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OLYMPUS奥林巴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本站提供的这台OLYMPUS E-1相机测试用工程样机以及相关配件产品。我们要提醒读者的是,由于本产品是工程样机,因此我们并没有得到E-1在最终销售时所应具备的外包装、连接线、驱动光盘以及其他纸类配件。同时,由于是工程样机可能会
传说中的奥林巴斯数码单反
事实上,按照一日千里高速的数码相机行业发展速度来看,OLYMPUS奥林巴斯公司的这款数码单反相机E-1实在已经不能算做什么新机了。从当年传说OLYMPUS将会发布一款真正可换镜头的DSLR产品一直到今天我们手头得到来自奥林巴斯中国公司上海分公司送来的E-1工程测试样机为止,已经渡过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
这一年半时间里,消费级别数码相机已经顺利完成从三百万象素时代向五百万过度的历程,而DSLR产品中也出现了过去无法可想的低价品种以至于人说DSLR时代已经开始。
我们是从2002年的第2季度时候得到有关OLYMPUS将有可能发布一款以“低价”为目标的DSLR产品的信息的。当时整个DSLR行业中的千万象素级别的最高端产品已经出现,而低端市场暂时只有CANON D60这类一万五千元人民币的产品。因此,当我们得到OLYMPUS将要发布低价DSLR产品消息时的那种激动可想而知。
此后,我们在2002 PHOTOKINA大展前期已经获知OLY、KODAK以及后期加入的FUJIFILM正在联合开发全新的“The Four Thirds system”标准的信息。这一标准最终目的将诞生一批完全不同于过去以FC单反机身改成DSLR的新种类产品。2002年9月25日,本站就率先报道了这一消息。(详细情况请参阅《快报!OLYMPUS正式杀入DSLR专业单反数码相机市场!》一文。)
尽管2002年OLY的外公布的产品名称只有“E系统”这一概念,还不涉及具体的产品型号,但本站还是就当时流露出的部分产品信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报道(详细情况请参阅《闲话奥林巴斯的E SYSTEM相机》一文。)在这以后的大概半年时间内,与该产品有关的一些报道进入停滞状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能够得到更多关于该产品的信息,而外界对于这款DSLR的态度也经历了从热切到猜疑到淡漠这样一种转变。
然而,正当国内外市场似乎已经对OLY传说中的DSLR新品失去兴趣,甚至是不再抱有希望的时候,OLYMPUS官方突然于2003年6月24日正式在日本发布了“E系统”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产品。这款产品也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OLYMPUS E-1。(详细情况请参阅《紧急!OLY可换镜头E-1相机发布! 万众瞩目的DSLR新品终于出现!》一文。)
事实上,即使在那段外界普遍对E-1相机的迟迟不能发布而产生冷漠态度或者丧失信心的时期,本站也一直与OLYMPUS中国公司保持密切联系追寻有关情报。本站不但一直关注本机的机身性能情况,同时也根据外电信息及时对E-1的预计价格变化做了相关报道。
本站记者于2003年9月6日参加OLYMPUS中国公司在北京举行的E-1相机中国发布会,并于当天晚上紧急发布了这次大型产品发布会的实况报道。同时,我们也已经得知,本机并非我们过去猜想中的定位低端的入门级别DSLR,而是一款定位于中高端数码影象市场的旗舰型专业数码单反。(详细情况请参阅《OLYMPUS强机E1发布会实况》以及《抢先!更多E1用户关心细节披露》这两篇文章。)
在9月的发布会上,OLYMPUS方面宣布E-1相机以及附件产品将于9月下旬在中国市场上进行销售。但由于种种因素,直到本站得到E-1相机的测试用工程样机为止,这款发布期超长的DSLR产品依然没有能够正式摆上中国DC销售市场的柜台。那么,这款神秘的,迟迟不露面的相机究竟具备哪些特性?其实际成象品质与操作性能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就是今、明两天我们将要带给大家详细内容。
感谢OLYMPUS奥林巴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本站提供的这台OLYMPUS E-1相机测试用工程样机以及相关配件产品。我们要提醒读者的是,由于本产品是工程样机,因此我们并没有得到E-1在最终销售时所应具备的外包装、连接线、驱动光盘以及其他纸类配件。同时,由于是工程样机可能会与最终上市销售产品在规格性能上略有不同,因此本文对于E-1的所有介绍、评价仅供PCHOME网友在选购相机时做参考之用。
本评测将分为上下两篇发布,本文为上篇。
究竟什么是4/3系统?
