不佳。 • 固件无法自行升级。 • 垃圾回收功能在高负荷运转时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价格
基本上,Colossus就是将OCZ的四块Vertex系列固态硬盘组成RAID,并装进了标准3.5寸硬盘的外壳中。这样做的利弊都很明显,3.5寸外壳更方便安装,内部RAID让它的写入性能非常喜人,但缺少NCQ和TRIM支持限制了性能的发挥。目前,OCZ Colossus对于喜欢3.5寸规格的高端用户来说是一种选择(当然,同样的成本更多人可能会选择多块2.5寸SSD自行组建RAID)。而在未来,SATA 6Gbps接口的引入应当会让此类产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