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所梦想过的,消费级别旗舰DC所应该具有的各类功能,在经过美能达7系列产品一代代的改进后几乎完全出现在A1的身上。想要长焦?有7倍光学变焦镜头;想要广角?28MM应该很符合要求了吧;想要防手震?我们开发了AS系统。。。至于全手动、改进对焦速度、改进EVF/LCD效果、
谈A1出现的时机问题 一
尽管有被那款令人吃惊的佳能300的出现,但美能达公司的A1依然应该是今年最值得瞩目的数码相机新品。从本质上来说,这两款产品的开发思路就不同。300D实际是DSLR的最简化版本,一切都可以简化,把成本压缩到最低的限度。和同级别产品的机身性能对比来看,300D几乎找不出任何优点,这是纯粹是一款向开发、制造成本进行妥协的产品。但正所谓“瘦死骆驼比马大”,不管怎么说300D也是一款DSLR产品,它采用的超大型CMOS感光元件足以让它在画质上达到任何一款消费级别DC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而A1则不同,它尽管也是前代产品的升级之作,但美能达在它身上做的不是减法,而是“加”。我们曾经所梦想过的,消费级别旗舰DC所应该具有的各类功能,在经过美能达7系列产品一代代的改进后几乎完全出现在A1的身上。想要长焦?有7倍光学变焦镜头;想要广角?28MM应该很符合要求了吧;想要防手震?我们开发了AS系统。。。至于全手动、改进对焦速度、改进EVF/LCD效果、改进的电池等等等,美能达A1全都作到了。对于这样的一款全能型产品,你还想要什么?
在我们捧过A1那个硕大的包装盒的时候,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不由的窜上头顶。如果没有300D,美能达A1毫无疑问将会是整个2003下半年DC行业最耀眼的明星,但是眼下是否还会有原来那样多的人在和我们一样执着的关注着A1?——恐怕大半都跑去讨论该给300D配支什么样的新镜头去了。
好在CANON为300D配备的只是一支广角到中焦的镜头而已,并不能达到望远的效果。因此用户如果想要获得中长焦拍摄的话,必须还要自行购买新的长焦镜头。这对于真正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是对只想买台不错的数码相机(多是有钱的主),然后一机走天下的朋友来讲,使用300D似乎真的有些麻烦。
谈A1出现的时机问题 二
另外,对于不少DC用户来说,他们至今不能习惯DSLR的光学单反取景器。正好象他们所说的,这样小的玻璃窗口看起来真不方便,碰上要拍人堆后面的场景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们并不会在意光学单反取景器实际有多少视觉上面的好处,一款能任意反转,方便观看的LCD屏幕才是他们使用DC时的最爱。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似乎A1才是真正值得他们选择的产品。从外观上来看,A1的形体虽然在消费级别DC中属于大个子,但相对DSLR产品依然还是属于小巧玲珑那类;从镜头方面来看,A1的28-200MM的镜头基本已经涵盖了日常所用的各种焦距段,使用A1一机走天下毫无问题。而使用300D恐怕还必须买一支中长焦镜头才行,如果想要达到A1的防手震效果,恐怕还得再破费一些银子;从取景方式来看,新A1无论EVF还是LCD都能进行上下的翻转,对于低角度摄影大为有利。而300D用户想要拍摄同样角度的画面,恐怕不得不爬上爬下劳动一翻了。。。
