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转载 2009数码相机技术盘点(中)

互联网 | 编辑: 魏申杰 2010-01-17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在《2009数码相机技术盘点(上) 》[作者: 刘恩惠 ] 一文中我们盘点了2009年数码相机行业在高清摄像功能、超高感光度以及数码艺术滤镜领域发生的诸多变革,在本篇中我们则将重点分析并解读可换镜头数码相机在结构设计方面所发生的一些有趣变化。

无标题文档

四、可换镜头+大感光元件+紧凑机身设计1

编者注:原文转载于 数码多媒体 作者:刘恩惠

相关阅读:

精品转载 2009数码相机技术盘点(上)

精品转载 2009数码相机技术盘点(下)

在《2009数码相机技术盘点(上) 》一文中我们盘点了2009年数码相机行业在高清摄像功能、超高感光度以及数码艺术滤镜领域发生的诸多变革,在本篇中我们则将重点分析并解读可换镜头数码相机在结构设计方面所发生的一些有趣变化。

1、奥林巴斯-松下阵营联合出击

2009年以奥林巴斯和松下领军的M4/3阵营联合发力,推出多款基于Micro 4/3构架的新机型,包括——奥林巴斯E-P1、E-P2;松下LUMIX DMC-GH1、GF1。对于这类去掉反光板与五面镜的可换镜头相机,行业内已有了一个新的名词加以指代——EVIL(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即“电子取景器可更换镜头相机”)。但有人指出,在这些产品中并非所有机型都向消费者提供EVF电子取景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采用的是基于机背监视屏的实时取景(Live View)模式,因此若也称之为EVIL不免有些牵强,LVIL可能更恰当些。考虑到对此还没有达成统一,本文不采用这两种叫法中的任何一种,那么究竟如何最恰当地定义这类机型呢?总结其主要特点有三——可换镜头、小巧机身、相对较大的感应器,所以最确切的定义应该是——可换镜头大感光元件紧凑型数码相机。

Micro 4/3 系统标示

从2008年10月第一款M4/3相机松下DMC-G1问世,到2009年奥林巴斯与松下接连发布四款新产品,M4/3系统已经从鲜为人知的新事物一跃成为代表数码相机技术潮流的宠儿。尤其是6月份问世的奥林巴斯E-P1,这款功能全面、画质优异的小机器立刻吸引了众多新老用户的目光,其颇为讨巧的外观设计更为其赢得了不少加分,由此在国内引发热卖甚至脱销也就不难理解了。奥林巴斯趁热打铁迅速在不到半年后的11月份再推E-P2,虽然与前作相比没有本质变化,且外观设计也如出一辙(主要在于颜色不同),令人感到些许费解,但从中不难看出奥记对于这一产品系列乐观发展所怀有的充分信心和巨大热情。松下9月份推出DMC-GF1同样引人瞩目,作为该品牌的第三款M4/3相机,它一改之前G1、GH1类单反的外观设计,转而采用更为紧凑小巧、精致时尚的风格,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而且不可忽视的是,随机同期发布的20mm f/1.7饼干头也具有很高的素质!

奥林巴斯 Olympus 标志

松下 Panasonic 标志

四、可换镜头+大感光元件+紧凑机身设计2

2、市场反应良好且前景广阔

从市场角度看,这类“可换镜头大感光元件紧凑型数码相机”拥有十分广阔的潜在消费群体。一方面,紧凑型机身与较大感光元件的组合,使其获得便携性与图像品质的良好平衡;可换镜头使其在应用灵活性上也有相当大的余地。这两大优点,即便是消费型DC中的旗舰机也望尘莫及。另一方面,良好的便携性和相对单反不太惹眼的外观也使其在街拍爱好者中拥有很强的人气。所以无论作为新消费者的主力机还是老用户的单反备机,这类产品都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合适地位。

