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透露!鸟人的拍鸟秘籍!

互联网 | 编辑: 徐嘉 2004-02-14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一年以前,不知天高地厚的写下了“野生动物摄影-内心的旅程”。前几天翻出来看看,似乎主观的东西居多,除了一些感性上的东西,很难在例行的角度上给人什么帮助。拍鸟将近两年了,把自己的一些感触写写和大家分享吧,当时一点小小的新年礼物。

我的拍鸟秘籍 一

本文作者:断尾残蓝

一年以前,不知天高地厚的写下了“野生动物摄影-内心的旅程”。前几天翻出来看看,似乎主观的东西居多,除了一些感性上的东西,很难在例行的角度上给人什么帮助。拍鸟将近两年了,把自己的一些感触写写和大家分享吧,当时一点小小的新年礼物。

1。凝固性。

还是从器材说起。不记得是哪位DX的留言,“你走得出我的视线,却走不出我的镜头。”拍鸟就要本着这种精神来进行斗争。单反机身+长焦镜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什么大光圈,防抖,稳定灵活的三角架(还有头),镜头素质。。。迈进这个门,就要做好让自己的银行账户永远保持在最低限额的心理准备。

为什么?

很简单,为了凝固这样的瞬间。如果你在乎的话,你会花几十倍的价钱买更长(更大光圈)的镜头和更快的机身,只为了更好的捕捉这个瞬间。这一个理由也就够了。因为你在乎这个瞬间。

2。 稳定性

开始拍鸟以后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牺牲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甚至画质来换取一点点的镜头的稳定性。用A40的时候用的是一个20块钱的三角架,也感觉绰绰有余。后来换了300v,对自己的要求高了,照片总是放到最大在21寸的显示器上面挑毛玻才意识到小小的震动在长焦端会给画面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于是花了$100,买了这个又苯又重的三角架。上次手持拍美洲隼失败后,出去的时候相机都是架在脚架上的。

拍鸟的脚架不但要稳定,还有以下两点要考虑:

1。头灵活而且准确。我用的是一个fluid pan head,给专业摄像用的,旋转非常平滑。

2。耐造,而且你还不会为它心疼。我差不多每次出去都弄得三脚架上到处是泥,甚至有一次竟然把它放进了湖水里,可想而知。应为这种拍摄的需要,三脚架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3。追踪/Stalking

首先声明:作为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决不能用食物来吸引动物。否则拍出的任何作品不论如何美妙,都是失败的。

野外的小鸟是非常难接近的目标,警惕性超强,极易受惊吓。所以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接近。(如果您拥有ef 1200 f5.6 L一类的天文望远镜的话,此段不必阅读)

(1)  利用障碍物

以下图中的小鸟为例。我初初见到他在这棵树后跳来跳去,找吃的东西,时不时地被树挡祝本着我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我的原则,我在小鸟的视线被树挡住的时候悄悄向前移动,来回几次就靠到了可以拍摄的范围。等待他跳到合适的位置,按下快门。

4。追踪/Stalking Part II

(2)利用保护色

同一个地点,同一群鸟,另一种接近方法。严格的说,这算不上Stalking,因为这种方法比较被动,算是一种陷阱性拍摄吧。

当时是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拍摄,自己穿这一条浅灰发绿的裤子。从后背箱里拿出我的绿色防雨夹克,观察一阵以后选一个经常有鸟觅食的地方。然后趴在地下一动不动,死死盯着取景框,准备按快门。有三点要注意的。

1。一定要仔细观察环境,毕竟时间是宝贵的不能空等。一般看小鸟喜欢吃什么,树底下,有草籽的地方,或是由蚯蚓的地方都不错。(所以挖一挖地也有好处)

2。一定要有耐心,这东西急不得,有时候你刚站起来鸟就来了,前功尽弃。最好给自己订个计划,等多长时间,到时候就走,拍不着也甭跟自己过不去。

3。保护器材和自己。早上有露水,小心机器受潮。在北美的兄弟们要小心鸟屎,特别是有那些该死的Canadian Goose的地方。有一天早上拍完鸟以后去上学,下午回家才发现牛仔裤上面有一大块绿,真想自杀了算了。

我的拍鸟秘籍 二

5。追踪/Stalking Part III

(3)利用高度

没有仔细的研究过,似乎这些小家伙对于比自己低的东西的防范小一些。下图里面的小鸟就是我躲在灌木丛中抓拍到的。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拍摄角度,这张就似乎角度太大,看起来有点变形。

6。追踪/Stalking Part IV

(4) 稀奇古怪的鸟,稀奇古怪的方法

这个准确地来说也不能完全算是stalking,下面只是我试过的无数种方法之一。

这种火鸡鹫(Turkey Vulture)见过很多了,但是大多数是在高空中滑翔的,很少见到停下的。去年见到过一次,但是那家伙站的地方太低,没有掩护,靠过去的时候失败了。这次见到他在低空盘旋,我急中生智,吹起了口哨,模仿见过的一种小鸟的声音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会有这种念头)。一边慢慢德架起三角架,准备好家伙,一边有规律的发出这种类似于白痴的1长3短的叫声。突然这个大家伙停在了一棵树顶,盯着头看我。我毫不犹豫的按下了快门,不到10秒钟以后,他就飞走了。