由此说来,尽管300D的出现多少对A1带来一些销售上或者推广上的影响,但只要我们仔细的一分析,就能够发现这两款产品的定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300D可以作为传统FC用户向DC的转型工具,可以作为摄影师的数码备用机;而A1则更适合喜欢带着相机到处旅游的普通用户或者初级的摄影爱好者。它们的潜在用户中唯一会出现冲突的大概是那些刚刚上了一点层次的数码摄影发烧友们——即想进入DSLR世界,又无奈财力一时无法满足或者摄影热度还不足够旺的朋友们。当然,这些人在整个DC销售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尽管本文读者中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人。
谈A1出现的时机问题 三
很抱歉,尽管本文题目为A1的深入评测,其实内容上并不会涉及太多A1机身设计与相关特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内容早在本站数码频道上月在美能达A1的快速简评中实际已经作了不少的介绍了。想要了解A1机身设计以及相关特性的详细情况请参阅《震撼!美记新旗舰DiMAGE A1简评!》一文。
不过,在当时我们看到的是柯尼卡美能达公司的测试用样机,而今天我们这些图片中的A1则是来自上海新方特连锁提供的最终销售版本样机。从外观上来看,最终销售版本的A1与当时看到的测试样机没有什么太大不同,不过似乎在相机镜头的变焦环阻尼上略有松紧的区别。我们相信这只是产品个体差异的问题。
不少DIMAGE 7系列用户一直向我们抱怨,说是这个系列相机的镜头变焦环上的橡胶部分实际是用双面胶粘到相机塑料镜头上的。在用户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汗水的渗入,这块造型很酷的变焦环橡胶皮会自己从镜头上松脱开来。美能达公司的朋友介绍说A1在这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进,这块变焦环上的橡胶皮虽然同样是粘贴上去的,但据说改成了防水的配方,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最终销售版本A1的EVF与LCD的效果的确和我们看到的测试样机一样,比过去的7系列有了巨大的改进。尤其是EVF方面,画面尽管依然有些发黄,但画面再也不会出现掉色、破碎,颗粒感强等问题了。从EVF中看出去的效果与LCD相比已经没有什么差异。唯一的问题是由于这两块LCD版象素未免太高了一点,我们看上去反而觉得整体画面比较“偏软”。
机身按键控制不用多说,对于专业用户来说那真是如鱼得水,各个按键设置的位置无一不是恰倒好处。但本机和以前的7系列相机一样,明显属于复杂操作型,相信那些用惯了傻瓜机的初级用户面对这个产品一定会愁眉苦脸、顾此失彼。没有办法,美能达自己也承认这个机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拿起来就玩的。
总而言之,以我们的观点来看,A1的机身设计几乎已经无可挑剔,把握手感也颇有专业机才具备的那种质感(并不是沉重的意思)。唯一可以挑挑刺的是LCD和EVF虽然可以向上翻转,但一旦碰上高角度拍摄(把相机举过头顶),我们还是只能和固定LCD的相机一样使用。至于EVF/LCD的自动感应式切换,非D7系列用户在初上手时也许也会感觉有些不适应。
菜单依然是全英文设计
很遗憾,这一页面我们实在不想再多说什么。如果一定我们要为A1提出比较严重的意见的话,那么美能达一直顽固坚持的全英文菜单就肯定会被我们立即挑出来。
很奇怪,即使象牛气十足的CANON或者SONY都在认认真真的制作简体中文菜单的时候,NIKON和MINOLTA还在死死的坚持这满屏幕的E文。对于类似A1这样操作复杂的数码相机产品,不用说普通用户很难明白这些菜单说的都是什么,即使是我们这样对DC产品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员来说,看到这样的E文菜单同样会感觉非常头痛!这难道就是所谓专业性的体现?!美能达,请不要再顽固了!
