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求解大通信业技术路线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6-11-21 10:15:00转载

  当通信业行进到“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已经拥有了全球市值最大的运营商,以及全球最具开拓精神、成长最快的设备制造企业。因此,我们也拥有了足够的市场积累去支撑我们难以遏止的创新激情。在现实和激情之间,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我

  技术仍是电信业第一推动力?

  每个拿到《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的电信人,心中都会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这不仅为未来5~15年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指明了目标,也关乎我国电信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一个疑问也随之而生,在这样一个业务或者说用户需求主导的时代,运营商是否能够受益于对技术的投入?换句话说,科技发展是否还是电信业的第一推动力?

  事实上,经过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和数字技术的融合,电信业的媒介属性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无论是固定通信,还是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都日趋分离。这些使得电信业降低了对技术的依赖。

  甚至,技术进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信业来说不仅不是福音,而且加速了电信业的衰退。近年来,IP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VoIP、IM等新型通信模式,并导致了传统话音市场不断萎缩,这也使得电信运营商在转型过程中,将新的生存基础迁移到对市场需求的深度挖掘上,并由此带动了电信业向上游内容产业的扩张。而这种扩张又进一步稀释电信业的技术属性。

  设备制造商也顺应了这一趋势,不仅仅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设备研发,而是基于各种应用场景为运营商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并出现了设备商和运营商联合上下游厂商成立联合实验室的现象。而这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电信技术创新的模式。

  因此,对于电信业来说,进行技术创新的意义和途径都已经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所设定的通信业技术路线图能否真正触动电信业的关键点就变得相当重要。

  我们看到,规划将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了一大批业务应用创新项目上,如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等。甚至,针对建设通信业大信息服务业的目标,规划还将汽车计算平台、农业信息化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等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性的项目纳入进来。

  在这样的技术目标体系下,“组织技术联盟、产业协作,联合各方力量”、“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世界一流的产业群”这样的词句频繁出现在规划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不是技术创新无法继续推动通信业的发展,而是我们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亟待更新。

  业务繁荣才能技术进步?

  规划在提到我国“十一五”通信科技创新时,提出了两大发展思路。其一,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其二,面向重大应用,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

  规划提出,通信业应面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国家信息化建设与重大应用,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突破。

  胡鞍钢教授在《知识与发展:中国新的追赶策略》一文中这样解释赶超的发生机制:对于当前技术领先国来说,采用新技术似乎并不是很有吸引力,他们往往选择继续沿用旧的生产技术与方法,然而对于后进国家来说,采用新技术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从长期来看,新技术能够产生更高的生产率,这样,追随国最终将成为技术领先国,于是技术的“跳跃”效应便产生了。由此,可见应用的价值。

  那么,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否意味着,技术进步要以业务的繁荣为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谈到中国通信业的创新误区时就对创新与应用的分离作了重要阐述。他认为,创新的前提是应用,创新后没有市场,没有应用,创新就没有价值。但目前,往往研发产品的创新单位本身不具有掌握市场的能力。

  在这样一种创新与应用分离的体制下,局部的技术创新也许能够脱离业务繁荣地存在。但要实现整个通信业的腾飞,业务繁荣与技术进步的结合将能够产生最大的推动力。

  赶超还是跟随?

  规划需要回答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在发展通信技术上,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一种什么姿态?赶超,还是跟随?

  当通信产业与“十一五”相遇的时候,我国通信业已经涌现了华为、中兴这样即便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企业,涌现出中国移动这样在全球运营商中高居市值第一的企业。他们从市场中获得的良好回报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基础,也让我国尝试通信领域的技术赶超成为了可能。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够在下一个五年用技术赶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当然,赶超或是跟随,他们之间并非绝缘,最理想的发展道路莫过于由跟随而赶超。但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在技术先进国家已进行先期技术积累的前提下,由跟随而赶超的道路,有时比采用赶超战略更加困难。

  事实上,就设备制造而言,我国通信业虽然具备了在国际市场打拼的能力,但是技术基础仍然难说丰厚。我国的通信运营业虽然已经走到了业务创新的前沿,但是在打造与国情结合的业务模式上,以满足我国对信息化的需求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整个规划的重点还是放在了打造更坚实的基础和催生更丰富的应用上,即放在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上,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竞争力来达到“健身强体”的目标。

  就像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副司长张新生介绍得那样,“十一五”规划之所以将重点放在了集成电路、软件、宽带和无线技术上,是因为,“只有这些基础技术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国家安全和整体竞争实力才能够提升一个档次”。
  记者 李传涛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