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的本质很清楚,既然《无极》可以为“人傻,钱多”而来,那么别人也可以。当然,没人相信冯小刚就此就会“转型”,专拍这种东西。这只是新画面的一笔投资,而且预计收益相当地高。毕竟中国人离美国人看腻大片,拳打沃尔夫冈·彼得森,脚踹迈克尔·贝的阶段还远得很,
《夜宴》的本质很清楚,既然《无极》可以为“人傻,钱多”而来,那么别人也可以。当然,没人相信冯小刚就此就会“转型”,专拍这种东西。这只是新画面的一笔投资,而且预计收益相当地高。毕竟中国人离美国人看腻大片,拳打沃尔夫冈·彼得森,脚踹迈克尔·贝的阶段还远得很,因此这样的投资短期内还是值得一做的。除了“转型说”之外,比较热的宣传词就是“莎剧改编”。但人人心知肚明,冯导这事儿和莎翁之间能有多大关系?先看看剧组有无聘请莎剧专家做顾问,拍个电视剧《红楼梦》都要演员研读原著数遍,难道莎士比亚就浅显到哪里去?其实,即使是欧美的几版《Hamlet》,都很难还原出原著的味道。包括41年《王子复仇记》的经典版,都删掉了莎翁风格最明显的掘墓人一场,现代人看来,这种副线可有可无,但对莎剧而言,情到悲处突然弄出个下里巴人来说说黄段子,是绝对的别无分号。尤其在这村夫野语之间,还夹杂着不亚于王子独白的内涵。所以莎翁的真伟大之处,恰恰是现代戏剧早已消化不了的部分。就像《威尼斯商人》的喜剧味,总因为要替夏洛克争同情票而被破坏,到底现代人对于平等和反歧视的大方向要关注得多了。况且莎翁当年的剧场,只是一个台子,几块幕布,连离写实化的布景都尚差了几百年,毋论今天这样大张旗鼓,先名胜而后华服。他想展现的,原本就是人的内心而非外表。这恐怕和今天的眼球美学,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既然不相干,那就不当莎剧看,单做宫廷戏看吧。不幸这个题材好象快和功夫片一样,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类型片。因为哪一国都拍过宫廷戏,首先要请历史学者指点,还原布景道具,表现时代风貌,先有个基本的写实态度;哪一国的皇帝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是他的行为主宰了他的时代,而是他就是他所在时代的产物;他也总得和形形色色的小民接触。可是中国的宫廷,依仗着香港人发明的“戏说”原则,越来越像一个超越现实的单独时空。大臣们只是一群死跑龙套的,或者活着的布景板。皇室中人的衣着打扮,明显是往网游的风格发展。至于需要人物变态、抑郁、糜烂、阴险到什么地步,都看导演高兴了,有倒是应了柏杨的话:“中国的宫廷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宫廷之一。”。人物的嘴,更是天马行空,想无厘头就无厘头,想话剧就话剧,想京腔就京腔,也许这样可以方便营造戏剧性,但这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戏剧性,说白了就是精神分裂,整部作品就像导演的大实验场,到拍完都没想好到底自己选择了哪一种风格。
这样的戏也有味道,但不能叫戏味。借着视觉色彩的大轰炸,把酸甜苦辣咸都一股脑灌下来,刺激有了,味觉也没了。过去总有人因为视效的问题批评国内的大片是在学好莱坞,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中国的戏曲文化里,本来就有好视效的传统。剧团有漂亮行头,是一定要穿出来的;当家武生有连翻跟头的绝活,是一定要翻一阵的;有可以打得锣鼓喧天的戏码,就不能演哭哭啼啼的苦情戏。就连这动不动就讲古说玄,探究宫廷秘史的习惯,也和这有不少渊源。因此说中国的大片崇洋,那可真是冤枉;它们发扬的才是民族传统,并且与观众的接受心理相一致。倒是那些日常生活化的作品,违反了老百姓“看热闹好戏”的心理预期,和话剧一样,纯属舶来,很难让人接受。搞不好的,更落得观众不亲发行不爱,人财两空。不信,眼下就有《三峡好人》,票房怎样还待看,已经开始遵循得奖必挨骂的惯例了。既然写实和得奖是这么危险,那么当然还是重新响器齐鸣,展示红袍金甲,大刀银枪来得方便,既有吆喝,又有钱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