以下是本机各种拍摄模式(包括多种场景模式)的屏幕照片。
以下是相机进入动画拍摄模式后出现的相关菜单设置。
以下是多层结构的拍摄菜单控制。内容相当多,而且也比较复杂,不少内容必须参照说明书才能彻底了解功用。另外,在其他相机中通过拍摄菜单就能进行调整的测光模式、白平衡、感光度ISO等设置,在A1上必须使用机身侧面的拨盘才能进行调节。这一点对于新上手的用户来说格外要引起注意。
此外,本机微距模式也不是通过菜单进行调节的,而必须通过镜头上的MACRO开关进行操作。本机还设置了一个用户自设定菜单用于快速切换个人拍摄习惯(右)。
以下是A1在回放模式下出现的部分菜单画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放照片时按上键,相机会显示本张图片的曝光直方图。
实际样张分析与拍摄感受 一
不再多说什么,我们直接来看相机的实际拍摄感受和样张。
说起A1的操作,我们的感受只有一个字——“爽”。我们可以说,这是目前为止消费级别DC中操作感觉和拍摄感觉最类似DSLR的产品了。本机尽管是大型机,但开机速度依然不慢,2秒左右相机就能进入拍摄状态。值得称道的是相机的对焦速度,无论是在广角段还是长焦段或是进入微距拍摄,相机的对焦动作总是干净利落,而且配合多点自动对焦系统,准确率也相当之高。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发现相机进入对焦犹豫状态,也许比明亮环境下略微多动作一两下,相机也能准确的完成对焦操作。
相机的EVF效果比过去好上很多,但在正对阳光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一些的干扰光条。这个应该是LCD产品的通病,不能算是什么问题。
首先来看一下使用A1的28MM广角段拍摄的几张样张。
本文图片全部采用ISO100感光度,大部分照片采用A挡拍摄,部分采用P挡。JPEG采用FINE(普通)精度压缩,尽量模拟用户的实际拍摄状态而设置为自动白平衡、平均测光。
DPREVIEW站这几天贴出了不少A1的实拍样张,他们对A1的画面表现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我们在实际拍摄时发现A1的广角端的画面还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畸变现象,但28MM的广角在拍摄时候所带来的画面震撼力的确是相当巨大的。
DPREVIEW盛赞A1的画面品质比过去7系列产品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在实际拍摄中发现A1的画面锐度和细节表现能力上的确相当不错,但在暗部以及大面积纯色部分还是能看到美能达7系产品一贯出现的颗粒感和噪点问题。即使采用的是固定的ISO100模式,画面中的颗粒感觉还是比较明显的(比D7要好)。但是如果使用EX FINE格式存储,这样的情况会得到一定的改善。DPREVIEW上样张似乎颗粒感更细一点,估计也是由此得到的吧。
实际样张分析与拍摄感受 二
A1在长焦端上的对焦速度丝毫不逊色与广角端,准确快速的对焦使得我们抓拍远处场景的成功率大大的提高了。
我们可以高兴的看到A1在长焦端上的画面品质并没有出现什么下降。比如这张照片中的建筑顶端的墙面效果以及部分细小的建筑部件在画面中都得到了相当良好的体现。至于画面的色彩风格,A1依然走的是相对清淡但相当真实的线路,当然比起D7来,A1的色彩已经变得更加浓郁了。
下面这张照片不是微距,而同样是长焦端的作品。由于采用大光圈和长焦距造成的浅景深使得树干背后的景物已经被彻底的虚化掉了。请注意树皮的褶皱与下方的那枝嫩芽的画面表现。A1在拍摄这个场景时候并没有象我们原来想象中的可能会对焦失误,而是非常正确的一次对焦成功。
我们在这里还不得不谈到A1采用的AS防震CCD技术,它对于我们在长焦拍摄起了相当大的帮助作用。打开AS,半按下快门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EVF中的画面的移动变得平缓和柔和,再没有景物在EVF中因手的微微颤动而出现“乱跳”的情况了。相对我们曾经使用过的2100UZ的IS镜头系统,我们感觉A1的AS效果可能略微稍弱一些,但肯定要比松下FZ1的IS效果明显的多。
以下是采用A1长焦端微距拍摄花卉特写。我们并不能以镜头可以凑近物体有多近来衡量相机的微距性能。事实上,这样画面也同样证明了A1在长焦端拍摄的花卉特写效果同样是相当出色的。而且长焦端微距能够有效避免镜头对拍摄物体的干扰,抑制拍摄物体的画面畸变,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想请大家再次温习不很懂老师的《走出“零距离”微距的误区》一文。
实际样张分析与拍摄感受 三
