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重重的半露脸和烟雾弹,日立首款单碟1TB硬盘7K1000.D系列终于于9月份面世,这可以说是近来机械硬盘市场中的最大闪亮点,而市场在到货后被抢购一空的表现也基本上证明了这点。单碟1TB,这预示这相比我们现有的主流单碟500GB硬盘在密度方面增加了一倍,达到了每平方英寸600
单碟1TB能左右市场格局吗?
经过重重的半露脸和烟雾弹,日立首款单碟1TB硬盘7K1000.D系列终于于9月份面世,这可以说是近来机械硬盘市场中的最大闪亮点,而市场在到货后被抢购一空的表现也基本上证明了这点。单碟1TB,这预示这相比我们现有的主流单碟500GB硬盘在密度方面增加了一倍,达到了每平方英寸600Gb,单碟1TB从数字上来看显得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然而它也具有突破性意义吗?换句话说,它是否能成为拯救传统硬盘市场的关键性技术呢?显然不是。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无论是日立、希捷还是西部数据在发布新品的时候都没有刻意去宣传单碟容量和磁记录密度,甚至单独为机械硬盘举办发布会都已越来越少,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外置存储方面。这显然是他们在掩盖的一些事实就是——当前磁记录技术的进展太过缓慢了。
这几点我们可以从回顾近年来机械硬盘的走势、闪存厂商的动作都可以窥探出一二。
垂直记录技术进化脚步开始放缓?
虽然是东芝是率先使用垂直记录技术的公司,但我们还是从日立在2007年1月宣布的业界首款1TB硬盘说起。
这款硬盘被命名为Deskstar 7K1000,售价高达399美元。它采用了5碟片装,单碟容量达到200GB,磁记录密度为每平方英寸148Gb。
2007年6月,希捷终于推出了自己的1TB硬盘,分别为企业级Barracuda ES.2和桌面级Barracuda 7200.11,后者的型号为ST31000340AS,采用的是4碟装设计,单碟容量也达到了250GB。可以说是第二代垂直记录技术。
在2007年10月,三星率先发布了单碟容量为333GB的Spinpoint F1 1TB硬盘,碟片数量减小到了3个,可以作为第三代垂直记录技术的开始。尽管此时人们已经不再讨论垂直记录的代数,但是磁记录密度做到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时还是会引起众多人的关注。
2008年7月,希捷针对Barracuda 7200.11系列进行了一次升级,推出了单碟容量为375GB的业内首款1.5TB硬盘(型号ST31500341AS),后者可谓同时突破了单碟容量记录和总容量记录。经测试,这款1.5TB硬盘外圈性能超过了130MB/s,平均读取速度也一举超过了100MB/s,性能惊人。
2009年1月,西部数据率先发布了业内首款2TB硬盘,也就是前后脚的关系,三星、希捷也宣布了单碟500GB的产品。
然而此后的进程逐渐放缓,2010年年中,西部数据/希捷/日立的新款硬盘才逐步爬升至单碟600/667GB的水平。反倒是2.5英寸硬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以认为容量的增进是受到了2.19TB容量界限的原因,但是这一问题早已于去年年底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且如果用户在Windows7下作为从盘使用的话完全可以规避这一问题,这也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放到了容量的增长方面。
我们为何如此期待单碟1TB硬盘?
当然我们只分析3.5英寸硬盘的进程比较片面,事实上,单碟333GB的1TB笔记本硬盘早在2009年就由西部数据率先发布了,而在2010年底日立也发布了单碟500GB的笔记本硬盘。或许从技术角度来看,使用相同的磁记录密度制造3.5英寸硬盘会稍微困难一些,但是在笔记本硬盘已经率先突破这一节点而台式机硬盘迟迟不见这显然增加了我们的期待程度。
今年年初的CES大展上,有消息透露三星展示出了一款单碟1TB的EcoGreen系列低转速2TB硬盘,并被三星证实。这款产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度,毕竟后来就没有了音信。
到了5月份,希捷终于宣布单碟容量终于突破1TB,而且存储密度达到了业界最高的625Gb每平方英寸,并首先应用于GoFlex外置硬盘产品上,同时透露将在年中发布新款Barracuda系列内置3.5英寸硬盘,结果我们并没有看到希捷发布新品。
不过希捷还是在9月份为我们带来了更大容量的4TB GoFlex外置硬盘,时间上和日立发布7K1000.D系列几乎如出一辙,起初我们都认为这是搭载了单碟1TB的4碟装产品,但是后来经国外媒体Anandtech网站证实这其实是单碟800GB的5碟装产品,这不禁让关注人士有些失望。
而在前不久,希捷于阿联酋迪拜举行的GITEX 2011技术展上,一位中东地区销售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们现在拥有单碟容量1TB的技术,如果你了解现状作一个简单计算:每块硬盘最多5碟片,那么5TB容量的硬盘很容易就能做出来,三个月之内(你们)就能见到它。”
不过希捷发言人随后对《卫报》表示该公司目前尚未推出更大容量硬盘的计划,所以无法透露5TB容量产品何时现身。
这一系列烟雾弹和新的消息,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单碟1TB的期待程度,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虽然很多人认为超大容量的硬盘在市场中没有太多需求,并认为新技术没有推广也是因为市场的原因。但仅从希捷发布的4TB硬盘来看,假如单碟1TB已经成熟,他们为什么还要用5碟装呢?
