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芯的融合 英特尔Z68芯片组首测

PChome | 编辑: 夏阳 2011-05-12 06:01:00原创 返回原文

 Z68是完美合体

有这么一款LGA1155的主板产品,它集多款功能为一身:既可以超CPU,又可以超GPU,还能将让核显和独显可谓是P67和H67融合在了一起,可以随意的切换和调度;它还能把一块低容量的SSD和机械硬盘融合在一起,既拥有着SSD的速度和寻道能力,又有着常规机械硬盘的超大容量,实现了多元化的真融合。它就是Intel全部发布的Z68

就在半年前我们就已经在Intel的Roadmap上看到了Z68的名字,后续各媒体也都纷纷猜测这款产品的定位以及具备的规格,根据资料表明Z68不会完全替代现有的X58,也就是Z68并不是SNB的终极搭档,而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问世的X79才是,今天Z68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Z68简介

Z68对于目前的产品定位

比较完美的结合

Z68仍然是基于LGA1155接口,那么也就是Ready For Sandy Bridge,简单来说它就是P67与H67的结合体,既具备高清输出接口,超集显频率,又有强大的内存分频和调节倍频的功能,最大程度上的配合并发挥英特尔第二代智能处理器。

具有很多新特性

我们先回顾一下P67和H67的总线架构:

P67架构图

HD67架构图

不同之处显而易见,P67比H67多出了PCI-E总线,而HD67比P67多出了FDI这个核芯和芯片组的信道,以及其他的小细节,不过它们已经具备了Intel的Rapid Storage Technology,而今天的快速响应技术,就是Rapid Storage Technology的其中一个特性。

Z68所具备的功能

细数Z68的亮点

 ★出色的超频性能★:

提升处理器核心的倍频从而提高主频
 提升图形核心的时钟速度
 提升DDR3内存分频
 提升功率与电流极限

Z68保留有P67的CPU主频调节所有微选项,同时也包含H67的GPU超频选项,包括IGP和PEG,PCI-E等主次序调节,显存容量的划分,在它出现之前可能或多或少的玩家有这样的遗憾或抱怨:由于种种原因,配成了2600K+H61或H67,好端端的K系列处理器没法搭载H系列主板超频,很平庸的当作普通版使用,又或是2600K+P67+高端独显,仅仅独显在工作,核显完全浪费无用武之地,独显的节能还远逊色与核显,即便是在核显满载的情况下。但Z68的出现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一些加密,指令集和磁盘性能的提升,智能响应技术(SRT)技术能让第二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发挥出更好的性能,较P67和H67又有不小的长进。

 ★可以媲美固态硬盘的系统响应能力★:

在SSD中缓存常用的应用程序,提升系统性能与响应速度
 响应速度是采用传统机械硬盘系统的四倍

擦写次数决定着寿命

优点可圈可点

性能平均提升60%~600%

搭配灵活随意

SSD的普通的MLC擦写寿命1万次左右,而SLC也不过10万次左右,擦写次数意味着SSD的使用寿命,况且成本和机械硬盘相差数十倍,而Z68所具备的“快速响应技术”便可以让这个“矛盾”做一个完美的平衡,它可以使SSD和传统机械硬盘搭配成一个逻辑的整体,让SSD用作机械硬盘的缓存,既能拥有接近SSD的性能又具备机械硬盘的超大容量,这是机械硬盘RAID和混合硬盘所望尘莫及的。

 ★动态切换显卡★

在核芯显卡与独立显卡之间动态切换

Virtu可同时驾驭多个显卡

可实现无缝切换

双向支持两全其美

我们都知道独立显卡的3D性能非常强劲,但在功耗以及视频转码的性能方面不如Intel的核显,虽然NVIDIA的Optimus和AMD的Hybrid Power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不用重启就可以实现切换,但屡屡出现冲突的事件使他们还不敢自称是绝对兼容的无缝切换,并且最重要的不管切换与否,最多只能使用一颗GPU。

