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源于施乐,原型来源于MIT,由E-INK进行商品化,由元太进行量产。e-ink屏可谓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才有今天的成果。本文为你揭密E-INK的发展史,解密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
概念源于施乐,原型来源于MIT,由E-INK进行商品化,由元太进行量产。e-ink屏可谓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才有今天的成果。本文为你揭密E-INK的发展史,解密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
在1997年元太曾经在MIT的实验室里看到E-INK这项技术,后来E-ink在1998年从MIT独立成立公司,并在2001年推出样品,元太这样技术就很有兴趣,E-ink曾来台找合作伙伴,但是当时价格太高,元太没有接受,E-ink又找上飞利浦(Philips)合作。
在2001~2005年,飞利浦发展得相当辛苦,最后决定退出,当时虽然已有一些成果,也首度在日本市场推出第1代的Sonye-reader,但是技术还不适合大量生产。
元太2005年开始接手,元太跟飞利浦谈了1个礼拜达成一致,很快就从神户把飞利浦的设备、材料、设备全部搬到新竹厂,同时也包括飞利浦最重要的客户Sony。 当时Sony用飞利浦的产品在日本推出第1代的e-reader,双方签有供货合约,因此飞利浦要把设备卖给元太,也要获得Sony的同意。
虽然飞利浦拥有专利,但是缺乏实际的量产技术及经验,举例来说,电子纸的film要用特殊的胶进行贴合,按照飞利浦的方法,胶要几小时才能干,这在实验室生产没有问题,但是量产就行不通。元太将胶经过改良之后,几秒之后就干了,这就是量产的技术,知道怎样才有效、怎样才能达到高良率、高质量以及更低的成本。
2009年元太收购E-INK,全资控股E-INK公司,自此元太一手撑握了E-INK的技术和生产。
iRex是飞利浦旗下分出来的公司,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iRex是个另类。事实上,iRex系列机器使用的E-INK屏,其实技术都是源于飞利浦,这中间应该是当时元太和飞利浦之间的协议,元太提供给飞利浦半成品,飞利浦使用自已的专利技术加以改良,然后成品屏幕用于iRex的产品上,事实上,目前同类E-INK屏里,iRex使用的屏幕质量是最好的,但是它成本高。可以说,iRex是个例外,除了iRex之外,元太目前只有批量提供大尺寸屏幕给亚马逊。
在欢迎提供建议,如有任何与手机相关问题,可以向我们发帖提问:
我们有问必答!
更多精彩的最新手机资讯,请点击进入手机中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