诱骗成功。

至于叫声吗,我也不清楚究竟什么类型的叫声对什么类型的鸟有用,似乎打猎用的哨子比较有用,但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这倒也是一种尝试的乐趣。

7。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当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技术,更要对自己的对手有深刻地了解。野生动物摄影也是一样。

非物质兄以前提起过这些加拿大大雁起飞之前会长叫几声,我在长时间的拍摄中发现,他们在降落之前会将双脚向前伸,两翼略弯成弧形向上翘起。下面的一张是从起飞前开始跟踪,直到降落前才找到了画面,拍下得。一切有赖于对他们飞行路线和方式的了解。

上面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例子,更多的还要在拍摄个过程中慢慢体会理解。

动物的动作大多极为敏捷,一个完美的瞬间大多转眼而过。一个摄影者要主动的估测下一个位置和动作,给自己的拍摄留出提前量,准确的利用连拍,在自动和手动对焦间没有空隙的切换,才能保证出片。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8。安全范围

动物的安全范围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在我看来,只有动物能够允许摄影者进入其进食的范围才算是真正的最终安全范围。这个距离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动物的信任才能建立。(参照我以前帖子里面提到的Berkeley的那只白鹭) 所以如果不是长时间追踪拍摄的话,拍摄这应该考虑后退到动物安全范围---允许长时间停留而不逃走的距离。

这个距离对于鸟类来说通常很远,比较难以把握或是拍摄。以下几点可以用于参照

1。切忌在动物进食的时候惊扰。只要有一次,此动物会对人的警惕性非常非常极高,几乎无法靠近。

2。远离鸟类巢穴。如果有人类侵扰,很多鸟类会弃巢,这当然不是生态爱好者所期望的。

3。避免直视。试着靠近的时候千万别盯着看,这样的话小鸟会把你当成捕食者。(但是要小心不要掉进水里)

4。避免剧烈运动或是奇怪的响声。最好用"S"型路线靠近,关掉手机,放好钥匙,不要穿尼龙面料的衣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体姿态。突然蹲下比突然站起对于鸟类更有威胁性(猫科动物捕食前的动作)

一点小经验。水鸟比较好靠近,只要你在岸上,按照以上的几点,靠近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要小心不要掉进了水里。

我的拍鸟秘籍 三

9。适应拍摄环境

拍鸟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儿,毕竟人家有翅膀,咱们要走路(关于用船的我到夏天再写)。换句话说,人家想怎么耍你就可以怎么耍。

建议穿长袖衣裤(防蚊虫和刺刮),不要太耀眼的颜色(融入背景)和合适的球鞋(战地靴最好)。周围的花花草草最好不要碰,我一个朋友前两年去夏威夷玩,摸了路边野花结的果,结果过敏了好几天,整个假期全完蛋了,千万要小心。

不但要对周围的环境有备而来,摄影者更要利用周围的环境。这里的这块泥地我以前涨潮的时候来过一次,因为石头湿滑掉进了水里,一双鞋被腥臭的海水弄了个湿透,幸好后备箱里有备用的鞋袜(有车的朋友切记)。这次去的时候很小心,每块石头都踩几次放心了才站上去。一点点靠近这些在烂泥中觅食的小家伙,几分心跳;照片出来以后几分得意。

不得不说的一点,无论如何,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遵守当地的法律规定。在美国待习惯了,草地随便踩,前年回国的时候在天坛为拍一只啄木鸟差点因为进草地被罚款。。。

10。更低的角度

作为摄影者,我总是在寻找更低的角度来拍摄我想拍摄的动物。也许平时高高在上的眼光在镜头下表现不出来想在照片中寻找的冲击感,也许想从动物的眼中看看这个花花世界,也许。。。

低角度的照片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冲击感。在另一方面,不同于那些教科书式的标准照,这些不同的角度更有利于表现动物的动态和个性。让人暂时离开理性的认知,从感性的角度理解他们。

这段时间很少出去,用松鼠来代替鸟吧。

11。神态

动物有神态吗?理论上来说大多数动物的不具备主动的情绪功能,更不必说复杂的肌肉群来控制面部表情。

但是。。。

就像我是学物理的,但是我并不完全否定造物说一样。很多东西都是信者则灵,你相信上帝开始了宇宙大爆炸。那末对你来说上帝就是存在的;如果你相信你能看到动物的喜怒哀乐,那么它们的表情就是存在的。

如何把一张死的照片变成活的:给它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很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画面就会被点睛,从而直飞云霄。

至于怎样捕捉这个表情和动作吗,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好的经验,只有等待。

BTW:如果你不相信动物有表情的话,请看看[鸟的迁徙] Le Peuple Migrateu,最后那个小企鹅被吃的场面。。。

12。为什么要拍?

如果您是职业摄影师的话,请不必看了。

如果您再按下快门后没有兴奋的感觉的话,就不必拍了。。。

如果您看着取景框里的小鸟不会出神的说,就不必拍了。。。

如果您拿器材作衡量照片好坏的标准的话,就不必拍了。。。

每个人可能都有每个人的理由,

我拍,因为我在乎。I shoot, because I care...

~完~

断尾残蓝

2。10。2004。

Oakland California, 家中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