谈到AS功能,我们不得不测试一下A1在室内以及弱光线处的拍摄效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作手持的夜景拍摄测试,所以我们直接把相机拿到美罗城进行拍摄。
过去如果没有三脚架的帮助,拍摄这样的场景对我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也许我们的“铁手功”还不到家,因此无论是吸气凝神或是轻拿轻放,拍摄的室内照片往往还是会模糊掉。
使用A1则完全无须这样的顾虑。在拍摄这几张照片的时候,我们按下快门所用的力度和速度与前面几张户外风景照片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其实在打开A1的AS系统后,只要用户稍微注意一下保持良好的拍摄动作,类似这样1/20S快门速度的照片几乎是毫无难度的。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在这里倡导大家练习所谓的“铁手功”,但真的遇上手头没有三脚架的情况,至少使用A1的用户不必太过担心自己的拍摄成功率。相信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拍摄类似CEBIT-ASIA这样展会的记者编辑来说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的。
我们在前面的段落中几乎没有谈到A1的紫边问题。事实上即使在这样的F2。8大光圈下,我们也很少看到A1在光线明暗对比处出现紫边现象。这个现象一方面要归功于A1所使用的GT镜头的确在控制色散方面做的不错,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美能达对于画面算法的处理问题。据称美能达的做法是把大部分紫边算成并不太显眼的“蓝边”,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画面品质。
上面这张照片是完全手持情况下拍摄的长焦特写照片。在没有AS系统帮助下,拍摄这样的照片的确是相当困难。而即使开启了AS以后,这张照片似乎还是有轻微的抖动模糊迹象。我们建议用户考虑到A1具备的超高五百万象素画幅,如果不得已,还是可以选择ISO200的感光度来获取更高的快门速度。虽然会牺牲一些画面品质,但毕竟能确保拍摄到清晰的照片。如果这张照片只是用来RESIZE后发布在PCHOME数码影象俱乐部论坛里,那么ISO200也不会对PS后的照片品质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我们该如何面对A1?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美能达公司为A1的最终销售定价控制在8300元左右(我们曾经在DC产品库中预先透露了这个价格,竟然有许多网友指责这个价格太假。感谢上海新方特数码连锁为本文撰写提供的测试相机和实际销售报价!)。除了定价在9300元的佳能300D以外,另外还有两款产品会对A1的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
首先是富士公司的S7000相机,该机的预计销售价格为6800元,要比A1便宜大约1500元左右。但由于该机的性能与A1相比还显得逊色一些,因此该机应该只能算做走性价比路线的型号;
其次是索尼的那只野兽——F828。可惜的是F828竟然被延迟到12月中旬才会进行发售,而目前其预定价格竟高达万元之上。这样的定价本身就很难让人接受,对已经上市热卖近三个月A1冲击也不会太大了。
因此目前这个档次附近与A1相抗衡的竟然就是DSLR级别的300D了。不过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如果是花了8千多元购买300D的机身,那还必须花上一笔不小的银子用于为DSLR购置价格不菲的镜头;即使是购买带有EF-S镜头的套装版本,且不论还要多出一千元,就镜头焦距的问题也让300D显得比较局促。此外,A1带有的AS功能更是EF-S头所无法达到的。
另外,从画面品质上来看,尽管A1对比300D的确有差距,但在消费级别DC中依然属于相当出色的品种。从机身角度来谈,本机的操作性能一流(操作实在是非常舒适!),而机身体积也不是很大,便于用户旅游携带。
这样看来A1只要将其产品对准那些喜爱摄影,但并不希望配备准专业DSLR并后期投资镜头组件的数码影象发烧友,就应该可以在未来几个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再次感谢上海新方特数码连锁为本文撰写提供的测试相机和实际销售报价!
想要了解有关美能达DIMAGE A1数码相机详尽规格和更多用户评价,请访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