在开始对E-1相机的评测文章之前,我们认为有必要和大家重新温习一下E-1所代表的4/3系统,也就是“The Four Thirds system”标准的相关情况。
什么是“4/3系统”?这实际是一种由OLYMPUS、KODAK以及FUJIFILM共同推出的为数码相机全新开发的具有可换镜头的单反数码相机新标准。此外,连接镜头和机身的镜头卡口采用公开标准,所以“4/3系统”规格还是与其他厂家相机和镜头具有互换性的新一代标准。这一标准的关键所在,就是采用所谓“4/3型规格感光元件”。
“4/3型感光元件”的对角线尺寸并非是4/3英寸(33.9mm),而是22.3mm。因此所谓4/3并不是直接说明感光元件的实际大小,却是指包括整个外框在内的感光元件直径大小。以下是一张4/3型感光元件的详细规格图片,从中可以了解到4/3的实际意义所在。
从画幅方面来看4/3系统的感光元件,与传统135规格胶片(35MM胶片)相比,4/3系统无论在长度和宽度上都只有135规格的一半。也就是说,4/3型感光元件的面积是传统135全画幅的1/4,即使与CANON主流选用的APS规格画幅相比也大概要小1/3左右。
这种画幅方面的缩小在那些采用传统胶片相机镜头的DSLR产品上会带来一个所谓转换因子的问题。除了个别采用135全画幅CCD、CMOS的旗舰产品外,其他DSLR产品的镜头焦距必须在实际焦长上再乘以转换因子。比如CANON 10D的转换因子为1.6,所以135规格的50MM标准镜头在10D上的实际焦距为80MM;而同样的镜头使用在CANON 1D上,则为65MM。
由于E-1的机身、镜头和闪光灯等系统是世界首创全部为数码相机专用设计(E-1是“4/3系统”规格第一款,也是奥林巴斯公司第一款可换镜头式单反数码相机。),因此其镜头方面的问题就不太一样了。所有为4/3系统规范设计的镜头在遵循该规范的机身上使用镜头焦距都是完全一样的,并没有不同的转换因子出现。不过,4/3系统镜头相对于传统的135规格镜头焦距来说,焦距等于要长了一倍,转换因子等于2。
和以往产品不同,这次E-1上使用的4/3型感光元件不在是OLY自己的产品或者选用SONY的CCD,实际却是由KODAK开发的“全幅”型CCD(,这是OLY官方发布的名称。该CCD的英文为 FULL FRAME TRANSFER CCD,为了和画幅问题区分开来,似乎称呼为‘全帧CCD’更为妥当)。
与传统的中间列传输CCD(INTERLINE TRANSFER)相比该CCD的优势在于其感光元件中每个光电二极管的有效面积更大,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影象数据。这样一来,相机在画面的动态范围、噪声抑制以及灰度级别方面会比以往的产品有更好的表现。为了能形象的说明这类CCD的优点,我们特地从网络上找到了一张相关的说明图片。
正因为E-1无论是从机身还是镜头还是感光元件还是其他配件在实际时都是完全按照一款数码相机产品的定义来开发的,因此OLYMPUS宣扬E-1相机是一款“100%的专业单反数码相机”。这里的100%其实也就是表明了E-1与其他常规的采用传统FC单反机身再数码化改造的DSLR之间的区别所在。毕竟,别的产品再优秀出色也依然具备传统胶片机身的血统。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一
从相机包内取出E-1相机后,我们首先将E-1与公司评测室拍摄产品图片用的S602相机摆放在一起拍摄了下面这张照片。尽管S602具备“黑金刚”的绰号,但在真正的DSLR产品旁边还是显得比较单薄。E-1的形体在DSLR产品中并不算很大,与其他一些同级别产品相比的确还略微小一些。从重量方面来说,本机660克的重量也相当平易近人。另外由于4/3系统的镜头体积也都不是很大(小画幅的感光元件可以让镜头造的更小,更轻巧),因此即使是带上14-54MM镜头的E-1套装产品在便携性方面与一些大型的消费级别旗舰相机也相差不远。相比光机身就重达875克的CANON 10D或者1265克的1DS,本机实在可以算做“轻巧型DSLR”了。
从外观上来看,E-1相机似乎与OLY早年的不可换镜头的数码单反相机E10/E20颇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尤其是从下面这个角度拍摄的照片来看,如果不细心观察也许真会有人把它当成E-20P了。
本机机身完全采用镁合金材质铸造,外层则部分包裹防滑橡胶层。整机为纯黑色外壳,配合亚光的金属表面工艺,E-1显得非常具备“专业”机气质。这种感觉是那些采用塑料材质机身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E-1机身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良好的全天候操作能力。与CANON公司的旗舰EOS 1系列产品一样,采用全金属架构的E-1不但有非常强大的抗摔打能力,同时由于采用了严密的防水机身设计,因此能够满足摄影师在各种严酷天气条件下的使用需求。在下图中,E-1机身与镜头部件中的红色线条即为水密部位。正是因为有这样精良的设计与强悍的全天候使用能力,使得E-1可以跻身高端数码单反相机的行列,而一些以塑料部件为机身的入门级别DSLR产品则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
