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上市就惨遭淘汰 十大短命硬件秀

互联网 | 编辑: 李涛 2010-03-19 06:00:00原创 返回原文

还未上市就惨遭淘汰 十大短命硬件秀

如果你是一个老玩家,你或许还记得当年用频率仅为300MHz的赛扬300A处理器超频成功的兴奋,或许还留着那块经典的440BX主板,没错,这些成功的产品很容易被人们记住。但电脑硬件的发展离不开尝试,而尝试必然会有失败的成分。


与那些成功的产品不同,失败的硬件几乎很少能被玩家想起,甚至有些硬件还来不及上市就已经“胎死腹中”,但正是有了无数次的尝试,才奠定了后来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说,失败的硬件更应被纪念。

今天笔者就将为大家介绍十款经典的硬件,这些产品大多没能禁受住市场的考验,不是由于天生的硬件缺陷,就是不能满足玩家的需要,因此都草草结束了“生命”,退出了市场。

但正因为这些产品,厂商才知道哪种技术更优秀,哪种设计更符合玩家的要求,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回顾这些产品;一切总结硬件发展的历史;一切缅怀这些优秀产品的“探路石”们。

生不逢时——Pentium pro

如果问桌面级CPU行业的龙头老大是谁,Intel是无可非议的王者,它的奔腾商标更是家喻户晓,甚至有些上了岁数的电脑用户,评价一台电脑的优劣,就会问“这是电脑是奔腾几?”,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奔腾俨然成了他们心目中电脑的代名词。

到今天奔腾处理器已经经历了Pentium、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 4等等数代的发展,其中每一代都会引领一阵升级风潮。然而,在Intel处理器大军中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那么受欢迎,比如早期的Pentium PRO。

Pentium PRO是Intel在1995年中旬推出的产品,仍然采用的是陶瓷封装工艺,其最大特点是CPU内部装载了全速二级缓存,使缓存和内核以同样频率运行,相比当时大多使用主板板载二级缓存的产品性能有了极大提升。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性能优秀的产品却被公认为Intel第一个失败的产品,原因除了当时缓存芯片昂贵导致产品售价过高之外,还由于Pentium PRO是一颗纯32处理器,无法兼容老16位程序,直接导致这款处理器上市之后无人问津,最终黯然退市的下场。

拔苗助长——Pentium III 1.13GHz

如果说Pentum PRO的失利是由于生不逢时,那么Pentium III 1.13GHz处理器才真正是Intel这位“巨人”心中永远的伤疤。

众所周知,AMD凭借雷鸟处理器率先突破了1GHz大关,这对于老大Intel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也就是从那时起,Intel和AMD展开了频率竞赛。

但遗憾的是出师未捷,Intel强制提升频率导致Pentium III 1.13GHz处理器刚一推出就被发现存在自动锁死导致死机的问题,在上市仅仅一个月后,这款处理器就被迫召回。

由于Pentium III 1.13GHz处理器的研发代号是Coppermine(铜矿)因此就有玩家戏称它为“矿渣”。

虽然Pentium III 1.13GHz是一款失败的作品,但这并没有对Intel产生太大的影响,随后问世的Pentium4处理器卓越的性能表现,依然证明的Intel行业老大的地位。

悲哀的过度产品——Socket 423接口P4

Pentium4处理器的问世无疑是Intel又一次辉煌的开始,其使用了全新的NetBurst架构,最低频率为1.3GHz。早期的Pentium4使用Socket 423接口,但在后期Intel发现Socket 423接口的处理器频率最高仅能达到2GHz,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2001年Intel发布了全新的Socket 478接口,并逐步将Pentium4转移到该平台上,由于两种接口互不兼容,因此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4处理器自然而然成了“爹不亲,娘不爱”的短命鬼,很快就彻底退出了市场。

美好的诺言——4GHz pentium4

上文中我们提到,Intel Pentium4处理器使用了全新的NetBurst架构,新的架构赋予了Pentium4处理器最低400MHz的前端总线频率,而后来甚至提升到了800MHz,远远超越了AMD当时仅有266MHz的前端总线。

而且在Pentium4问世之初就有有消息称,Pentium4的最高频率将能达到10GHz,这一消息无疑令业界瞩目,令玩家们兴奋不已。但似乎是命运的捉弄,在超越4GHz频率时,Pentium4处理器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功耗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Pentium4 4GHz处理器的流产。

