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移动替代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固网运营商均面临严峻的经营环境,业务发展缓慢,单纯的固网业务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在与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中,劣势是很明显的,这种劣势是固网与移动的技术差异造成的,是通信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受移动替代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固网运营商均面临严峻的经营环境,业务发展缓慢,单纯的固网业务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在与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中,劣势是很明显的,这种劣势是固网与移动的技术差异造成的,是通信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固网已失现金流优势
比较而言,固网运营商在竞争中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金实力不足。移动运营商具有充足的现金流,从今年中报公布的数据可见,两家移动运营商的自由现金流超过570亿元,两家固网运营商的自由现金流合计260多亿元,尚不足移动运营商的一半,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特别是3G牌照发放之后,巨大的资金实力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资金实力的差距将拉大固网和移动的差距。此外,从现金流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传统固网业务的赢利能力远低于移动业务,对固网运营商培育新兴业务带来一定障碍。
其次,资费模式增加了欠费风险。从资费模式看,移动运营商对于低端客户采取预付费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欠费风险,而固网运营商与此相比资费模式显得单一,面临较大的欠费风险,增加了运营成本。
第三,经营环境日益恶化。从经营环境看,宽带作为固网运营商的战略性业务,受到免费商业模式的影响较大,特别是P2P等技术的出现对固网运营商产生致命影响,国外有关网络中立的讨论正甚嚣尘上,不管结果如何,现有互联网的免费运营模式已经恶化了固网运营商的经营环境,使之无所适从。
固网运营商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固网运营商具有综合信息优势,有条件利用多种业务的组合营销,通过捆绑融合,体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第二,固定网络的安全性、网络容量等要远远优于移动运营商,经营数据业务得天独厚,特别是随着家庭信息化、平安社会等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固网运营商有望在数据业务经营中拔得头筹。
第三,集团客户优势。从客户构成看,受业务特性的影响,移动运营商的客户大都为个人客户,而固网运营商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这将有助于固网运营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特别是在信息化市场的开拓中,面临较多优势。
第四,经营环境的恶化培养了固网运营商主动求变的危机意识。从经营理念看,由于固网运营商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相比移动运营商而言,具有更加深厚的危机意识,对于各种经营风险具有更多的应对举措与心理预期,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固网运营商积累了更多应对竞争的经验,具有较多应对逆境生存的经营技巧。
扭亏可从五方面入手
固网运营商要克服当前劣势,首先要争取移动牌照,实现全业务运营,从全球范围看,单一的固网运营很难塑造强势企业,对于国内电信企业而言,单一经营固网业务不能充分发挥资产效能,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毫无益处。
其次,进行业务的捆绑融合,发挥综合信息优势。固网运营商由于具有多种业务,具有捆绑融合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通过融合、捆绑增强竞争优势。
第三,创新商业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固网运营商要想克服竞争劣势,一定要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诸如中国电信推出的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便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
第四,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固网运营商不能拘泥于现有业务范围,应放宽眼界,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及时关注新兴业务动态并适时跟进。
第五,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运营,一方面弥补单一业务的不足,以全业务运营为目标,在海外市场积累业务运营经验,特别是积累移动业务运营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应对加入WTO后开放国内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
机制转型是主要困难
固网运营商转型的主要障碍首先是思想观念方面。当前在固网运营商内部,尽管转型的口号早已提出,但传统唯我独尊的思想、抱残守缺的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延缓了转型的步伐,致使转型措施执行不力,转型举措迟迟得不到落实,影响了转型的推进。
第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转型的关键不是产品结构的变化,而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转型的核心所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固网运营商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有益的探索,但收效仍难如人愿,传统的商业模式根深蒂固,对运营商的影响仍然很大。
第三是传统的运营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能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新兴业务需要全新的运营体制和管理机制,但作为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很难满足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论资排辈、按职行赏的做法在国企是不能于短期内根除甚至改变的。这些与新业务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因素,造成了传统运营体制和管理机制与新兴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断言,不破除传统的体制机制,固网运营商发展新业务将面临诸多束缚,最终将收效甚微,甚或无功而返。
第四,发展新业务的态度摇摆不定。出于同业替代的顾虑,固网运营商对VoIP、即时通信等新兴业务始终未有明确态度,一方面担心新业务对现有业务的分流与替代,另一方面又唯恐失去发展新业务的最佳时机。
笔者以为,对于新业务一味回避绝不是可行的做法,封杀堵截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应该大胆尝试、积极推进,洞察技术进步的趋势,抢占竞争制高点,根据企业资源优势,研究新业务的运营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于明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