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ThinkPad更像ThinkPad。”9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ThinkPad“粉丝大会”上,不擅言辞的“ThinkPad之父”内藤在正如此评价嫁入联想的ThinkPad。“粉丝大会”的官方提法是“ThinkPad首届全国Fans聚会”,在IBM时代,ThinkPad用户大会是一个传统,在联想时代,这个冠名为“首届”的ThinkPad Fans聚会则传达了联想变革Think业务的另一种信息。
联想在破坏IBM的传统吗?相对于此前被关注的两个焦点:产品和价格,另一个被忽略的金科玉律才是联想真正要打破的,那就是:客户。在“首届全国ThinkPad Fans聚会”上,个人级用户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是被称为“粉丝大会”的由来。而在IBM时期,ThinkPad的用户大会则主要是由企业级的大客户参与,个人级用户与其无缘。联想中国区Think业务部总经理仪晓辉向本刊表示,“笔记本的个性化会越来越强。”
8月底,正在台湾访问的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明确表示,联想并购IBM电脑部门一年多后,他对磨合成绩打90分。8月3日,联想发布2006/07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综合营业额为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股东应占溢利为500万美元。其中,笔记本电脑销量在第一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23%,综合营业额为18亿美元,占集团总营业额52%。但在仪晓辉眼里,Think业务却是责任和挑战并重。在中国,Think品牌2006年的销售目标是75万台,而2005年是58万台左右,增幅达到近30%。
联想如何Think?
IBM如何Think
2004年12月,联想收购IBM PC的消息宣布后,和许多惊讶万分的IBM员工不同,当时担任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区渠道部总经理的仪晓辉似乎很平静。事实上,早在几个月前,仪晓辉就和一些同事在讨论一个问题:ThinkPad的未来在哪儿?作为局中人,仪晓辉深深了解PC业务在IBM战略上的尴尬。一方面,IBM所强调的客户服务理念使它不得不做PC;另一方面,PC业务也是个包袱,和IBM的商业定位不太符合。仪晓辉甚至希望从郭士纳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里寻找答案,但是,郭士纳并没有深入触及这个问题,只是说要把这个问题留给下任。
在IBM的历史上,Think不仅代表着一个产品系列(ThinkPad、ThinkCentre),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或者说“思考力”,其中包含的因子有诚实坦率、竞争力、紧迫感、创造性、生气勃勃等。
在仪晓辉看来,IBM的Think历史上,有三款产品凭借破坏性创新成就了今日ThinkPad的地位。他们是:
1.ThinkPad 770,这是技术导向的代表。1997年9月推出的ThinkPad 770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14.1"彩色屏幕和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处理器性能和多媒体功能极为强大。“那是IBM整个ThinkPad的代表,把IBM可以用上的技术都用上了。”
2.ThinkPad 600,超薄概念的鼻祖。1998年,IBM推出了至今为止最畅销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 600。ThinkPad 600完全体现了当时IBM提出的“thin and light”的理念,首次在36.5mm的机身内建了CD-ROM驱动器,并把软驱取消了。“ThinkPad 600确实是奠定胜局的技术,一年后全球拿到过市场份额第一,以后的产品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从理念上其实没有变。”
3.ThinkPad 570,充分发挥“以用户为本”理念。1999年,IBM推出ThinkPad 570,首次提出了“Ultrabase”(扩展坞)的概念,并增加了著名的键盘灯(ThinkLight)。最关键的是,这款机器透露了IBM的战略转变—从台式机向笔记本转型。
技术、超薄、以用户为本,这也是ThinkPad“思考力”的核心。自2003年以后,IBM PC事业部逐渐光辉不在。
联想:破解继承难题
对联想而言,最大的继承难题是客户吗?