当时英特尔执行董事Craig Barrett在一次会议上,公开为Pentium4 4GHz的取消而道歉,Barrett甚至单膝跪地表示“请原谅我们”,可想而知放弃Pentium4对Intel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的选择。

勇敢的创新——GeForce FX 5800 Ultra

在玩家中,NVIDIA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一口吞下显卡霸王3dfx的壮举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但我们看到NVIDIA能走到今天在显卡中数一数二的地位,不能不感谢他的竞争对手ATI,正式由于ATI和NVIDIA的相互竞争才使得显卡行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

2002年11月18日,NVIDIA正式发布了Geforce FX 5800 Ultra显卡,当时这款产品在世界上第一次采用DDR2显存,NVIDIA本希望Geforce FX 5800 Ultra凭借更高的频率在性能上击败对手。

但似乎是命运的捉弄,Geforce FX 5800 Ultra正好遇上了ATI的R9700显卡,R9700率先提供了对DriectX 9特效的支持,显存位宽更是达到了256bit,是Geforce FX 5800 Ultra的两倍。

另外由于当年DDR2显存技术并不成熟,因此Geforce FX 5800 Ultra功耗相当惊人,随之而来的就是极高的发热量,虽然Geforce FX 5800使用了在2002年就是用了双槽散热器,但仍然不法完全遏制高温,而且巨大散热器产生的噪音也令不少玩家头疼。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NVIDIA的Geforce FX 5800 Ultra上市短短三个月就被GeForce FX 5950 Ultra取代,而重新使用了DDR显存,并换用了更为静音的散热器。

虽然更新了产品线,但由于Geforce FX 5800 Ultra的失败,致使当年显卡市场的领导地位易主给ATI。看到这您似乎也发现了,历史与今天惊人的相似,前不久ATI凭借HD5000系列显卡率先支持DriectX 11技术,而NVIDIA显卡又严重缺货,导致中高端显卡市场再一次被ATI霸占,同时也成就了Geforce FX 5800 Ultra成为NVIDIA历史上寿命最短的产品。

虽然ATI和NVIDIA的竞争异常激烈,但对于我们玩家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正式由于他们的竞争才推动了显卡技术的高速发展,但对于追求新技术的玩家来说,可就苦了口袋里的银子了。

选错了拍档——intel 820芯片组

1999年Intel 820芯片组正式诞生,Intel本希望820可以取代当时的440BX成为新一任主流主板,为了能获得更广泛的兼容能力,Intel甚至改变了820的设计初衷,生产了支持对手VIA所提出的PC-133内存的版本,可见Intel对820给予了厚望。

Intel 820芯片组支持PentiumII PentiumIII处理器,系统总线最高可达133MHz,支持AGP 4X独立显卡,并采用了UDMA/66磁盘接口,而且最重要的是820兼容当时性能更高的RAMBUS内存,拥有如此多豪华配置的820芯片组本应在当时称霸主板市场。

但由于RAMBUS内存售价昂贵,用户无法接受,而且兼容SDRAM内存的版本更爆出了内存桥接芯片有严重BUG,会导致用户资料彻底丢失,致使刚发布不久,Intel就不得不对这部分主板进行更换,双重打击之下,导致了820芯片组的夭折。

820芯片组雷声大,雨点小的命运使其名列硬件市场寿命最短产品之一,现在回想一下,当年820正式发布日期的一再跳票就是其失败的预示。

自大的下场——RAMBUS内存

RAMBUS内存在1999年时曾被Intel认为是性能最好,并会为Intel盈利的产品,因此Intel与RAMBUS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将生产仅支持RAMBUS内存的芯片组,但事实证明,Intel这一选择是完全错误的,由于RAMBUS内存高昂的售价,因此完全不被用户接受,最终在Intel放弃之后,RAMBUS内存也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单纯评价性能,RAMBUS内存无疑是当年的绝对的强者,在SDRAM工作频率仅为133MHz时,RAMBUS内存已经可以达到400MHz,而且数据传输速度更是高达1066MB/s,是普通SDRAM的2-3倍。

