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投身滚滚的”拍照/摄影/单反/单电/M43/全幅”等随便怎么说的领域… 其中必不可免的会接触到”防抖”这个概念, 给厂商说得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就像同样一台佳能70-200mm/f2.8, “小白”和”爱死小白”无非在规格上差了一个IS, 价钱差别可不是一点点…
关于防抖,你还需要知道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投身滚滚的”拍照/摄影/单反/单电/M43/全幅”等随便怎么说的领域… 其中必不可免的会接触到”防抖”这个概念, 给厂商说得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就像同样一台佳能70-200mm/f2.8, “小白”和”爱死小白”无非在规格上差了一个IS, 价钱差别可不是一点点…
不过, 到底是有没有这么神, 我们这次来”深度剖析”一下”防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是怎么运作的, 有些什么限制, 需要如何利用等等等等…
首先大家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一部分, 最终结果是不清晰的, 我们姑且把这种都称为”抖”,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
1.由于手抖造成的不清晰,具体来说,就是从按下快门开始,到快门关闭的这段时间内,由于相机自身发生了移动, 导致的照片不清晰。这种照片的特征是, 通常整张照片都是不清晰的, 而且模糊的”效果”也是一致的。
视镜头焦距不同, 会造成不清晰的手持”安全快门”也有区别(简单展开, 安全快门通常是速度快于镜头焦距倒数的快门速度, 如对50mm镜头来说, 1/60秒是安全快门, 1/30秒则不是), 通常来说, 在较暗的环境, 或者在使用焦距较长的镜头时, 比较容易造成这种”抖”。
传统上, 可以通过用各种脚架豆袋, 倚靠在固定物体上, 或者可以学习狙击手的策略, 把调整姿势为蹲或趴, 也能有所缓解。
2.由于被摄物体移动造成的不清晰。具体来说,是指从按下快门开始到快门关闭这段时间内, 由于被摄物体发生了移动, 导致了照片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 被摄物模糊了, 但照片中其他静止不动的景物往往还是清晰的.
发生这种现象的情况比如, 被摄物是持续运动的, 比如流动的水, 行走的人, 行驶的车, 要将其动作凝固下来的唯一手段只有提高快门速度一途。体育摄影记者的相机通常都是采用”快门优先”模式, 把快门速度限定在1/500秒或更高, 原因就是体育类照片往往需要凝固一瞬间的影像。
然而, 低速快门记录对象”运动的轨迹”并非始终都是坏事, 往往还可以利用这种效应进行创作。举个例子, 如果高速快门可以凝结瀑布在一瞬间每颗水滴的位置, 较低的快门速度(如1/30秒或更低)则可以把水流拍摄出如丝绢一般的美妙景象。
3.由于对焦失误造成的不清晰。这个很简单,就是对焦时对到了其他东西上,造成了想要清晰的对象反而不清晰了. 看起来这像是可以避免的人为失误, 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在手持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 由于设备本身较重, 焦距也较长, 对焦时手部移动的幅度会被大幅增强(尤其是在用200mm以上的”大炮”, 手部震动的幅度会被放大数倍, 在昏暗环境下纯手持简直就是恶梦啊), 如果对焦模式是连续追焦, 也许拍摄者很难把对焦点锁定在希望的对象上, 这样就会造成按下快门时, 镜头可能聚焦在错误的物体上, 造成主体模糊的结果. 传统的解决方法除了更了解相机的对焦设置外(比如调整为单次对焦锁定), 也和第一种一样, 需要靠外部固定的支撑物辅助。
拍摄中会导致不清晰的所谓”抖”,大致上就是以上这些原因。为了与此抗争,各大厂商纷纷出现了各种”防抖”技术,比如以镜头防抖为主的佳能IS,尼康VR, 适马OS, 腾龙VC, 以机身防抖为主的索尼SSS, 宾得SR,奥林巴斯IS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所谓”电子防抖”技术,是对已经模糊的照片进行边缘加强处理,使照片”看上去没有这么模糊”,由于这纯粹是后期作业,所以就不在本文的涵盖范围之内了。
镜头防抖是什么? 机身防抖又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所谓镜头防抖, 是在镜头设计中, 使其中一片镜片元件设计为可以活动, 根据感应到的用户手部移动自动调整镜片偏折角度, 尽可能抵消手部移动造成的模糊, 最终形成清晰锐利的影像。
而机身防抖, 是将感光元件(CMOS/CCD/LiveMos等)设计为可以活动, 根据感应到的用户手部移动自动调整感光元件位置, 从而抵消手部移动造成的模糊, 最终形成清晰锐利的影像。
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其实又不简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这两种防抖手段的原理上, 不可忽略的是,它们可能都会对画质产生潜在性的损害!
首先, 尼康VR镜头的防抖机构在普通取景状态下并不工作, 只要没有按下AF-ON或半按快门进行对焦, VR机能完全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在整体拍摄过程中, VR机构第一次介入是在开始对焦的瞬间, 运动检测机构开始启动, 监控同时评估对焦期间如何运动并作出相应补偿. 然后, 快门按下的瞬间, 首先是VR机构迅速复位, 随即快门帘打开, 开始曝光, 曝光的同时运动检测机构持续保持工作, 直到曝光结束, 快门关闭, VR机构释放。
从这个工作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取景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我们姑且称为”构图阶段”, 第二个称为”对焦阶段”, 前后以是否”半按快门进行对焦”为分界点. 在”构图阶段”, VR功能并没有工作, 所以手部的一切震动都会如实反馈到取景器中的画面上。而一旦半按快门进行对焦, 就进入了”对焦阶段”, 此时VR功能启动, 对震动进行补偿, 所以实际上, 在对焦阶段, 从上图可以发现, 鉴于单反相机的TTL取景原理, 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是已经经过VR系统”防抖”处理过的, 这样就可以帮助拍摄者更好地捕捉到被摄对象。也因为这一机能的原因, 可以说, 此类防抖技术对于导致画面模糊的第三种成因, 也是有一定改善的。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地方, 即上文中用粗体标出的, VR机构迅速复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作为VR系统的可活动镜片存在一定的活动范围, 如果快门开启前机构不复位, 在快门释放期间, 原先已经有所偏离的镜片如果要在相同方向继续补偿, 会如上左图般很快到达极限, 造成补偿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而如果像右图一样, 在快门打开前复位到中央, 那么在快门开放的过程中, 镜片在四周都会有更充裕的活动空间进行补偿, 从而改善防抖的效果. 听起来非常优秀的机构, 不是吗?
但这一机构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镜片组在快门打开前发生位移, 会造成实际照片的构图会与取景器变黑前最后一瞬间的构图略微偏移的现象。不过由于手持摄影本身通常存在构图上的不稳定现象, 因此这一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基本不会造成不良的结果。
通过对尼康VR系统的剖析, 相信各位已经对防抖系统的功能作用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 其他防抖技术虽然实现方式各有不一,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实现的功能也是大同小异, 充分了解它, 目的就是更有效地使用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