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与猿脑区别 新奔腾比Llano更智能

PChome | 编辑: 贾征 2011-10-17 06:27:00原创 返回原文

前言:智能处理器开启新篇章

2010年英特尔正式推出基于Nehalem架构的第一代智能处理器,并凭借“睿频加速”、“超线程”,以及“核芯显卡”等诸多技术及特性将智能处理器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进入2011年以来,全新Sandy Bridge架构的第二代智能处理器全面发布,为智能处理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第二代智能处理器采用制程工艺更为先进的Sandy Bridge架构,首次将CPU与GPU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且全系列产品均配备了性能优秀的“核芯显卡”。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描述Sandy Bridge架构的第二代智能处理器的话,它们就好像我们的“大脑+小脑”的组合方式。CPU就好像我们的大脑,核芯显卡就好像我们的小脑,只有它们协调的搭配工作,才构成了我们和谐的人体。

 

英特尔第二代智能处理器将CPU与GPU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藉由这种全新的理念而制定了新的行业标准。“非智能处理器已经OUT了!”相信不少网友都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的口号,来势汹汹的第二代智能处理器给其竞争对手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在智能处理器领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的AMD虽然已经推出了类似睿频加速的 Turbo Core功能,但是始终没有将“大脑与小脑”进行有机的融合。时隔两年之久,经历多次跳票,AMD Llano APU最终还是鲜活的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AMD Llano APU的问世,标志着Intel和AMD这两大阵营都迈进了融合型处理器领域。与Intel不同的是,AMD更加强调其整合GPU的性能,宣称其APU产品整合了“HD6000系列独显核心”,并希望通过这样的产品卖点来拉升自己的产品定位。

英特尔第二代智能处理器已经在市场大获成功,目前全系列产品均已经过渡到全新的Sandy Bridge架构,产品更为成熟、性能成为出色。作为挑战者,AMD能够借助首次融合GPU核心的Llano APU来挽回一些颜面呢?今天我们就从“智能处理器”的角度入手,看看哪款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融合”。

架构对比,谁才是真智能融合?

核芯显卡的引入,是Intel智能型融合处理器的首要特点。之前电脑平台采用的图形解决方案主要有“独立”和“集成”两种,前者拥有单独的图形核心和独立的显存,能够满足复杂庞大的图形处理需求,并提供高效的视频编码应用;集成显卡则将图形核心以单独芯片的方式集成在主板上,并且动态共享部分系统内存作为显存使用,因此能够提供不错的图形处理能力,以及较为流畅的编码应用。

相对于前两者,核芯显卡则将图形核心整合在处理器当中,进一步加强了图形处理的效率,并把集成显卡中的“处理器+南桥+北桥(图形核心+内存控制+显示输出)”三芯片解决方案精简为“处理器(处理核心+图形核心+内存控制)+主板芯片(显示输出)”的双芯片模式,有效降低了核心组件的整体功耗,更利于延长笔记本的续航时间。

英特尔上一代核芯显卡采用的是显示核心和Core核心分离设计,虽然其Core的制程已经是32纳米,但其显示核心的制程却依然是45纳米,很多网友又将其称为32+45的模式。Sandy Bridge则做了大幅度改进,不仅仅是Core和显示核心的完全合并,而且其显示核心的制程和Core的制程都已经统一到32纳米,完全的32+32设计模式将带给我们更低的功耗。


 

相比较Sandy Bridge而言,AMD Llano的融合方式更像是英特尔的第一代核芯显卡,有网友戏谑称其为“胶水融合”。上图是官方给出的晶圆照,CPU的部分就是在左侧,可以大致的看的出CPU部分设计样式较速龙X4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上部Dual-channel DDR3就是内存控制器了,只不过它还会有数据通道和GPU相连接,北桥位于内存控制器和上边2个内核之间,而实际四个核心都会有北桥相连接,每一刻内核都会拥有自己独立的1MB二级缓存,彼此之间由HT直连总线可以进行内核通信,内核内的逻辑运算单元以及寄存器等没有标出但这也都是CPU所必须的。

AMD Llano A系列处理器架构只不过是在Athlon II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良,性能虽有小幅度提升但本质并无本质变化,而GPU部分则完全采用“胶水”的方式塞进去一个GPU罢了!

