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拍摄在历史博物馆进行,虽然时近佳节灯火通明,但是室内的光线还是偏暗,因此对于相机光圈的要求就非常高。因此今天我选用了腾龙 AF 18-270mm F/3.5-6.3 Di II VC ,这款看似小巧的镜头在广角端和长焦端进行了全面扩展,并且最大化的增强了光圈的能力。
这次的拍摄在历史博物馆进行,虽然时近佳节灯火通明,但是室内的光线还是偏暗,因此对于相机光圈的要求就非常高。因此今天我选用了腾龙AF 18-270mm F/3.5-6.3 Di II VC,这款看似小巧的镜头在广角端和长焦端进行了全面扩展,并且最大化的增强了光圈的能力。
富有设计感和空间层次的吊顶灯序列,我采用了广角镜头进行拍摄,效果很棒。整个画面的纵身和空间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远到近的吊顶灯都没有出现虚焦模糊的状况。
人像雕塑的拍摄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因为两者兼具静物的设计感和人像的神态细节,如何在尽量真实呈现外观细节的同时拍摄出人像特有的情感元素,是一个很有趣的挑战课题。在表达雕塑的情感方面,我常用的方式分别是“虚实分离”和“光影结合”的手法,这时就要依赖镜头的变焦和光圈能力。第一尊佛像我采取了斜45度逆光拍摄,把光线对情感表达的干扰减低到最低,重点通过背景的虚化来突出佛像头部的细节描写,将佛像的“笑容”作为最显著的画面元素传递给观者,在这里这款镜头的滤镜镀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降低玻璃表面的反光,使拍摄在逆光条件下的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而第二尊佛像我采取了向光的拍摄角度,将画面的光影变化细节表现得尽量丰富,将佛像的面部和头部细节作为最突出的画面元素,使层次不再是佛像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而定格于佛像的正侧面。
巧遇半退休的博物馆管理员,就给老头子来了一张。在光线其实相当不理想的情况下,人像的细节表现的还是非常到位的。从额头和鼻子可以看出,光线的反射干扰的确被降低到了非常低的地步。老人的发部和面部细节也表现的异常明晰,不过这反而让管理员大爷埋怨了起来,说把他拍得太老,我笑着说:“不满意咱不是有PS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