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GTX 295考验垂直风道 东方城W1测试

互联网 | 编辑: 潘轲 2009-12-30 06:00:00原创 返回原文

次世代机箱洗牌38℃风道

机箱一直是电脑硬件中的活化石,从2002年38℃风道出现的那一刻起,市售主流机箱的架构就从未改变过,而CPU、显卡、主板等配件的规格早已升级无数次。2002年的电脑机箱是不能完美兼容2009年的板卡配件的,改革38℃机箱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直至2009年,沉寂已久的机箱市场才终于出现一丝曙光。

2009年是新设计架构爆发的一年,年初电源下置设计出现,拉开机箱架构升级的序幕;年中大面积冲孔网、背板走线出现,放大了新旧机箱的差异;年末顶部与底部风扇的垂直风道设计出现,38℃被完全超越,次世代机箱的雏形诞生。岁末将至,机箱产业最辉煌的一年即将逝去,我们却无法找到一个革命性的概念能够总结2009年机箱的所有变化,幸运的是,一款前所未有的机箱产品在2009年12月25日发布,它足以成为次世代机箱的代表,为2009年——机箱改革年画上完美的句号。

这款命名为核心W1机箱采用了一系列新设计:电源下置、背板走线、内部黑化、抽拉式硬盘位、卡扣式光驱架、底部入风顶部出风的垂直风道、前面板冲孔网、显卡散热架,2009年诞生的所有新的设计元素齐聚一身,仿佛为了奠定次世代机箱的概念而存在,意义非凡。

最强国产机箱横空出世

当所有国产机箱品牌仍旧遵循老旧的38℃风道方案时,东方城已经完成了机箱设计方面的升级,它在国内机箱品牌中第一个抛开老旧的设计方案,使用电源下置、背板走线等新设计方案,与酷冷、联立等世界级机箱厂商走到了同一起跑线,核心W1就是最好的证明。

东方城核心W1的外部使用红色烤漆,与黑色面板搭配,高端气质一览无余。机箱使用流线型设计,看上去圆润典雅,时尚感非常强。东方城W1的外观非常漂亮,其实外观还不是它的最大优势,这款机箱的最大卖点是性能与人性化做工。

东方城核心W1机箱的顶部与前面板采用大面积冲孔网,这种设计能够让冷空气源源不断进入机箱,给箱内配件理想的散热环境,所以常见于400-800元之间的台系机箱上面。

机箱底部的设计别出心裁,底部两个风扇位对应三列椭圆形孔洞,孔洞内部是防尘网,防尘网之后有两个风扇位,风别对应电源入风口与底部风扇接口。

东方城核心W1的前面板完美一体,接口都被放在了顶部,其中多功能读卡器特别实用,位置也非常人性化,用户不用弯下腰就能轻松使用。所有前置接口都巧妙隐藏在顶部的滑盖内,使得机箱有完整漂亮的外观。

东方城W1垂直风道解析

传统的38℃机箱使用前面板进风,后面板出风的风道设计,这种风道设计有很多局限性,例如独立显卡会阻挡前置风扇的进风。

东方城W1的风道设计比较独特,相比传统的38℃机箱,它增加了顶部抽风位、底部吹风位、侧板吹风风扇。冷空气从前置面板进入,到达侧板风扇时已是已经被打乱,真正的气流入口是底部与侧板风扇,冷空气从这里进入供给显卡与CPU,热空气向上流动,CPU的大部分热量都通过顶部风扇排出。

东方城W1机箱的前置面板和顶部有大面积冲孔网,加强了机箱整体通风能力,缓解独立显卡对机箱风道的负面影响。电源下置设计使得电源不再被CPU加热,而是直接从机箱外抽入冷风,这种设计大大加强的电源的稳定和寿命。机箱底部与顶部形成了更高效率的垂直风道,相比38℃风道,东方城W1解决了传统机箱的弊端,为机箱散热带来质的改变。

东方城W1细节做工剖析

东方城W1机箱全身采用扎实的优质钢板打造,无论是机箱侧盖还是内部框架,平均厚度均达到1mm。对于钢制机箱而言,市面上几乎没有再超过这个规格的产品!机箱品质可见一斑。

