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品牌缺少魅力 内地家电止步香港

互联网 | 编辑: 叶迎森 2011-08-01 09:16:00转载

中国内地家电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认受性越来越高,部分企业多年前已从较低层次的代工走向自主创 新,并致力高端核心技术开发,无奈内地品牌始终在香港未能稳占一线位置。

中国内地家电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认受性越来越高,部分企业多年前已从较低层次的代工走向自主创 新,并致力高端核心技术开发,无奈内地品牌始终在香港未能稳占一线位置。有业者相信原因是内地电器厂商认为本港只是个小市场。不过,香港有700多万人 口,加上每年超过3000万人次的旅客量,每年整体电器零售市场总量约250亿港元,并不输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一线城市。内地家电品牌在港举步维 艰,是营销策略出了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展望未来又能否开花结果,本报将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拆解。

内 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等地区的工业发展,虽然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外汇积累有重大贡献,惟主要靠劳动密集和低成本来维持竞争力,绝大部分的企业规模较小,这 些企业之间又相互竞争,通常只以斗「平」来竞争,没有自家品牌。另外,不少企业主打代工,只能跻身产业链的末端,缺乏自主科研创新能力,更遑论核心技术的 开发和掌握,亦鲜有企业以兼并来将公司规模做大。家电品牌方面,有意见指中国缺乏国际性品牌,不符中国现时的经济实力和大国形象。

业界:零售商推广不力

美的、TCL等内地知名家电品牌,早前已尝试打入香港市场;不过,经过多年努力在港市场拓展不算太成功。目前本港家电产品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日系、韩系和欧美系的产品占主导。

近 一两年大举进军香港的内地家电零售商苏宁镭射电器的负责人就认为,内地家电品牌绝对有到香港发展的意愿,相信早年进港困难重重是因为缺少零售平台,令流通 受限,阻止了「上位」的意愿;而现在香港电器零售流通企业,或是因为一定时间形成的习惯,在引进和推广内地品牌方面较为保守。他相信,随着苏宁的来港,内 地家电品牌有望获得更多机会杀出重围。

学者:一国两「制」厂家受限

不过,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却有另一番看法。

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特任讲师谭桂常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国产家电品牌在港仍未普及,难以打入主流市场,原因可能是国产家电有意放弃香港市场争夺;「确实内地家电品牌暂时对香港市场兴趣不是很大」。

城 大年前曾与TCL作合作研究,谭桂常发现TCL一些较高端的电视系列并无来港销售,追问下得知TCL认为香港和内地制式不同,内地客户喜爱的型号不等于本 港市民会接受,加上香港市场细小,特别为香港销售设立生产线并重新改良设计,成本与获益将不成正比,所以TCL采取先抢攻内地及世界其他市场、再回头打响 香港市场之策略。

内地家电认受度仍低

从市场角度分析,现时本港用家对内地家电品牌的认受度,绝对低于日本品牌;甚至多是负面的评价。

本 报就内地家电品牌在香港家庭的渗透度,访问多名市民(见表),答案也多是负面。而营销行业杂志《Campaign》与研究机耩TNS,近日访问了亚洲10 个地区的3322名消费者,排列出最新的《亚太品牌100强报告》,显示内地家电业未有品牌打入100强,惟值得注意的是,海尔电器由去年的108位跳升 至今年的102位,估计明年可能跻身100强。

《Campaign》编辑总裁 Atifa Silk对本报表示,亚洲消费者仍然主要将中国视为世界电器的代工国和低端生产国,显示内地企业在亚太区的品牌建立工作不算成功:「亚太消费者普遍认识韩 国品牌如三星(Samsung)和现代(Hyundai)、日本品牌如三洋(Sanyo)和新力(Sony)的PlayStation,但很少想得出中国 品牌。」

市场策略制约品牌发展

全球五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捷孚凯」(GfK)的中国营销总监周群受访问时称,中国家电品牌发展面对的挑战,除了外在的产品设计、质素、品牌意识外,更多是来自内部的根本资源配置和发展策略上。

他认为,欧美及韩日品牌的产品均在环球自由竞争市场中进行推广,而中国内地品牌,顾客群仍主要为本土消费者。基于财政考虑,内地品牌的资源配置,包括产品研发和营销等,焦点集中在中低端的小市场。

周群续称,假如内地品牌将自己定位太高端,从销售上来说可能会脱离现实;而注重海外订单的企业,依然以从事OEM与ODM代工为主。

另 一方面,周群强调,企业如不建立高端品牌形象、争取高增值市场,当中国廉价劳工优势不再时,竞争力便会大降。假如中国内地品牌要建立高端国际形象,资源配 置的思考模式和结构都必须改变,不能只从销售量极大化的角度出发,否则便无法满足企业本身的长期发展需求,因此,他建议内地品牌改变纯内地市场导向的发展 策略。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