奥林巴斯 Olympus E-P1

奥林巴斯 Olympus E-P2

松下 Panasonic LUMIX DMC-GH1

松下 Panasonic LUMIX DMC-GF1

E-P1的热销恰恰说明市场原本就存在这样一片真空区域等待开发,不过正规销售渠道的M4/3系统产品线目前仍处与相对高位的价格,是许多消费者仍处于观望状态的主要原因。毕竟在5000-7000元价位段内,传统的数码单反产品线同样拥有数量庞大且性能优异的机型可供选择,而M4/3构架也并非对所有消费者都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对于奥林巴斯与松下而言,要在未来进一步拓展市场、占据份额,不但需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也不妨稍稍放低姿态,考虑面向入门级用户,从而细分M4/3系统的消费群。相信随着Micro 4/3构架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充满活力;若推出套机价格在3500元上下的入门级M4/3机型,对市场的冲击力可能会非常之大。令人鼓舞的是,据可靠消息透露,奥林巴斯几乎肯定将会在2010年上半年响应市场需求推出这样一款定价相对较低的M4/3新机!

四、可换镜头+大感光元件+紧凑机身设计3

3、电子取景必将大行其道

就在撰写本文的同时,三星推出的了属于自己的NX构架,可换镜头大感光元件紧凑型数码相机领域又多了一员颇具实力的战将。虽然开山之作 NX10并没有展现出多少令人惊喜的特质,但NX系统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还是令人颇为期待的。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两三年内,全画幅数码单反产品在中高端与专业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暂时不会发生改变;而中低端与入门级市场的形势是否会因为大量“可换镜头大感光元件紧凑型数码相机”的出现而发生改变,M4/3 与NX能否逐渐站上主流舞台与传统DSLR分庭抗礼,这无疑是2010年数码相机产业的一大看点。对于奥林巴斯、松下以及三星而言,抛开了代表单反传统的反光板、五面镜,就如同抛开了一个巨大的包袱,轻装上阵的他们能否加速前行占据主动,一方面要看其各自的技术实力与营销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应与对策。

三星NX10相机与NX 30/2镜头组合

若历史被改写,2009毫无疑问是值得铭记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人们通过这批新问世的M4/3机型开始接受去掉了反光板与五面镜的可换镜头相机;即使在前景尚不明朗的今天,过去这一年间奥林巴斯、松下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电子取景存在延迟、色差、耗电的问题必将被全面克服,之后各家相机厂商都会渐渐意识到传统的单镜头反光结构是一种累赘;我们大胆预测,有朝一日电子取景、实时取景将最终完全代替光学取景从而成为数码相机的统一标准。

4、不应被遗忘的SIGMA DP系列

SIGMA 适马 标志

在讨论这个话题的同时,我们不应该遗忘2009年适马(SIGMA)公司在大感光元件紧凑型机身领域为我们奉上的两款新机型——DP1s和 DP2。它们属于镜身一体化设计,不可更换镜头;内置的FOVEON X3 CMOS传感器在尺寸上只比APS-C画幅略微小一些,其20.7x13.8mm的规格远远超过消费级DC所采用的图像感应器。这类口袋型高画质定焦镜头数码相机虽然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毕竟面对一支不可被更换也不可以变焦的镜头,要求使用者有良好的摄影功底,但适马的这两款新品还是凭借自身优秀的画面表现力和便携性赢得了一部分用户的肯定。这一设计思路不失为一条兼顾个性与市场的发展之道。

SIGMA(适马)DP1s

]

SIGMA(适马)DP2

五、创新的镜头-感光元件一体化设计

1、创新思维孕育出的GXR

在这个技术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数码相机行业的众多二线品牌无疑都期冀着以自己创新的思路设计开发出具有个性的产品,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推动其购买力,借此“咸鱼翻身”。2009年11月10日,理光(RICOH)就用自己全新的GXR系统,向世界昭示了自己非凡的抱负与非同寻常的创意。不得不承认,GXR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具有颠覆性的构想——机身上不含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引擎,而将这两者转移到可整体更换的镜头组件中。无论其市场前景如何,首先应该赞赏理光公司在技术革新方面的勇气。

上市之初,理光为GXR搭配了两款可更换镜头组件,它们是——135等效焦距为50mm并具有微距拍摄能力的标准定焦镜头GR LENS A12 50/2.5 Macro以及等效焦距为24-70mm的标准变焦镜头RICOH LENS S10 24-70/2.5-4.4 VC。从命名上不难发现,这似乎是两个系列的产品,而它们在技术规格、产品定价上也存在明显差距。A12内置APS-C幅面的1200万像素COMS、支持高清摄像功能,S10采用的却是1/1.7英寸幅面1200万像素的CCD、不含高清摄像功能;两者所搭载的图像处理器完全不同,售价也几乎要相差一倍多(A12建议售价70000日元,S10为30000日元)。

