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摩卡软件因北塔软件一款产品界面与自身产品界面的高度相似,将北塔软件告上法庭。此后,二者在媒体上的口诛笔伐便没有停止过。在此期间,北塔除了痛斥摩卡维权为炒作外,更是以摩卡侵犯其法人名誉权为由对摩卡提出了反诉。
而近日,有媒体报道,这场由摩卡维权衍生出来的名誉权纠纷已经以北塔的当庭撤诉告终。这个结果与此前北塔在媒体上的“海誓山盟”大相径庭,更是让人不得不怀疑北塔“策划”这场名誉纠纷案的初衷,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软件企业维权的思考。
当庭撤诉 北塔反诉的背后
联想此前,北塔多次以摩卡炒作为由,对摩卡维权置若罔闻。不仅如此,北塔更是以摩卡侵犯其法人名誉权为由,高调宣布对摩卡提起反诉。至此,北塔以一位“打击炒作”的“英雄”形象博得了舆论的关注与支持,而以产品界面高度相似为依据的摩卡却被舆论和媒体所忽略,甚至被冠以“炒作”的帽子,遭到舆论的群起而攻之。毕竟,在这个恶意营销泛滥的年代,人们已经对炒作恨之入骨。
而时隔数月,北塔却以当庭撤诉结束了这场让人期待的“打击炒作”的战争。这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更让那些曾经和北塔同仇敌忾的“帮凶”们有些不知所措。他们难免要迷茫:迷茫北塔此举到底为何?迷茫这位昔日的“英雄”何在?他们开始怀疑:怀疑自己的辨别力、怀疑自己的立场、怀疑北塔的初衷……
也正是北塔这一反常举动、正是这些无尽的迷茫与怀疑,将北塔当时反诉的初衷暴露的一览无余: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名誉权是假,混淆视听才是真,而北塔恰恰成功的达到了最初的目的,舆论只不过是北塔导演这场移花接木大戏中的配角和愚弄的玩偶罢了。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北塔的营销之道。相信北塔当时已然算到:时隔数月的今日,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有太多人在意,毕竟经过几个月的硝烟弥漫,人们早已产生疲态。由此看来,北塔的营销是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维权“三难”成就皮厚的“剽客”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发现难、取证难、认定难,再加上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侵权认证手段落后,法律流程漫长等因素致使相关行为难以杜绝,这也是“剽客”皮厚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保护知识产权,尤其是计算机著作权方面的难点在于,软件侵权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企业方面又须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才能进行调查,因此往往很难取得直接证据。而这一难题造成的最主要后果是,企业在进行民事诉讼时,往往因为证据不足而只能获得法定赔偿,但企业的实际损失可能远高于法定赔偿的数额。
另外,软件代码和模块的抄袭较光盘拷贝之内的盗版抄袭在取证上更难,只有同领域的程序员才能看懂代码,目前在取证和认定上,这一块的法律程序还不够完善。
对于一般软件企业来说,漫长的调查过程和法律流程要比被作品被抄袭更为可怕,耗费在打官司上的财力、人力很有可能是单方面支出,而“剽客”们往往毫发无损。
软件企业维权需要“打老鼠”精神
软件维权与打老鼠,表面看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思量,二者多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对于软件维权,正像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只有社会为企业创造一个合理的、参与正常市场竞争的环境,软件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中国的软件企业才能逐步发展壮大。打击软件侵权的最好办法就是消灭侵权者赖以生存的环境,而这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这就说明,单一的企业维权行为难以将皮厚的“剽客”彻底消除。只有大的产业环境净化了,那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才会逐渐减少直至杜绝。
其次,对于打老鼠,就如当年鼠患猖獗的年代,正是在全民打鼠运动的开展下,老鼠才得以逐渐减少,鼠患才得以逐渐解决。
除此之外,二者还有一个共性——持久性,即无论是软件维权还是打老鼠,都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持久战。虽然现在老鼠已然不敢公然上街,但在黑暗的角落仍然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但相比之下,打老鼠的工作做得似乎比软件维权要好得多,毕竟当前中国软件产业的环境还没有完全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没有那么完善,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提高警惕,时时做好打击软件业“老鼠”的准备。
而事实也表明:只有“打老鼠”的方法,才能让皮厚的“剽客”有所顾忌,毕竟人人喊打比一家行动更有效。也只有这样,中国软件产业环境才能得以进一步进化与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