以下为E-1机身本体的照片。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E-1内的反光板部件,在其下方则是E-1的4/3感光CCD元件。此外,我们也清晰的看到本机采用的全金属镜头接环部件(红色点为镜头安装对点)已经接环右侧的镜头释放按键。
在E-1机身正面除了镜头相关配件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机身正面的自定义白平衡按键以及机身下方的景深预览按键。此外,在庞大的E-1标志下,是相机的AF辅助对焦灯口。本机的手柄部分并不十分突出,但其把握手感还是相当出色的。在手柄部位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垂直的红外遥控接受窗口。我们这次并没有能够得到E-1的红外遥控器配件,但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手头的2100UZ遥控器同样能很好的对E-1相机进行快门遥控操作。
在这里,我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E-1在为了解决CCD清洁问题而在4/3感光元件前加设的超声波除尘滤镜。
对于DSLR产品来说,由于镜头和感光元件是分离的,因此CCD或者CMOS的清洁问题就显得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于经常要更换不同焦距镜头的使用者来说,由于频繁换镜动作的让CCD/CMOS直接暴露在外,感光元件上难免会沾染上几粒灰尘。这些小小的灰尘会阻挡感光元件的正常工作,结果就在最终拍摄的画面上出现一个个小黑点。
对于其他DSLR用户来说,清除感光元件上灰尘的最好办法就是送厂商维修部门清理,但这样的做法代价很高,同时也不方便。一般来说,用户不得不使用吹气球或者毛刷来自行清理灰尘,但这样处理一是效果不能保证同时也可能因操作不慎对感光元件造成伤害。同时,被吹气球吹起的灰尘虽然离开了感光元件的表面,但依然保留在DSLR机身内部,可能会对机身内部元件产生不良影响。
对此问题,E-1的解决方法是在CCD感光元件前加装了一个超声波除尘设备。每当相机启动时,该设备会自动释放超声波以震动CCD表面,使沾染上的灰粒自动落下,然后被CCD底部的一条粘性胶条固定住。用户当然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手动进行超声波的除尘动作,而当胶条积满灰尘后(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直接送回OLY的维修部门更换一条新胶条就可以了,的确是非常的方便。
在我们的E-1拍摄过程中的确感受到了这一设备的独特功用。至少在我们拍摄的样张中用户将在画面中找不到一粒因感光元件沾染灰尘而在画面上出现的黑点。而过去我们在做FUJIFILM S2PRO以及CANON 10D测试时,用吹气球清理感光元件几乎成了一项必备工作,效果也不是最好。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二
E-1的机身背面控制键似乎比我们原来预想的要少,几乎可以用“简洁”两个字来形容E-1的机背设计。这与我们以往见过的一些DSLR产品机背按键布局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E-1机背面最重要的配件就是那块1.8英寸的TFT LCD显示屏幕了。该屏幕的象素为13万4千,15级亮度调整能力,在DSLR产品中属于中端以上水平。不过,我们也发现这块屏幕在日光下回放照片时依然显得比较暗淡,同时在默认标准亮度时,这块屏幕显示的照片似乎有过曝的问题(亮部细节无法完全显示)。
相比之下,E-1的光学取景器的显示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本取景器的显示面积基本达到100%,这已经达到高端DSLR产品要求,在亮度方面也比较令人满意。这一点在我们的手动对焦操作中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取景器自身带有屈光度调节旋钮以及方便的取景器关闭开关。这一小小的设计虽然简单,但对于用户的自拍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本机的取景器对于机身状态以及对焦点的显示方式还是显得比较一般。E-1只能在取景器下方显示绿色的光圈、快门等拍摄参数。对于对焦的显示,并不能象CANON产品那样直接在画面中央的对焦点上亮起红色提示灯,而只能在屏幕下方点亮一个绿色的圆形对焦点。此外,本机只支持AF 3点对焦,这样的性能对于定位中高端专业DSLR级别的E-1来说实在有些寒酸。
之所以E-1的机背上没有什么控制按键,是由于E-1把大部分的控制按键都集中到机身顶部的缘故。这也就导致了E-1机顶的操作按键排布的密密麻麻,以至于用户有时简直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在下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机身顶部以及四周除了具有模式拨盘、参数调整转盘以及快门按键外,E-1还在这里集中了包括白平衡、AEL、ISO感光度、对焦点、画面品质、闪光灯控制等诸多按键。
