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7日,当微软终于向欧盟妥协,同意向欧洲用户推送包括Firefox、Safari、Chrome、Opera以及傲游在内的12款浏览器,结束这场因捆绑IE浏览器而引发的旷日持久的反垄断调查时,欧盟反垄断专员尼莉.克洛斯(Neelie .Kroes)身后背景墙上的这行字瞬时有了更具体的含义:建筑于自由、平等精神之上的互联网应该赋予用户选择的权利。
十年前,凭借捆绑销售的手段,微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与浏览器先驱网景公司之间的战争。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安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往往是只知IE,不知其它。IE客观上成为了互联网浏览器的代名词。网民沈丽在回忆自己最初的互联网体验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想上网就点开桌面上的那个e形图标”。
海纳百川的互联网只有IE这一条通道入口。在十年后的今天,当用户在Firefox、Chrome、傲游等浏览器中任意取舍时,昨日的种种印象不禁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你的互联网,你的选择。”对于欧盟的这句充满思辨的词组,某电脑周刊的软件编辑Zz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Zz分析称,欧盟之所以坚持不懈,十年如一日地推动微软反垄断一案,很多人以为是欧盟贪财,就想从微软这头大奶牛身上多挤些奶,其实那还真是小看了欧盟的智慧和气度。“互联网软件是一个对新技术异常敏感的行业,垄断只会让整个行业意识落后,行动迟缓,最终的结局就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而一旦放开竞争,把选择权下放给用户,让下载量来投票,形成一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由此创造出的机会又何止微软那20亿美金罚款?”
事实上,让用户拥有选择的权利对于互联网的未来至关重要。就如欧盟自己所言,“在计算机制造商和零售层面,消费者都应当能够自由地选择浏览器。”
叶子是一名在家SOHO的网页设计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各样的网页打交道,对于浏览器的选择,她的一番理论已经从应用层面上升至精神层面:浏览器和人一样,应该是有性格的,多点儿选择肯定是好事,因为每个人的使用习惯都不一样,相对封闭的IE形成了市场垄断之势,就像一场工程浩大却又潜移默化的人肉格式化,把每个网民的上网动作都规定的整齐划一,“每个人都在点击着同样的按钮,不仅乏味,也有悖于互联网的自由精神。”
叶子表示,她说这番话的意思不是讨厌IE浏览器本身,而是反感它“借助强权挤压了用户的选择权。”就产品本身的质量而言,不管是可靠性还是安全性,IE浏览器还是非常强势的。关于这一点,业界并无太多争议。“我是看着IE从6.0一路升级到8.0的,可以说是进步有目共睹,各方面表现非常稳定”。叶子告诉记者,她现在用的傲游就是一款基于IE内核的浏览器,“既有IE的老成持重,也有符合自己习惯的自由活泼,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