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D动画片到3D电影,从变形金刚1到变形金刚3,擎天柱、大黄蜂……它们从小屏幕搬到大屏幕,从普通屏幕搬到3D屏幕,而你是否还怀念儿时承载变形金刚的“小黑白”?和变形金刚一样,“小黑白”也经历了数次变形,从前世到今生演绎了一个活脱脱的百年“变形金刚”。
从2D动画片到3D电影,从变形金刚1到变形金刚3,擎天柱、大黄蜂……它们从小屏幕搬到大屏幕,从普通屏幕搬到3D屏幕,而你是否还怀念儿时承载变形金刚的“小黑白”?和变形金刚一样,“小黑白”也经历了数次变形,从前世到今生演绎了一个活脱脱的百年“变形金刚”。
从欧美创造到日韩设计
上个世纪20年代,当变形金刚的创作者还未诞生时,电视已经作为一个很新奇的玩意儿问世了。1926年,通用电气公司制造出一个屏幕极小的“衣柜”电视,看起来像嵌着小镜子的梳妆台,这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电视。1928年,电视终于进入商用阶段,英国Baird公司生产了首台面向消费者的商用电视机,像极了一个带着窗户的小房子。随后,外形像街机、帆船、狗舍的电视,甚至底座带着滚轮的“移动电视”……
在技术标准尚未健全之时,欧美人发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将电视设计多元化发挥到了极致。正当欧美人肆意挥洒着对电视的想象时,二战爆发,电视产业几乎陷于瘫痪,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后来居上的日韩企业推动了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电视设计逐渐从新奇、笨重向大屏、轻薄的方向发展。
1951年,日本的索尼公司为美国市场生产出第一台电视,在设计上极尽简洁之风,屏幕周围除了3个按键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它的屏幕为8英寸,虽然还不如现在的IPAD大,但在当时也算“大屏幕”了。到了黑白电视向彩电过渡期间,一个诞生不久的韩国电视品牌——三星迅速嗅到了商机,在1976年4月独自成功开发出14寸彩色电视,屏幕相当于现在的笔记本那么大了。
在此期间,电视屏幕尺寸不断增大:29″、34″、38″,但在外观都是相差无几:以四边形屏幕为主体,机身由屏幕的四角向后延伸,带着CRT电视特有的 “长尾巴”。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开始“瘦身”,东芝、索尼等日本家电企业研制了背投电视,由于投影管替代了显像管,“长尾巴”随之消失,屏幕也突破了CRT电视的极限。
随后,三星设计学院将背投电视设计发挥到极致。有一天,三星一位高管提出生产一款时髦的银白色背投电视:“后部呈弧形、边缘超薄、从某个角度看上去像液晶电视一样薄”,当时谁也无法保证最初的构思能够变现,但该方案经过电视机、音响部、计算机部等多个部门高管讨论而落成。最终,这款代号为L7的新产品获得了当年的工业设计奖银奖。
平板时代的设计狂飙
作为引领电视进入大屏、轻薄时代的“功臣”,背投电视并未坚挺许久。在等离子、LED等新技术的支持下,电视进入了“平板时代”。这个时代,电视设计伴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更迭,设计屡屡打破电视轻薄和视野空间的极限。
1996年,飞利浦开发出全球首款42英寸的宽屏等离子电视,随后,三菱、松下、三星都开始投入等离子电视的生产中。在此过程中,三星不仅发挥着等离子的大屏优势,还弥补了它在纤薄方面的不足。早在2002年,三星就推出了世界最轻薄的PDP-TV 等离子电视。在今年,三星推出厚度仅为36.8cm的等离子电视,在2011CES(全球消费电子展)上被误认为LED电视。
在电视进入液晶时代之后,三星电视开始引领电视设计的狂飙运动。2001年8月,三星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40英寸TFT-LCD液晶电视,彻底颠覆了业界对于液晶电视屏幕尺寸的固有观念。2009年,在业界不甚关注的情况下,三星首创LED背光源电视,一举将电视厚度控制在2.99厘米。次年,三星推出全球最薄,机身厚度仅为0.79cm 的LED电视C9000,金属拉丝质感的机身,搭配坚实稳重的专属底座使C9000看上去更像是一款精雕细琢的客厅艺术品,能更好地装点家居环境。同年,C9000荣获号称“设计奥斯卡奖”的德国IF奖。
设计,不只是外观那点事
这一路狂飙,三星电视的设计思路日臻成熟:设计不仅要注重外观,更要从用户需求和感受出发。因此,它们彻底研究不同国家消费者习惯,对消费者进行24小时观察,最后与内部各业务部门协作达成设计成果,而不是在工程师做出的产品模型上安装设计的外壳。
今年,三星Smart TV的设计就充分尊重了用户感受。主界面智能应用中心(Smart Hub)的设计简洁、明了,各种内容以图标的形式集中于此,用户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在外观上,部分电视采用窄边框设计,减少80%的边框是电视设计史上的一次突破,让电视看起来更简洁大气,同时带来更大的可视面积,窄边框融入周围的环境,还能用户可获得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凭借便捷的操作和窄边框设计,今年Smart TV旗舰新品LED D8000获得了2011CES创新设计大奖。
如今,人们对电视不再满足简单的收看功能,于是电视竞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设计正在成为电视的灵魂,它不仅是第一眼打动消费的个性标签,更是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载体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