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变革震荡 PC商业模式如何改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8-27 14:00:00转载

本报记者:窦毅

日前,中国台湾也是全球最大的主机板制造商华硕电脑与另外一家主机板巨头企业技嘉科技正在筹备合资组建一家新的主机板公司,预计明年1月开始正式运营。这间公司不是将两家的主机板业务合二为一,而主要担负的是两家企业产业的销售工作,事实上背景是为了减少市场恶性的价格战。最近两年多时间以来,因受产业竞争残酷,整机厂商和芯片厂商双向价格打压影响,台湾曾出现数家主机板制造商集体倒闭或转产的现象。

华硕、技嘉合资公司成立是PC上游主机板产业环节通过非商业市场竞争规则来挽救市场局面的开始,同时主机板企业提高与整机厂商谈判提高定价能力的一种尝试。

此外,在硬盘市场也出现了几乎完全一致的整合意图。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个人电脑市场最大的三家硬盘制造商希捷、昆腾、迈拓最终合并,其中诱发合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商希望避免整机制造商利用多家谈判周旋,压低价格,以此提高自己在PC采购商谈判的定价能力。

不仅在主机板和硬盘领域,显示器等等各个领域,随着一些知名企业不堪价格竞争而相继将业务转售,造成这些领域品牌度集中,相对而言的价格体系开始稳定。

上游零部件企业重组后,大大加强了零部件行业对于整机企业的控制能力。而零部件企业整合度提升了,反向控制整机企业的能力有所提升。这些因素对于追求规模效应发展的整机厂商而言,并不是好事。大规模采购的成本优势相对被削弱。

华硕电脑副董事长童子贤对产业发展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历过血雨腥风竞争后,剩下的几家企业会有相对好的利润空间生存。

PC很可能就是如此。

在战国纷争阶段,各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前三地位,挖空心思利用低价搏杀市场。而等到市场参与者相对稳定后,剩余的几家开始各自追求属于自己的利润空间。这可能就是迎接到蓝海的过程。目前在PC上游零配件供应领域经历过数轮搏杀后,大盘整合开始,对于整机企业而言,竞争环境面临转折。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