E-1的这种按键密集型设计大概是为了方便用户能单手对E-1的各种功能参数进行操作,但实际上,这样的布局效果并不理想。在我们的实际使用中,即使是春卷这样的大手也难以使用单手完成对各种参数按键进行有效准确的操作。尤其是AEL和对焦点按键由于过于靠后、闪光灯控制键过于靠左、白平衡键过去靠近参数转盘,导致我们依然必须使用双手进行各种操作。
这样的机身按键布局设置,与其他品牌的同级产品相比还是有值得改进的余地的。
机顶上还有一块带有黄绿色背光灯的机身状态单色LCD屏幕。该屏幕无论在显示内容还是显示效果方面都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挑剔的。该屏幕与同级别产品也没有太大差异,我们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三
我们来看一下这款产品的其他部位的相关特性。首先是机身的两个侧面部分:
机身左侧首先可以看到一个小型的仓盖,打开后我们可以看到本机的各类连接段子。除了普通的USB口以及视频输出以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本机带有IEEE 1394接口,也就是俗称的“火线”接口。对于一款五百万象素的专业DSLR产品来说,尽管在标准模式下的图片容量并不大,但一旦动用E-1所具备的另外两种无损图片格式RAW和TIFF后,文件容量就会相当惊人。一般来说,我们建议E-1的用户至少要准备256MB容量的存储卡以满足E-1的最基本拍摄需要(只能拍摄十多张TIFF格式照片或24张RAW)。对于专业用户普遍使用的512MB甚至GB容量的存储卡来说,普通的USB1. 1规格数据传输速度显然是太过缓慢了,而IEEE 1394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此外,本机将采用9V的外接电源。
在这一侧面我们还将可以看到E-1的闪光灯同步连接段以及C/S/MF对焦方式选择按键。用户可以选择C连续对焦、S单次对焦以及MF手动对焦方式。
在存储卡方面,本机采用的是CF1型、2型以及MD小硬盘作为存储介质。E-1采用价格低廉,容量较大的CF系列卡作为存储介质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本机却并没有采用我们原先预计的XD/CF双卡兼容设计,这就让我们多少有些感觉疑惑了。作为OLYMPUS和FUJIFILM联合开发的存储介质新品,XD卡曾经被这两大厂商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有好的技术未必有好的市场反映。由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第三方生产的XD卡,于是这种卡在目前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实在是太过高昂,而大容量的XD卡价格更是可以用“天价”来形容。E-1最终没有采用这一存储格式,难道是OLY自己也意识到了XD卡在市场推广以及定位方面的某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机的CF卡仓盖位置充分体现了机身良好的密封性能。E-1的CF卡仓并非采用通常采用的拨开式设计,而是采用机背面上的旋锁开关。只有将该开关旋转一定角度后,才能杰出密封的CF卡仓,的确是非常精到。
同样的,机底的电池仓也采用了同样的开关结构。此外,机底部分采用的是金属三脚架接口并带有防滑部件。从机身设计方面,E-1的表现的确是相当不错的。尽管我们并不认为E-1的机身设计与特性已经达到了最顶级DSLR产品的水平,但的确与普通级别的DSLR产品有很大的不同。
其他相关附件简单介绍
这次随E-1机身而来的闪光灯配件为FL-50。该闪灯的指数为GN50/42MM(135画幅的84MM),GN28/12MM(135画幅的24MM)。该闪光灯具备高速FP同步模式,四节AA电池供电。本闪光灯灯头也可以随需要上下左右的摆动,的确是非常方便。
以下是该闪灯被安装在E-1机身上的照片。此时机身的重心比较靠前。
本机采用的是OLYMPUS的BLM-1 1500毫安锂电池。我们发现该产品与CANON的BP511电池实在是太相似了,不知道是否在电池生产方面有过什么联系。由于DSLR本身就相当节电,再配合这块电池,E-1的电池性能的确是非常不错。在我们试用中,试用BCM-1充电器2小时冲满后的BLM-1支持E-1连续拍摄了大概350张照片依然没有任何电力供应问题。
OLY方面还提供了3400毫安的高能电池以及直拍电池手柄,不过我们这次没有能得到这些配件。但可以想见试用这样配件的话,E-1用户肯定无须再考虑任何电力供应方面的问题。
这次伴随E-1机身而来的是一枚14-54MM镜头,同镜头来的还有这款67MM口径的莲花式镜头遮光罩。
以上是本站数码评测室对于E-1相机的机身部分的介绍。我们将在明天为大家带来关于E-1的镜头表现、操作菜单介绍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E-1相机配合这款14-54MM“焦阑”镜头进行实际拍摄感受以及样张部分介绍。该介绍将被分为ISO测试、大/小光圈风景拍摄、夜景拍摄、人像拍摄、微距拍摄等几方面刊出。敬请大家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