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佳能摄影大赛7月月赛评委专访

互联网 | 编辑: 虞臻 2011-08-18 10:00:00转载-投稿

2011年8月8日,佳能(中国)公司举行了第四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7月月赛的评选活动。本次月赛入围的照片共计400多幅作品,评委最终选出20幅作品晋级。参加本次评审会的评委对本届摄影大赛的参赛作品再一次进行肯定,并表示通过审阅作品,评委自己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第四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7月月赛评委专访

2011年8月8日,佳能(中国)公司举行了第四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7月月赛的评选活动。本次月赛入围的照片共计400多幅作品,评委最终选出20幅作品晋级。参加本次评审会的评委对本届摄影大赛的参赛作品再一次进行肯定,并表示通过审阅作品,评委自己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针对本次评选的自然类摄影作品,评委们指出:自然类作品也有必要加入人文的元素,这样作品的可读性会大大提高,让摄影作品的精神层面超越技术层面。另外一定要多看名作,通过观赏来分析佳作的拍摄角度。在客观的自然景观时,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才能让作品从千篇一律的怪圈中跳出来。对于瞬息万变的大自然,除了技术和设备,摄影时更要有足够的经验来预见将会出现的精彩光影。

7月月赛评选现场

就本次评选,孟京辉、王文澜、黑明三位评委在评审会结束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记者:请谈谈对7月月赛参赛作品总体质量的感觉。

孟京辉:我平时看了各种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让人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希望以后能见到更多除了视觉之外的,对生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对自己内心有一些对应、反讽和颠覆的东西。我想这类作品以后慢慢就会多起来,单单靠视觉不能满足立体化的信息。这个评选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我看完所有的作品,我想拿着相机自己在创作时我会怎么样拍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挺美妙的感觉。

王文澜:从我们反映社会来看,大量的作品是停留在视觉上的,好的照片要有冲击力。风光的照片里我比较喜欢城市周围的垃圾的那张,场景和收垃圾的人,反映了人的状态,这种感觉对我来讲在精神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有蜗居的照片,起码反映了社会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比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更快,立竿见影。佳能的感动典藏摄影大赛的参赛作品应该是精神层面跨过技术层面,能够使我们手里有相机的人都能够关注我们所处的生活时代,通过我们独特的观察吸收各自的营养。

孟京辉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孟老师您好,作为著名导演,您会注重摄影作品中体现的戏剧性元素吗?

孟京辉:我用佳能S95和5D,每当看到有意思的事物随手就拍,S95可以随身携带比较方便,这次参加法国戏剧节,我用5D拍了个短片。对我来说视觉很重要,是记录,或者是表达,更是记录内心情绪的一个方式。有时候会因为忙碌忘记前一段时间的事情,但是用相机记录的影像可以帮助你回忆最近的工作,可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过去,重温当时的一种心绪。

我做话剧不强调戏剧性,而强调它的视觉性,但是我拍摄作品却要强调戏剧性:对比、矛盾或者抗争,有时候你最开始拿出相机只是为了记录,你慢慢继续拍下去,就可以找到一种目光,一种感觉去拍摄好的作品,就好像是天线感应似的。

记者:您是否认为摄影作品除了要具有完美的视觉效果外还要体现故事性,给观众留有思考空间?

孟京辉:拍照变得越来越容易了,相机的技术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每个人拍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观察不一样,拍摄的角度不一样,心情也不一样,关注的方方面面都不一样。技巧并不是第一位的,到一定时候慢慢你也就会掌握技巧,通过生活环境和教育你也会掌握技巧。比如说拍花,怎么好看怎么拍,服从大众的审美,这是你用相机第一步跟自然的对话。但是我觉得只掌握技巧好像不够,应该加进去环境、你自己的心情和你对拍花现场的理解,有了这些你拍照片就马上就不一样了,你就会思考焦距应该对着哪,色彩怎么选择。所以我觉得摄影是自我解读的一个工作,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对话,摄影是每个人用身体、用内心、用生活经验来跟事物对话。