性能对比,真融合才能更智能

对于一款智能处理器而言,首先要保证其性能足够优秀。如果在性能上存在短板,又何谈智能呢?融合平台的问世不仅为DIY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我们也不应因为显卡的“核芯化”而忽略CPU的本职工作,毕竟大部分日常应用的体验优劣都直接与CPU的执行效率挂钩。

陈旧的架构并未给AMD Llano处理器带来太多的性能提升,即便是面对Sandy Bridge家族中定位最低的奔腾双核系列处理器,也丝毫没有任何的性能优势可言。

在CinBench R11.5测试环节中,AMD Llano A6-3650处理器的表现依然不能够令人满意。搭载英特尔新奔腾处理器的系统平台在日常应用中能为用户提供更迅捷的响应速度和更高效的任务执行能力。

对于几乎所有的PC用户而言,CPU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套平台的性能表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般的日常应用中,基于Sandy Bridge架构的新奔腾处理器发挥出了应有的性能表现,加之“核芯显卡”的引入,完全可满足一般用户办公及娱乐的需求,“大脑”与“小脑”的完美协同工作,为用户带来了更智能的使用体验。虽然Llano拥有不俗的GPU性能,但CPU部分所存在的性能短板也是同时存在的,CPU与GPU不协调的运行,不仅不能够完全释放GPU性能,也会给整套系统带来瓶颈。

功耗对比,要智能更要节能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CPU的功耗,并将其列为一项重要的选择依据。其实对于一款智能的处理器而言,其功耗的高低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CPU的功耗不仅由CPU的频率和缓存大小所决定,同时也能反映出CPU架构的先进性。众所周知,Sandy Bridge架构处理器带来最大的改变出了融合核芯显卡之外,就是制程工艺的升级,因此带来了更强的性能与更低的功耗。在能耗比方面,Sandy Bridge架构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

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在系统满载时,AMD Llano平台的实际功耗居然超出了新奔腾平台一倍还要多。AMD Llano虽然更新为融合型处理器,但是整体的架构并未改变,加之整合GPU的加入,因此这样的功耗表现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新奔腾G620平台则凭借先进的SNB架构获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满载不超过60W的实际功耗确实了得。更低的功耗带不仅带来了节能环保,而且降低了散热压力,我们可以获得更为清凉与安静的使用环境。

3D性能对比,真智能CPU更灵活

AMD Llano APU凭借强大的GPU性能而备受用户关注,但是我们认为,真正智能的处理器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能够灵活的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得需求才能够称得上为智能处理器。相信3D性能测试环节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融合GPU是这两款处理器较之传统产品最大的改变。那么奔腾G620和AMD A6-3650究竟在3D性能方面存在如何的差距呢?在他们搭配上独立显卡之后,性能差距又会如何?接下来马上为您揭晓。

不得不说,AMD A6-3650所继承的HD6000级别的GPU发挥出了不错的性能表现,测试成绩较大幅度的领先于奔腾G620集显平台,但AMD A6-3的高性能GPU是以高价格和高功耗而作为代价的。当这两套平台搭载了相同的HD6670独立显卡后,测试结果发生了逆转,奔腾G620凭借微弱的优势取胜于AMD A6-3650。CPU在图形性能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MD A6-3650在CPU部分存在性能短板,因此得出了这样的测试结果。 

目前很多品牌的HD6670独立显卡都已经降至500多元的价位,奔腾G620平台搭配一款500元左右的HD6670独立显卡则与AMD A6-3650集显平台价位基本相同。在相同价位的平台对比下,AMD A6-3650的3DMark Vantage得分仅有不足3500分。而奔腾G620平台凭借独立显卡而获得了超过7000分的好成绩,性能提升极为明显。

至此我们有理由判定奔腾G620平台则拥有更强的灵活性以及更高的性价比。因为对于那些几乎不玩大型游戏的一般用户而言,奔腾G620平台的性能已经完全够用,且奔腾G620具备低功耗,低价格的优势;而对于那些对3D性能有需求的用户而言,奔腾G620的CPU性能更加出色,在搭载独立显卡之且相同价位的前提下提供了更为可观的3D游戏性能。除此之外,搭载独立显卡之后,新奔腾平台的系统内存将会获得解放,从而整体性能也会进步一提升。

人脑猿脑有别,新奔腾更智能!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对新奔腾及AMD Llano APU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将这两款处理器进行一个恰当的比喻的话,那么新奔腾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智能的“人脑”,而AMD Llano则是进化尚未完全的“猿脑”。

人由猿进化而来,这就恰如其分的表述了新奔腾与Llano的进化层级关系。Sandy Bridge架构已经是更为成熟,更为智能的第二代产品,做到了CPU与GPU的完美融合,无论是在执行效率、性能表现,还是在功耗的控制上均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而AMD Llano APU的融合方式则显得原始与落后,这在我们之前的架构对比中已经有了详细的阐述。

人脑比猿脑更加智能,因此综合性能表现更为优秀,用户搭配起来更加灵活。通过一系列的性能测试,我们已经验证了Sandy Bridge架构的新奔腾更加符合“人脑”的特性,整体表现更为智能。而AMD Llano的性能表现依然停留在“猿脑”的层级,大脑的先天不足注定其尴尬的性能表现。纵然有强大的小脑,也难于其大脑完美协同工作,造成性能浪费、性能短板,以及搭配不灵活等诸多问题。

当我们了解到这两款产品的本质,选择已经不再艰难,“人脑”与“猿脑”,相信广大用户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