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理光GXR
索尼NEX的上市可以说是正式揭开了“紧凑型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微单”这类产品向主流消费群体普及的序幕,与之相比,之前M4/3系统的松下与奥林巴斯在国内市场所做的努力几乎不值一提,品牌的影响力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般。不过实际上M4/3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活跃还是有目共睹的。
正当厂商们此起彼伏的推出新的微单相机之时,各位是不是几乎都忘了还有这么一款产品的存在?他大胆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突破了以往我们对可换镜头以及不可换镜头等相机种类区分的理解,而同时又因为过于高昂的价格使其注定成为了一杆小众玩家的的玩物,最后因为产品的局限性,使其在微单大浪潮的来临之际几乎就面临“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窘境,这就是理光的另类之作:GXR。
这里小编想探讨的话题是GXR到底有没有出路,未来又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设计,而这些功能又如何被更多的人去接受,将这些概括起来,就可认为是目前理光GXR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另类结构的优势
说到GXR,首先想到的可以是它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它摒弃了以往相机和镜头的设计思路,在GXR生产出来之前,市面上在销售的相机中总体来讲只有可更换镜头和不可更换镜头两种类型,不可更换镜头的相机无非就是我们熟悉的卡片机、长焦机等等,当然在早期也有过不可换镜头的单反,但目前来说只要是跨入单反规格的,几乎没有不可以更换镜头的。
而理光GXR完全打破了这一模式,将传感器同镜头连在一起,将其整体变成一个完整的模块,采用插口同GXR机身连接,言下之意如果GXR没有接驳任何的模块其本身甚至都不是一台相机,那么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不妨将GXR同现在的微单进行一个比较,人们为什么需要微单?因为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需要高画质的照片,但是又不愿意带沉重的单反相机,还有一个群体则希望为自己的单反寻找一台高画质的备机以方便自己随时记录和拍摄,但这样一个群体实际上覆盖的用户群体数量并不小,甚至可以说非常接近主流消费人群,因此厂商们才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本站在GXR到站时做过比较详细的体积比较,GXR的机身尺寸在当时是大大小于GF1以及E-P1的,更不要提当时的三星NX10了,如果安装24-72mm + 1000万CCD传感器这个模块的话,GXR是一台比佳能S90还要略小巧的产品,如果换成50mm + 1200万Cmos模块的话,GXR的体积虽然要大出不少,但其和索尼NEX仍然是不相上下的,而如果你实际上看过国外网站对NEX的评价的话,NEX在外观设计以及手握等人体工程学设计上是被打了低分的,但这些在GXR身上都没有发生,换言之,GXR在保证了相机体积的同时,实现了非常灵活的搭配组合。
结构的扩展性
有关GXR的最早的两个模块的画质评价,国内外的许多网站上都已经有非常详尽的评论了,小编在这里想指出的是,理光已经意识到了GXR所谓的拓展性,最近理光就为GXR发布了一个超廉价的模块组合:P10。该模块是一枚28-300mm 同 一块1/2.3 总像素1000万的Cmos传感器的组合,售价进入了4000元内。虽然说其仍然显得不合时宜,但不要忘了,就算我们只是将其当做一款消费DC来看待的话,拥有铝镁合金机身的GXR+P10就不算很不值得购买了。
在松下LX5发布的时候,小编曾很感叹其生不逢时,面对一大堆的微单,LX5已经不可能再挺起胸膛说自己值四、五千元了。但GXR则不同,因为GXR有拓展性,我们只需为机身投资一次,以后只要单独买模块即可。
未来理光肯定会发布更多为GXR设计的不同的模块,也可能会有专门针对视频拍摄的模块出现,还有人开玩笑说未来也许GXR还可以打电话和玩游戏,甚至曾一度传言GXR未来可能会有用M4/3传感器的模块,虽然只是玩笑但却凸显出模块式设计的好处,我们可以不用考虑镜头卡口的问题而用GXR承载更多的可能性。
佳能S90(左),理光GXR(中),佳能G11(右)机身厚度比较
倘若理光能让GXR拥有更多的开放性,邀请一些有意进入相机市场的厂商来制作各自的模块,那么GXR的未来就很难限量了。
最现实的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GXR的优点,但最最现实的问题还是价格,先不说广大的消费者是不是认理光这个品牌,单说GXR的高售价就仍然难以使其被更多的人接受,目前GXR + 24-72的模块需要5000多元,搭配50mm APS-C模块的售价仍然要8000多元,这些都注定GXR暂时还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玩具,作为一台无法被界定种类的新型相机,如何让大众接受其设计理念还需更多的时间去培养。
假如有机会可以玩到GXR的话,一定会喜欢上GXR的设计,尤其其APS-C规格模块的画质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目前我们还没有理光GXR进一步的新品消息,也希望GXR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一个产业永远是百花齐放的状况更好,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