联想收购IBM PC后,有分析师预计,IBM PC部门的业务将收缩20%~30%。此前,联想CEO阿梅里奥则表示,在整合过程中,这部分营收只收缩了7%。而且,出货量还增长了2%,95%以上的客户得以保留下来。
在联想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看来,联想最重要的是继承Think品牌那种独特的定位,让使用者和购买者有一种成功和尊贵身份的认同,用户会认为这个产品的品质是最卓越的,它可能价格贵一点儿,但是它的总体拥有成本最低。
对联想Think业务而言,除了那些“硬性”的继承,如产品、设计、研发等,最关键的是“软性”的继承,即“思考力”和品牌。仪晓辉认为,“Think在产品上还是延续,联想买了所有研发和专利,它是一种继承。同时,联想更偏重于个人用户,这个方面是要拓展ThinkPad所强调的商用客户。除了继续在高端商业用户上拓展外,接下来会在商业个人方向上拓展。”
在联想一些经理人看来,要继承Think品牌的核心,就要理解Think品牌的原点,在中国,仪晓辉和他的同事花费了大量精力在内部沟通上,就是要真正找到Think的核心。“ThinkPad的原点是什么?原点就是客户需求在变,你一定要把握客户的需求。IBM每年在各个国家、地区都要召开‘用户大会’,实际上就是几十个人,选的地方也非常好。在会上,先是说整个业界的发展,Think产品的设计理念,讲完就让客户提问题,问客户哪里还需要改进。比如说键盘灯,这个就是用户提出来的。”
联想Think之变
2006年以来,“降价”正在成为ThinkPad的一个关键词,降价背后,则是联想的Think之变,不断推出新品、双模式变革、更新颜色、营销大战等一系列进攻动作表明,联想需要尽快克服Think在IBM时期的一些不足,成为真正的利润奶牛。有联想经理人就表示,“国外来看是一个保量的问题,国内则是如何增量的问题。”
不少人都曾向内藤在正问一个问题:联想时代的ThinkPad最大改变是什么?内藤在正显然对这个话题颇为抗拒,他不止一次表示,“不知道为什么人们都在想因为联想的介入使ThinkPad产品发生的变化,我觉得联想的加入使ThinkPad更像ThinkPad。”
尽管如此,联想时代的Think业务也在悄然变革。
战略之变
在IBM公司,Think业务属于浅蓝业务,而在联想公司,Think业务则属于深蓝业务。比如,在海外市场,联想推销自己品牌时,形容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时就会说,“我们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比戴尔和华硕多。”
对于ThinkPad的战略调整,仪晓辉表示,ThinkPad仍然是走高端路线,做一个类比的话,ThinkPad不学奔驰,也不学宝马,而是学奥迪的渐进式变革,“ThinkPad还是学奥迪,它是中规中矩的,但是也是在不遗余力的拓展自己的外延。奥迪每一次变形都不是很大,渐进性的变革,它实际上是传承了品牌的产品观和精髓。”
ThinkPad的另一个战略重心是市场进攻,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9月份,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营销官迪帕克·爱德华尼(Deepak Advani)透露,在过去一年,小型企业的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速度最快,“为此我们有三个策略,第一是增加产品生产线;第二是获取更多承销商;第三要改变现在的交易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增长率。”
为了“使ThinkPad更像ThinkPad”,ThinkPad需要开发新的需求“蓝海”。事实上,在中国,ThinkPad已经增加了两个进攻点,一是高端用户里面的低端需求,瞄准基础的商务应用,技术上采取的是基本配置。二是商务个人。“笔记本的个性化会越来越强。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是很强的,比如音响设备一定要精益求精,这个以前也是我们不去做的。”
最重要的是客户在改变,“如果我们忘了他们,会发现他们不跟我们玩了,他们想什么做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了。”
组织架构之变
Think业务全球有一万多人,中国有200多人。7月初,Think业务中国区进行了一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调整之前组织架构的设置是,总经理下辖五大部分,分别是运营部、销售中心、渠道中心、市场部、行政部门,销售中心则是一个矩阵结构,下设七个分公司,以及有个大客户部。调整之后组织架构最大的变化是,原有的几大分区合并到联想的18个分区里面。
组织架构的调整一方面是融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高效率的“速度经营”。在IBM时代,Think业务是一架构在咨询服务战略和流程下面,现在的Think业务是进入到基于PC产业的运营体系的联想平台。