Intel的Lucidlogix Virtu技术便可以实现同时管理多颗GPU自由切换,亦可指定或强制开启关闭GPU,实现全新的混合模式。

★身份保护技术★

保护版权和隐私不受侵害

★insider&intru 3D技术★

加强了多媒体方面的功能,实现唯美的3D视觉效果

Virtu让一山可以容得二虎

安装了Virtu软件之后便可以控制所有安装在Z68主板上的GPU设备,包括核显,不过在安装Virtu驱动之前首先要挨个把GPU对应的驱动都装好,笔者此次测试采用的是Core i7 2600K+GTX570,如图:

两颗GPU均开启的状态

关闭独显仅仅使用核显

独显不管使用什么型号,但必须将显示器数据线连接至主板的显示输出上,因为Z68一概将独显的PCI-E信道与FDI信道合并,并最终由FDI输出,除非你不打算实现Lucid功能。

在默认情况下,独显GPU是完全待机的,这种待机绝非是常规的独显空载,而是比空载还要低,关闭独显和开启独显其实功耗差距并不太大,因此可以说Intel的这种技术是非常完美的。

功耗相差无几

此表是启动独显的配置表

Games菜单就是一个是否启用独显模式的一个配置列表,由于使用的是未授权版Lucid软件,添加的功能不可用,仅能在提供的默认游戏中选择切换。

可同时运行游戏

演示2

《失落的星球2》对显卡要求非常高,并且同时也是Virtu缺省的游戏,所以运行的时候是采用GTX570的GPU,从而获得了83.57的FPS,《街头霸王4》则是手动调节让HD3000核显去运行,也获得了一个平均60FPS的流畅值。

Z68让核显更坚挺★“K”有用武之地

之前H67以及对Graphics HD3000系列的性能评测中我们已经有见识到具备12个执行单元的HD3000系列显卡的性能究竟是如何的强大,不仅如此,它的效率也是相当的高。

CUDA是我们所熟知的NVIDIA的一种通用计算统一架构,用它来做对视频的转换是非常方便的,但这仅限于SNB问世之前,SNB搭载的是第二代核芯显卡,在转码(快速同步)的效率上比NVIDIA的CUDA和AMD的Stream等都要强上许多。

Virtu是运行在系统层和驱动层之间的

以往在切换的时候造成不兼容或者是其他的冲突基本都是因为驱动原而造成的,因为没有一个标准,而AMD和NVIDIA在技术层面上也是各有千秋。Lucidlogix Virtu的其实就是将各个GPU都整合在一起,对于操作系统而言它仅仅调度的是“Virtu”这块显卡,而实际的调度工作是由Virtu来安排的,所以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操作系统对两家或两家以上显示核心驱动的排斥和不兼容性。

独显完全用作负载运算

3D模式下独立显卡全速工作

这样以来独显完全用做运算,类似天河一号利用Tesla M2050为CPU做运算了,前文我们提到,无论如何,只要启用Virtu多显卡混合这个功能,必须以主板的视频输出为主接口,独立显卡计算得出的数据全部由PCI-E汇至FDI统一由主板端输出。

UEFI开启才能激发潜能

磁盘子系统一向是硬件体系的瓶颈,提升磁盘性能已经变得迫不及待了。若想实现Z68的智能响应技术(SRT)必须前在BIOS里启用UEFI,再将SATA控制器开启Raid模式,并同时打开RST选项,这样就完成了组建,需要注意的是磁盘设备目前只能使用Intel原生提供的SATA接口,RST选项的全称即Rapid Storage Technology,该BIOS选项的名称因厂商而定,我们以翔升的主板为例。

进入高级选项

SATA控制器开启RAID模式

IRST模式务必开启

组建并完成

按照上述步骤便可组建完毕,笔者采用的是翔升的Z68-Pro金刚版主板,不过Status下若是Disabled的状态,则为未开启自动缓存加速,需要在系统里通过软件来开启,这样的话,机械硬盘就为数据存储盘,而SSD则成为其缓存盘。

需要注意的是RTS是Z68的RAID 0模式下的一个特性,并不是常规的RAID 0,因此不必担心机械硬盘的分区表损坏,更不会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