核心W1底部有六个橡胶垫的凸起,用以加上机箱的防震性能,考虑得非常周全。机箱除了散热与做工之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展性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W1的扩展能力。

东方城W1扩展性能分析

东方城机箱内部有4个5.25寸位、5个3.5寸硬盘位,足够满足大多数玩家使用。这款机箱采用了免螺丝设计,无论是硬盘还是光驱都能手动安装。

可以拆出的硬盘架

抽拉式硬盘仓

东方城W1强大的散热能力与充沛的扩展性能即便是在台系机箱中也是很少见的,硬盘仓设计特别贴心。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东方城W1的三大特色:电源下置、背板走线、显卡风扇。

东方城电源下置设计赏析

电源下置机箱的优势:

1、电源直接吸入箱外冷空气,大大延长电源使用寿命。

2、降低电源风扇转速,减少噪音。

3、机箱顶部留出风扇位,加强CPU及主板供电散热。

4、机箱重心下移,防止共振。

 

电源下置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把电源放到下面,它其实是机箱从38℃风道向垂直风道进化的一小步。电源下置之后,机箱顶部风扇位的散热效率会远远强于后部风扇位,高发热的CPU与主板供电位能得到明显改善。电源下置设计还会提升电源的散热性能,而散热性能关乎到静音效果、使用寿命、稳定,所以这种设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重视。

东方城W1背板走线设计

东方曾W1另一面侧板可以看到背板有被镂空的位置,这个就是预留给用户走背线的地方了。把背板走线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保护了计算机的稳定运行。比如杂乱的线缆很容易卡住散热器,造成元件温度过高,轻则死机重启,重则烧毁!

机箱是承载一切元件的载体,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它的散热关注确是少之又少。机箱内长期高温,不但不利于CPU的散热,也不利于整机的稳定运行。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风道散热原理,将机箱内部热量带出机箱。

装机图解与测试平台

在装机过程中,东方城W1的安装很顺利,电源下置位的设计比较独特,电源牢牢卡在下面,抽风处有防尘网,避免灰尘进入电源。

我们使用一整套高端平台来检验东方城W1的散热能力,这套Core i7 920与GTX 295 SLI的平台是当前的顶级游戏平台,发热量相当大。



本次测试中,我们还会使用一款普通38℃机箱与东方城W1对比散热能力。测试中我们开启3DMark Vantage,平台跑至第二遍时截取温度。

对比测试结果 38℃败北

散热测试中,我们发现机箱侧板上两个风扇正好对应显卡位,可以直接为显卡散热,所以后来的测试结果中显卡的温度一直比较低。

这样的测试结果并没有什么意外,使用2009年新架构的机箱肯定是会比2002年的38℃机箱更强,测试中CPU、主板、显卡均有大幅降温,只有硬盘因为在抽拉式盒子里,所以比38℃机箱温度稍高。

垂直风道效能测试

众所周知,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东方城W1可以算是半代更新的垂直风道机箱。我们把CPU散热器的气流方向调整为向上,然后对比两种状态下的散热能力。

测试结果比较令人满意,CPU、显卡并未有太大差异,而主板温度降低了7.7℃,这种温差是比较难得的,因为我们使用的映泰X58A北桥特别烫,能降至62℃非常难得。

次世代机箱2010年必将普及

在所有国产机箱中,东方城W1是一个异类,因为它的设计理念已经完成了从2002年到2009年的跨越,而其他大多数机箱品牌仍旧遵循过时的机箱设计理念。即便与台系机箱厂商相比,东方城W1上的读卡器、风扇控制器、显卡位散热器等设计仍旧高出一截,它绝非是在模仿,而是做到了更上层楼。

一直以来,改变机箱行业进程的经典产品往往属于台系,例如酷冷的开拓者、例如银欣的乌鸦,国产机箱厂商一向是跟风者,我们从未想到有一天国产机箱也能主导机箱发展的潮流,所以今天“核心W1”配得我们这样的赞誉,它犹如一道红色闪电,促使国内机箱行业意识到旧的设计理念是多么不合时宜,让业界明白新的设计元素才是大势所趋。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