记者:请您为本届摄影大赛的参赛者提供一些您的艺术创作经验和拍摄建议。

孟京辉:第一步:先看好的作品,自己先模仿。第二步:你要拍出独特的照片:一幅照片要有独特之处,美和好其实影友都可以拍出来。刚才的参赛作品大家都注重了美和好,但是有些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高校类的作品我感觉都不错,比如《城市边缘》这幅作品来说,没有什么具象内容,是直接通过作品来冲击视觉,有很简单有一种人文关怀在里面,比如《剃头匠》,构图不错,而且对比和黑白色调都很好,有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

王文澜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有些人认为拍摄自然摄影题材,被摄景物的客观存在起主导作用,您觉得摄影师在自然摄影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文澜:从事风光摄影难度很大,每年选出来的风光照片基本上都仅仅停留在花心思营造光影这个层次上。其实拍摄风光需要下大功夫,比如都知道拍摄黄山很美,但是时机稍纵即逝。

首先你先多看,多看大师的作品,太主流的角度就不要去拍了,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不要人云亦云,拍摄是为了自己的欣赏,不要为了拍摄而拍摄,如果你想让参赛作品获得别人的认可,你就要有独特的视角和个人风格。

记者:有些人面对美景拍出来的东西却不尽人意,有些自然界奇妙瞬间转瞬即逝由不得人慢慢构思拍摄,怎样才能将美景拍美,怎样把握转瞬即逝的完美光影呢?

王文澜:如果你没有抓住瞬间,不排除你摄影技术上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你没有准备,缺乏本能的预见,因为你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技术。如果你很被动的去捕捉瞬间,你就永远拍不到。风光更是需要预见了,因为你对气象要有判断,对于社会生活的判断难度比较大,但是你也要努力的去做。对器材你也需要有了解,瞬间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就是技术上的、观察上的准备。

黑明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黑名老师,您认为在自然摄影中是否有必要加入人文元素?

黑明:自然的东西完全可以拍摄的人文一些,不管你是拍的动物还是树木,如果你仅仅拍摄景物的话,对人们的阅读是有限制的,如果是说拍摄鸟,能跟人结合起来,讲他们的关系会好一些。比如说这组《汶川地震的寺庙》描述了地震摧毁了一座寺庙。我觉得虽然这组是自然的照片,里面没有人,但是作品把人跟自然的关系拉的很近了,所以我投了一票给它,自然类的作品还是需要跟人文近一些,除非你就是要拍单纯的动物,只能告诉别人这是什么动物。这样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对话,如果作品中二者关系太远,肯定可读性很差。

记者:很多人面对同样的景物用同样的视角拍摄出来的作品几乎完全一样,您觉得怎样才能突破自然摄影的这个怪现象?

黑明:对一般的旅游者不能强加要求,但是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就不能随便用一个普通的角度来拍摄,摄影师要有独特的角度。比如我们最近去莫斯科拍摄,贺延光他就有自己的独特的角度,他对事物的理解与众不同。如果拍摄列宁像会连游客一起拍进去,不会单独的拍摄雕像。还是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比,如果你仅仅是拍摄河流、树、草,这肯定没有意思,如果你拍水里的人,岸边的人呀,和自然结合才能真实的体现你的出行,这就能看出来有人文在里面。

记者:您对将要投稿自然摄影作品参赛的选手有什么建议?

黑明:今天的评选中参赛的组照很多,并不是说不相干的几张照片放在一起就叫做组照。组照要有逻辑关系,这个照片要有连贯性,从头到尾在叙述一个事情,都要有摄影语言,以后参加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把组照的概念搞清楚,否则也不会晋级。好多人送来了6张照片,但是,这不是一个系列,想要叙述的事情不连贯,这点一定要注意。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为了保证评选的权威性,本届大赛特别邀请了新华社副总编兼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瑶、中国日报总编助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周梅生、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副主任任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黑明、中国纺织摄影协会副会长郭三省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孟京辉和佳能影像信息产品部总经理王川担任评委嘉宾。大赛评委一致认为本届大赛参赛作品质量明显提高,说明越来越多的影友对大赛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欲知大赛详情请登录: www.canon.com.cn/specialsite/contest2011/index1.html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