给系统大提速 何为SRT智能响应技术

关于全新的“智能响应加速技术”(Smart ResponseTechnology,简称SRT),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这也是P67和H67合体之后新增加的功能。这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固态硬盘作为机械硬盘的高速缓存,利用它比DRAM的容量优势,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这样可以兼顾机械硬盘容量大和固态硬盘速度快的特点。

智能响应技术(SRT)将实时缓存常用的程序以提升系统性能

为了配合这项技术,英特尔特别推出了代号为Larson Creek的固态硬盘,最终名称据悉为311系列。该固态硬盘容量只有20GB,采用和G2相同的主控。由于用作缓存会频繁写入,因此采用了SLC闪存。

这项技术目前属于Z68独有的,而且必须搭配英特尔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10.5驱动使用。

增强模式与最大化模式的区别

这里有两个选项:增强(Enhanced)和最大化(Maximized)。在增强(Enhanced)模式下,数据会同时写入用作高速缓存的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中,因此此时写入性能不会提升,只是在读取时会有明显的效果;在最大化(Maximized)模式下,数据会先写入高速缓存,再由缓存写入机械硬盘中,这样无论读写性能都可大幅度增长。

在基准性能测试中,智能响应技术(SRT)比机械硬盘提升了60%性能

但是,一旦遇到掉电情况,由于没有G3那样的掉电保护功能,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

而在使用这项功能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在主板BIOS中打开RST Smart Storage Caching功能,然后将SATA模式设置为RAID,进入系统之后安装英特尔RST 10.5或更高版本的驱动程序。Smart Response智能响应技术(SRT)可以划分18.6到64GB的容量作为高速缓存,而如果用户的固态硬盘容量超出了64GB,剩余容量将被划分为普通的硬盘来使用。

智能响应技术(SRT)可以灵活地配置SSD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Smart Response技术只支持1个固态硬盘用为高速缓存,并且只支持单硬盘或单个RAID阵列的加速,后者包括RAID 0/1/5/10模式的硬盘阵列,但RAID阵列中不能包含固态硬盘,也不支持Matrix RAID。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用作于高速缓存的固态硬盘必须使用Z68主板芯片提供的SATA接口上,第三方芯片提供的SATA是不支持Smart Response技术的。

显然,这项技术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

SLC闪存芯片 英特尔Larson Creek解析

关于这款Larson Creek固态硬盘,我们有必要首先做一个详细的解读。看看它和最新的Intel 320系列有什么区别。

Larson Creek 20GB依然延续了英特尔的经典外观风范,铝制外壳+曲线边的标签

产品编号为SSDSA2VP020G2,凭借最后两位“G2”可以分辨出它是属于第二代产品。2.5英寸规格,接口为SATA3Gbps。目前固件版本为02M5。

英特尔的固态硬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它其实是一款厚度为7mm的固态硬盘,只是通过外框增加到9.5mm。这样的做法就是可以兼顾这两种尺寸的应用场合。而里面的PCB则完全不用再进行固定。整个固态硬盘就只有4个螺丝。

由于容量仅为20GB,因此PCB上元件也少了很多。整个固态硬盘只有5个NAND颗粒,一个主控芯片以及一个缓存芯片。另外我们注意到,它没有配备电容,因此也就没有320系列所具备的断电保护功能。

主控芯片编号为PC29AS21BA0,和320系列完全一致,产自台湾。

NAND芯片的编号为i29F32G08CAND2,是容量为4GB的SLC芯片,接口位宽8bit,采用48脚TSOP封装,制程34nm。5颗4GB的颗粒组成20GB的容量,因此Larson Creek没有配备预留空间,格式化之后的容量为18.6GB。

SSD单项测试:HD Tune Pro 4.60测试

笔者首先单独对Larson Creek固态硬盘进行了性能测试,看看这款容量仅为20GB的SLC固态硬盘能耐如何。笔者使用的测试平台是:

至于测试方案本次我们仅在空盘状态下进行,运行HD Tune Pro 4.60、CrystalDiskMark 3.0、AS SSD Benchmark以及PCMark Vantage软件。