但由于每条RAMBUS内存都需要单独的控制器,而且由于发热量高,还需要加装散热片,因此直接导致了RAMBUS内存极高的成本和售价,其最终价格在当时相当于普通SDRAM的三倍以上,这也是RAMBUS内存无法普及的主要原因。

现在RAMBUS内存已经停产,目前在少数老型号电脑中我们仍能看到RAMBUS内存的身影,但它的的纪念价值已经远远高过了实用价值。

跟风的产物——SLOT A接口

在586之前,几乎所有CPU厂商都模仿Intel使用了Socket 7接口,对于我们玩家来说这就意味着更广泛的兼容性,更换不同品牌的CPU甚至不必更换主板,但对于Intel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事,并接独占的接口可以使其占领更多的市场,因此Slot 1接口应运而生,由于Intel为Slot 1接口申请了严密的专利,因此从那时起CPU开始了接口独有的时代。

AMD同时期模仿Intel推出了Slot A接口,虽然外观像似,都是单边插槽式接口,但Slot A与Slot 1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协议,后期由于Intel找到廉价的方法将缓存和CPU核心放在一起,因此又放弃Slot 1重新开始启用Socket接口,而AMD也跟风似的转而使用Socket A接口。

从Slot A接口短暂的生命周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接口的诞生完全是AMD跟风Intel的产物,在仅仅经过Athlon一款处理器之后就立即被抛弃,并诞生了与Slot完全不兼容的Socket A接口。

在感叹Slot A接口的生命短暂的同时,也同样证明了Intel在当年在处理器领域拥有绝对的霸主地位,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跟风产物Slot A了。

命运的捉弄——HD4770显卡

2009年的显卡市场对于玩家来说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不仅ATI的HD4000系列和NVIAID的GT200系列竞争激烈,而且年底我们更迎来了第一款支持DriectX 11技术的HD5000系列显卡。在新品迭出之余,也有一些“短命”产品不少玩家连面都没见到就已经退市了,其中的代表就是HD4770显卡。

按照ATI的计划,HD4770是其第一款采用40nm工艺制造的显卡,将采用RV740显示核心,拥有640个流处理器,GPU核心频率为650MHz,装备GDDR5显存,位宽为128bit。

在2009年9月时,ATI曾将HD4770样卡发给媒体测试,根据当初的测试资料,HD4770的性能略高于HD4830,而两者价格却基本持平,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然而由于2009年台积电著名的40nm芯片良品率低下的时间,最终导致HD4770显卡的流产,虽然在年底40nm产能得到了改善,AMD也终于将使用RV740核心的显卡命名为HD4750推向市场,但由于临近HD5000系列发布,国内几乎没有玩家见过这款显卡真容,而最终随着HD5000系列显卡的发布,HD4750也黯然退出了市场。

曙光最终消逝——Rage Fury Maxx显卡

相信现在玩家们对于单显卡多核心的技术已经不再陌生,无论ATI还是NVIDIA目前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但你知道吗?多核心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多款实验性产品之后,多核心显卡才有了今天的强悍性能,在无数的实验品中,ATI的Rage Fury MAXX
就是典型的代表。

从Rage Fury Maxx显卡的命名上,我们就不难发现它的与众不同,Maxx的中文解释为“曙光女神”,这或许就暗示了ATI对这款显卡曾经给予了厚望,但遗憾的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Rage Fury Maxx是在Rage 128 Pro基础上设计的产品,ATI将两颗Rage 128 Pro设计在同一块PCB板上,采用类似于SLI的方式提高性能。这款显卡拥有64MB下显存,其运作采用了两颗芯片交替处理的方式,即一颗核心渲染第一帧画面,而后第二颗芯片在渲染第二帧画面。因此这款显卡实际仅提供了32MB的显存,玩家获得的仅仅是更大的带宽而已。

另外由于Rage Fury Maxx显卡仍然需要CPU处理器大量数据,因此在低端平台上的表现并不好。而且由于显卡价格昂贵,也并非普通用户可以接受的了的。因此Rage Fury Maxx在推出后,由于市场鲜有问津,而逐渐淡出了舞台。


至此我们已经将十款产品全部总结完毕,算然这些产品被上了“失败”的烙印,但其实它们每一个都凝聚着设计者的智慧和汗水,让我们记住这些失败的硬件,让我们感谢它们的设计者,感谢它们的辛勤努力,感谢它们不怕失败由于创新的精神。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