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服务器,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插装多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业界公认为服务器中的“绩优股”,受到各方的瞩目。
刀片服务器受到追捧的原因很简单,它实现了“IT基础设施简化”理念向实际应用的飞跃,不但具备了机架式服务器的所有优势,而且具备了更强的易用性和可管理性,总体拥有成本也就更低。
由于具备提高计算密度、简化部署以及资源共享提高性价比等众多优点,难怪刀片服务器受到众人的追捧。国际领先厂商IBM、HP、Sun以及浪潮、联想、曙光等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刀片服务器。2003年IDC曾乐观地预测,到2007年,刀片的出货量将占到整个服务器市场的25%。
然而,事实却让许多预言者大跌眼镜。
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刀片服务器在亚太服务器市场上的出货量仅仅为2%。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到2007年刀片服务器的出货量不会超过整个服务器市场的10%。与预期巨大的差距让刀片服务器陷入尴尬之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尴尬呢?
其实,自刀片服务器诞生之日起,关于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就有诸多议论。
首先,对于大型企业或者IDC来说,采用刀片服务器能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中型企业或者中小企业来说,能否得出这个结论就不一定了。由于中小企业的业务比较单一,网络结构简单,这些特点导致了刀片服务器的高整合、低能耗和易维护等诸多特点发挥不出来,因为单一业务的中小企业网络本来就比较简单高效。
其次,标准问题始终是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刀片服务器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刀片服务器模块在不同机箱中无法兼容使用,一旦刀片机箱出问题,所有的刀片服务器都将失效,无法向其他机箱中移植使用。
第三,在刀片的逐步普及过程中,线路改造和能耗成为有意选择刀片服务器的企业的新困惑。
先说线路改造问题。刀片服务器的重要市场是IDC(Internet数据中心),而且刀片服务器对IDC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按照理想状况计算,每个42U的机柜都能插满1U服务器或4U刀片服务器,由于后者的计算密度是前者的3倍左右,按照一个机柜每年的租金是12万元计算,每年每个机柜可以节约20万元以上。
然而一个“小小”的问题——供电系统不匹配——阻碍了IDC的选择之路。目前国内的数据中心大多是五六年前(也就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建的,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缺乏对能耗的前瞻性,每机架大都只有16A的额定电流,无法支撑高密度的刀片服务器。但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停机数小时进行线缆改造,要么改造变电站。但无论采用那个方法,都需要上百万元的改造成本,IDC通常无力承担。
再说能耗的问题。刀片服务器的单位发热量远超机架和塔式。在IDC空调散热功率不变的前提下,部署刀片机架之间的间距要大于部署传统服务器的机架间距,这样一来,刀片的计算密度优势难以彰显。当然,企业或者IDC可以增加空调或者其他散热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费用高昂。此前,安徽某高校购买了两台刀片服务器,但由于原有的空调散热功率不够,导致服务器宕机。然而受机房空间的影响,现有散热系统无法改造。最后,刀片服务器修复好后,用户只好买了两个特大的风扇对着刀片吹风散热。
所有这些问题只能说明:刀片服务器虽好,但距离企业的实际应用还有距离。刀片服务器的“随需应变”理念,就变得有些可望不可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