RICOH 理光 标志

2、优点不多、缺点明显

虽然目前只有这两款镜头组件可供选择,但GXR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与不足已经在它们身上暴露的很明显。理光的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之所以要将感光元件、影像处理器单元与镜头融为一体,是为了使这三者之间达到最协调的工作状态,进而获得最优秀的成像效果。按照理光的说法,以传统数码单反相机的构架,感应器、处理器与镜头之间并不能达到最完美的配合,有些感光元件更适合广角镜头,有些适合长焦镜头。这其中有多少自欺欺人的成分,恐怕只有理光自己知道了。我们承认,感应器、处理器与镜头之间的匹配程度的确会对画质产生些许影响,却还不足以视之为影响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瓶颈因素之一。理光之所以搬出这套理论,多少免不了有过分夸耀GXR结构优势的嫌疑,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在忽悠消费者的智商。在他们看来,相比其他可换镜头数码相机,GXR系统将感光元件内置于镜头中所带来的最显著优点也可能是唯一优点在于——基本杜绝了图像感应器受外界灰尘污染的可能。

众所周知,对于数码相机而言,影响成像画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图像感应器的尺寸。颇为讽刺的是,为了确保GXR系统体积的小巧,理光不得不在为其设计变焦镜头组件时在关键问题上予以妥协——我们看到RICOH LENS S10 24-70/2.5-4.4 VC上采用的CCD感应器尺寸居然只有区区1/1.7英寸,仅达到消费级DC的水平。在中高端市场大尺寸感光元件已趋于普及的今天,理光的这款镜头组件实在令人难以对其市场前景报以乐观的估计。

当然,GXR构架也并非一无是处,譬如它可以凭借自己用于连接机身与镜头组件的那个数据接口,进行无线数据传输;通过无线收发装置这条数据纽带将被分离的机身与镜头彼此联系起来。由此,允许脱离机身独立工作的镜头组件就能获得更自由的视野空间,这的确是目前其他品牌的镜头卡口标准暂时无法具备的功能。只不过理光也只是刚刚开发出了有关的概念样品,短时间内并无成品投向市场的计划。

理光 RICOH GXR系统

3、外界评论冷淡、市场前景堪忧

对于消费者而言,为数码相机添置镜头的同时还要再购买一套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在消费习惯上显然是一下子难以接受的。在GXR发布后,大部分摄影爱好者并没有表现出很热烈的情绪,反倒是悲观、批判的声音占据了评论主流;除了猛然吸引到众人的眼球之外,GXR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追捧。原因其实很简单——传统数码单反相机的镜头是以光学组件为主的光电混合产品,只要保养得当可以持续使用甚至长久保值;而在GXR的镜头设计中,光学镜片与电子元件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其被淘汰的风险也就相对更大。虽然在整个构架中,机身是相对保值的,但机身所搭载的液晶监视屏、电池等组件同样也会面临老化问题。面对这种产品,消费者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理光的这一新思路并爽快地为此买单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理光自身而言,高昂的制造成本也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毕竟只有当图像感应器成本降低到一个相对低廉的程度时,这种一体化设计才有性价比可言。

在已经被披露的一些GXR试用感受中,体验者几乎都提到了自动对焦速度缓慢这一缺点,这无疑又如雪上加霜,为GXR的前景蒙上了一层不利的阴影。作为一家在中高端口袋型数码相机领域颇有建树的品牌,理光的GRD系列一直具有很强大的实力,也为他们带来了相当出色的口碑。但这次力推GXR,似乎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意味,这多少反映出面临市场机遇,理光急于依靠产品创新在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市场脱颖而出的急切心态。这种心态完全可以理解,只是理光选择了一条既不与其他厂家联盟也不遵循常理的道路,最终独辟出来的这条蹊径太过远离主流。从纯技术角度而言,这个创意有它值得鼓励的地方;但从市场角度出发,却又令人觉得难以理解。面对GXR构架不怎么积极的市场反应,理光是继续一意孤行还是会及时调整航向,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