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web2.0企业只达到二流水平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6-10-09 00:00:00转载

  专家将2006年定为web2.0的生死之年,意思是2006年将决定着web2.0企业的生与死。

  近期,有专家将2006年定为web2.0的生死之年,意思是2006年将决定着web2.0企业的生与死。怎么个决定法?有以下几种看法:

  首先,web2.0的盈利模式没有固定,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博客。博客究竟怎样赢利已经是争论了很久的老话题了,业内似乎大部分都认为博客的赢利之路还很遥远。

  笔者认为,博客的赢利模式其实是很清晰的,比如前几个月博客中国率“破茧成蝶”,开始了在博客上分类营销,现在看来,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Bolaa网推出的“博客体验营销”活动也得到很多企业和博客用户们的认可。博客作为web2.0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在2006发展最为神速。《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经达到175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腾讯的QZONE和赛我FZONE为代表的卡通博客,无论是流量、收入、赢利模式都已经非常成熟,成为Web2.0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至于SNS类的网站,除了能够调用年轻人的积极性之外,对广告商的吸引程度很值得怀疑。或许他们也可以从自身开发的一些增值服务方面入手,找寻赢利途径。


  其次,产品趋同化严重,缺乏创新。笔者同意这种说法。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主题是创新,可是在会上没有看到真正的创新所在,web2.0更是杳无踪影。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产业,至少是在今年度,没有什么特色的东西带给用户。

  2006年一年,新出现的web2.0网站数量几乎是以每天为单位增长。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对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有的人都跟风似的跑到一个巷子里面来,最后巷子越来越窄,身单力薄的最终都会给憋死挤死。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竞争者多了有利于服务和技术多方面的提高和创新,但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情景是大家都是你学我我学你,你没有的我有,你有的我更要有,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最不利于创新。


  当用户登陆不同的网站,看到的却是几近相同的内容时,其兴趣也会逐渐消退,用户黏性终会荡然无存。


  再次,国内web2.0实力太弱。有句商界名言是这样说的: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规则。一流的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强大的发展“潜能”。之所以说是潜能,是因为该企业能够在今年计划好五年甚至十年之后的发展道路,准确地预测行业新潮流,从而能够为行业制定出规则,并另其他企业信服和遵从。这个规则比技术和服务带来的前景更为广阔,甚至具有垄断性。

  二流的企业为数众多,靠卖技术赢利。我们国家一直倡导自主,主要在核心技术上做到自主。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等于让别人卡主了喉咙。技术的开发和持续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件难事,人才到处都是。

  再看我们国家的web2.0企业,基本上都是停留在二流的水平上。有些甚至连二流都不是。手机行业仿冒风盛行,web2.0行业也是如此。看看网站页面、内容、表现形式…趋同化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人士称这就是“拿来主义”,非常恰当。这样一来,最后倒霉的只能是势单力薄的小企业,拖不起就死亡。


  第四,用户参与程度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web2.0的要求。看web2.0网站的经营者宣扬自己的内容都是由网友上传的,其实这里面水分很大。很多作品还是由网站编辑从不同的网站拷贝过来,署网友的名。可见,用户参与程度并不高,上传的内容数量少,重复率高,质量告。究其原因,用户缺乏主动上传的积极性。为何没有积极性?因为没有吸引力。


  绝大多数人只考虑到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是获取利益,忽略了用户。为什么QQ宠物能够得到极大追捧?为什么电子商务发展那么迅速?因为用户可以在其中得到利益,花钱也愿意。从笔者自身的感触而言,写博客只对那些明星、专家、专职写手,还有一些就是有写作特长和爱好的人来说才有吸引力,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引来用户是第一步, 留住用户,使其称为活跃用户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在互联网大会上,有一位投资人对一位80后的创业者的创业形式予以这样的回答:我就觉得你那是个泡妞网。话虽有点暴露,但却一语中的。交友类的网站虽然能够吸引眼球,但却最遭人误解和讨厌。这类网站根本就难以朝高端发展,利益也是短期的。 (文\青阳)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