HD Tune Pro 4.60读写性能测试

HD Tune Pro 4.60是一款功能全面的硬盘测试及诊断工具,是基于数据包拷贝的测试软件,默认使用的是64KB数据包以测试硬盘的连续读写性能。通过测试曲线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固态硬盘每个区块的性能情况,同时还可以看到随机存取和突发速率性能的情况。

读取测试

写入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来看,配合SLC闪存,在完全出厂状态下,运行HD Tune Pro 4.60软件的连续读取速度达到了240MB/s,性能惊人,而连续写入速度则只有100MB/s左右,也许和通道数量有关,也许也和主控限制有关。

SSD单项测试:随机读写超320系列SSD

CrystalDiskMark 3.0读写性能测试

4KB IOPS速度是考察随机读写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代表每秒钟硬盘可以进行多少次4KB的读写操作。如果硬盘的连续读写速度很快,但是IOPS操作性能较低,那么在在载入程序与启动系统时花费的时间要比IOPS性能高的硬盘要多。

笔者使用Crystal Disk Mark软件,它并不会直接给出IOPS数值,而是通过直观的MB/s来体现。

从结果来看,尽管Larson Greek固态硬盘在连续读写性能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但是在4KB随机读写测试方面几乎占尽了优势,远超320系列SSD。尤其是在多线程下,优势更加明显。这使得它作为高速缓存意义更加重大。

SSD单项测试:IOPS和PCMark Vantage

AS SSD Benchmark读写性能测试

AS SSD Benchmark是一个专门为SSD测试而设计的软件,可以测试出固态硬盘的持续读写性能,包括单线程和多线程下的4KB小文件的传输性能等等,成绩显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MB/S的形式,另一种是IOPS形式。

Intel Larson Creek 20GB测试成绩

Intel Larson Creek 20GB测试成绩

Intel 320 SSD 300GB测试成绩

果不其然,Larson Creek尽管在连续读写性能方面不及320系列,但是4KB性能却取得了完胜。前者在64线程情况下4KB读取性能已经达到37216 IOPS,在单线程下5856 IOPS的成绩也领先于320系列的5126 IOPS。

PCMark Vantage硬盘性能测试

相对于理论的连续读写测试和随机读写测试,PCMark Vantage的测试项目更加偏重于实际应用,它可以更加出色地体现出不同硬盘在真正系统应用中所达到的性能。

PCMark Vantage硬盘测试的整个过程将花费大约20分钟的时间,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在测试时间上没有太多差异,虽然最后会给出一个总分,但是众多子项测试的最终性能也会包含其中。其中包括Windows Defender、游戏、Windows图片加载、Windows启动、MovieMaker视频编辑、Windows媒体中心,WMP音乐加载以及应用程序加载8个项目。

测试结果非常惊人,仅20GB的Larson Creek的47128的得分接近320系列300GB型号,这是由于320系列300GB在连续读写性能上Larson Creek优势大得多。比可见SLC闪存性能确实不容小觑。

智能响应测试:RST10.5配置加速环境

在RAID模式打开RST Smart Storage Caching功能,并安装好Windows7系统及芯片组驱动之后,再安装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10.5或更高版本的驱动。然后进入控制台界面配置加速(智能响应技术SRT)。

初始状态界面,系统安装了两块硬盘:英特尔Larson Creek 20GB和希捷7200.12 1TB硬盘,这时候软件提示:您的存储系统可通过使用固态硬盘作为高速缓存设备来加速以提高整体性能。

点击“加速”按钮,这时候系统提示可以开始配置,点击“启动加速”。

配置时,我们要设置划分多少空间作为高速缓存。作为高速缓存的固态硬盘最少容量为20GB(18.6GB),而最大只能划分64GB,如果还有剩余的部分那么则作为独立的硬盘来使用。

加速模式有“增强模式”和“最大化模式”可以选择,前面已经提到过“增强模式”只能提升读取性能,而“最大化模式”则还可以提升写入性能。但是后者如果遭遇断电则会导致数据丢失。