仪晓辉认为,“不看全球,先看中国,中国是多重的渠道结构,使得我们的决策比以前加快,我们一直在加快我们的速度。以前,降价、宣传不是很灵活,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现在灵活度大了,这就意味着很多东西可以自己去决定,这是一个变化。为什么中国市场做得比较优秀呢?我们根据中国的市场行情,做了很多调整,去宣传高端的品位、技术,弥补成本的劣势,现在我卖得贵一点点,但是以后用户省钱了。如果所有的客户都来压价,ThinkPad就不存在了。”
品牌之变
据了解,联想并购IBM PC部分的品牌管理为期5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12月~2006年5月),联想在合作中只能使用IBM原品牌及旗下的Think系列;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8年3月),品牌管理;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2月),联想的品牌Lenovo将成为双方合作中的主要品牌,IBM将以标签形式注明其在该品牌中的贡献。
现在的Think品牌处在第二阶段,联想Lenovo品牌开始出现在ThinkPad上。但是,对于迪帕克而言,他频繁遇到的一个尴尬误解是:ThinkPad和IBM品牌都是借用一段时间。迪帕克甚至不断解释,“IBM和ThinkPad是不一样的,ThinkPad这个品牌是联想拥有的,而且永远是联想的牌子。”
从ThinkPad的广告上可以看到这种变化,“IBM”字样不在广告中出现,ThinkPad成为强调的重心。事实上,这也是联想在品牌上的战略目标:第一,原来人们知道ThinkPad是IBM的,现在人们认为ThinkPad就是ThinkPad,和IBM没有关系;第二,加强ThinkPad的品牌形象,强化它在客户中的品牌定位。据迪帕克透露,联想进行的品牌调查数据中,这两个目标基本实现。
在中国,ThinkPad开始发力高端体育赛事,8月底,联想携ThinkPad品牌成为第三届2006中国网球公开赛的钻石级赞助商,此前,ThinkPad赞助了世界斯诺克锦标赛中国公开赛。
渠道之变
在渠道上,Think业务的最大变化就是采取双模式—交易型客户(transaction)和客户关系型客户(customer relationship)。在海外,联想先把这个模式拿到了德国,采用这个模式后确实有增长的话,联想会把这个模式引入到更多的国家。
在中国,渠道建设及调整则是仪晓辉花费精力最多的地方。Think渠道调整的核心在于强化对终端的控制力,甚至专门“关照”那些核心经销商。“终端店面我们投入也很大,我们完全是执行到末端,我告诉你这个价签放在哪儿,张贴画怎么贴,以前我们执行不到末端,印了很多张贴画都没人贴。目前体验店的出货量占到总出货量的40%,大部分还是在中小经销商,这些不太好控制,只能是引导,但是你要营造一个氛围,大家能够聚起人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增加销售出口。”
为了加强终端管理,Think业务甚至增加了不少人力。仪晓辉称,“我们原来有18个区是没有人的,现在每个区都有一个人,比如你现在有十个店面,天天要进行管理,以前是没法管理的,但现在在这些方面增加的人力很多。”
Think的未来及挑战
面对ThinkPad的未来,内藤在正的态度是“以不变应万变”。“我认为还是同样的产品,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还是那一批人设计和开发产品,产品的战略、质量以及针对的目标客户群都是一样的。”
但是,ThinkPad要想赢得未来,必须直面几大挑战:
第一是产品的挑战,能否继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在一些联想经理人看来,4P理论里的第一个P—产品(Product)仍是重中之重。ThinkPad如何把握客户需求,以最领先的技术和设计打造最具差异化的产品,仍是首要问题。
第二是客户需求的挑战。1991年,ThinkPad就成立了两个部门:一个是行业发展咨询委员会(IAC),专业研究移动市场未来的方向;另一个是客户咨询委员会(CIC),在全球很多的国家采集用户的习惯。ThinkPad能否继续保持这种对客户需求的关注及投资,也是一个悬念。
第三是品牌的挑战。这种挑战更多是一种品牌的不确定性,也是仪晓辉等人最为担忧的地方,“希望后方的人不遗余力的投入研发,必须这样才能做好,因为客户认可的ThinkPad就是这样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不是在创新,是不是有让人振奋的东西,你后续怎么样,是不是有前瞻性的技术,以前ThinkPad可以做到这一点。”
第四是执行的挑战。战略清晰后,执行得到不到位正在成为联想的新难题,比如,IBM的风格是高端策略,价格差异太大就不做了,而联想是要把1%的机会做到100%。“所以这就需要一个中间点,需要慢慢来磨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