配置好之后,“加速”的界面变为图中所示。可以看到配置好的“Array_0000”阵列,Larson Creek的20GB容量均已被用于高速缓存卷。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进行“加速配置”,可以选择“禁用加速”,也可以“更改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不重新启动的情况下,任意让Smart Response技术运行在各种模式下。

同时我们注意希捷1TB硬盘(932GB)已经被注明“已加速”,还多了一个“表盘”的标志。

点击希捷的1TB硬盘,会跳到“管理”界面,可以看到当前的状态。对这款硬盘已经实现了“增强模式”的加速。

回到“状态”界面,发现系统已经提升开启了加速模式:您的存储系统配置为使用固态硬盘作为高速缓存设备,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智能响应测试:4KB随机性能大幅提升

在配置完毕之后,首先利用CrystalDiskMark3.0软件测试测试Smart Response智能响应技术(SRT)的效果。笔者分别对比了未加速环境下的机械硬盘的性能,开启增强模式时的性能,以及开启最大化模式时的性能表现。

检测Smart Response技术时所使用的测试平台是:

未加速的希捷7200.12 1TB硬盘

加速:增强模式

加速:最大化模式

单块Intel Larson Creek固态硬盘

总体来看,智能响应加速技术在随机读写性能方面增长的幅度更大,同时对连续读取也有一定加速作用。但是受限于这款Larson Creek 20GB固态硬盘仅有不到110MB/s的连续写入速度,和机械硬盘持平,因此在连续写入性能方面并没有起到加速作用,甚至在增强模式下由于需要同时写入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性能还有一定下降。

智能响应测试:PCMarkVantage增四倍

CrystalDiskMark只能单方面地反应出性能的提升幅度,基于系统性能的PCMark Vantage依然是最为有效地检测实际性能的软件。

未加速的希捷7200.12 1TB硬盘

加速:增强模式

加速:最大化模式

单块Intel Larson Creek固态硬盘

在这个测试平台下,独立的Larson Creek固态硬盘获得了47123分,而开启增强(Enhanced)模式下,获得了20464,而在极限(Maximized)模式下则达到了23646分,相比未加速的单块希捷7200.12 1TB硬盘增长为接近原来的4倍。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开启加速之后,综合性能已经达到了单块采用JMicron JMF616主控的金士顿V100 64GB固态硬盘的水平,而Larson Creek 20GB的售价要比V100 64GB便宜一些。这是否意味着,智能加速技术将是中档固态硬盘的杀手?

小编要说的话

这次测试是由我和存储频道的编辑孙伟一起完成的,因为种种原因:时间紧迫,测试样板短缺等,并且采用的处理器也有变化,但我们在每一个测试之前都会给大家列出当前的测试平台配置,以供参考。

Z68通俗的说就是P67+H67,因此CPU和核显的超频部分省略,重点放在Z68的新特性上,相信这也是各位网友所期待的,例如快速响应技术,Virtu图形混合技术。快速响应技术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是Ramdisk之流所不能代替的:Ramdisk仍然是RAM机制,一旦关机就失去缓存和加速的功能,并且24GB容量内存的代价要比20GB的SSD成本高很多,快速响应依据Intel独有的内部算法,可预分支大量的热数据,从而实现最终的加速效果。另外,缓存SSD不一定非得使用Intel系列的,只要4K性能足够强,容量在20G以上,无论是什么品牌的SSD都可以组建,并且支持热拔插而不损坏机械硬盘上的数据。

磁盘测试部分使用了PCMark Vantage软件进行了对比,之所以没有使用HD Tune软件对比,是因为其基准测试的测试原理并不基于文件读写,无法判定在Smart Response技术下FTL映射表映射地址的具体位置,测试成绩意义不大。而从CrystalDiskMark软件的测试结果来看,Smart Response技术充分利用了SSD的IOPS性能的优势,但对连续写入性能帮助不是很大。综合结果是在开启智能响应加速技术后已经达到了单块中档固态硬盘的水准,有取代其地位的趋势,达到了单块机械硬盘的4倍性能。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