SSD终将在容量上超越机械硬盘?
相较于机械硬盘的艰难进化,闪存当前的发展形势可以一片大好。谁能想到这个在10年前主流容量只有32、64MB、只用于小型嵌入式手持设备的存储介质,如今竟发展到动辄64GB、128GB,可以直接用于电脑硬盘,主流容量翻了多少倍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相较之下,我们的传统机械硬盘只从十年前主流的40GB翻到了现在主流的1TB,这样的进程显然有些慢了。
台湾存储厂商Kingmax(胜创)在今年9月份的一次沟通会上表示对未来固态硬盘的容量增长信心满满,他们推出了一种“8层堆叠封装”的技术,可以实现单个颗粒64GB的容量,采用16颗颗粒即可实现1TB的容量,以此宣告“固态硬盘TB时代”到来。
同时他们也进一步评估了未来5年固态硬盘的容量走势,对比2.5英寸机械硬盘,在当前垂直记录技术发展接近极限的前提下,固态硬盘仍可凭借不断增进的半导体工艺技术实现翻倍的增长。
虽然笔者对Kingmax的趋势图并不持完全的认同态度,但是不可否认,垂直记录技术发展了6年,当磁密度进一步增长,会再次遭遇超顺磁效应,而这一极限也在逐步逼近。
我们可以看到固态硬盘基本上已经吞噬了1.8英寸传统硬盘的市场,或者更准确讲,1.8英寸机械硬盘已经不被发展了,该领域的王者东芝基本上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闪存方面。现在固态硬盘又开始来蚕食2.5英寸机械硬盘,同为9.5mm,固态硬盘在最大容量上已经追平,在未来的一年内是否能实现反超,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总之一句话,在闪存面向,机械硬盘的唯一优势就是容量和价格。
下一代磁记录技术何时才能登场?
为了再次应对超顺磁效应,我们就必须再次研发新的磁记录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希捷所支持的HAMR(热辅助磁记录技术)和日立所支持的图案化介质技术(Patterned Media),两者均可以达成每平方英寸2.5Tb的磁记录密度,这个密度为3.5英寸硬盘实现单碟4TB容量成为可能。
其中希捷早在2002年就邀请了行业中的一些记者参观其位于匹兹堡的研发基地来了解处于研发阶段的HAMR技术,结果2008年这个研发基地被关闭了。我们不管是费用问题还是转移到其他基地,至少希捷在近两年对HAMR的提及也少之又少。
由于在磁密度越来越大时,在写入时若想改变磁颗粒的磁场将会非常困难,HAMR技术旨在先使用激光照射利用产生的热能降低磁场强度,再进行改变磁场进行写入的操作。然而,这项技术已不局限于磁存储。通俗来说,光和热也掺杂进来,真正实行相当困难。到现在HAMR也还没能走出实验室。
面对这样的重重困境,去年年底传出了三大硬盘厂商组成“存储技术联盟”(Storage Technology Alliance)来研发下一代磁记录技术的消息,毕竟每一种新一代的磁记录技术都需要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这对于像希捷、西部数据乃至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都不是一笔小的费用。
据悉,现在的垂直磁记录技术已经发展到1Tb/平方英寸的瓶颈,当然这可能是最大理论值,若真如此,单碟1.5TB基本上就是现有技术的极限了。
所以,单碟1TB其实只是在数字上的一个重要革新而已,这可能会成为厂商们宣传的重点,但其实在技术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革新,甚至可能由此陨落。
祸不单行的硬盘市场谁来拯救?
在这种不利的大环境下,各大硬盘制造商终于开始寻求整合,西部数据和以43亿美金(现金+股票)收购日立硬盘业务,而且在3天之后的日本大地震也为这次事件增添一丝喜剧色彩,毕竟整个数额可谓是硬盘行业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
有人认为西部数据收购HGST意在补全企业级市场和获取SSD相关技术。因为在此前希捷、东芝和日立都已经推出了面向企业级的SSD产品,并先后转入SAS产品。西部数据在这部分的市场份额可以忽略不计,收购日立环球存储科技自然补齐短板。
不过也有人认为西部数据此大的举动,更多是意在扛起研发新一代的磁记录技术的大旗。然而这一收购计划如今却受到欧盟的阻拦,笔者认为,若西部数据真的想获得日立环球存储科技的技术资源,依然会尝试通过其他手段的。
反观希捷收购三星硬盘业务却如风顺水,表面上来看希捷越来越对SSD感兴趣,希望他们也不会在磁记录技术方面放下脚步吧。
看似我们正在平淡无奇地等待着单碟1TB的普及,但是这些天我们却又迎来了泰国洪水,无疑是对硬盘厂商的雪上加霜,相较于西部数据的亏损,希捷的股价自然会上涨。但是终究谁能在拯救传统硬盘市场,谁能够改变市场格局,我们还要看明年的表现。看看明年有没有厂商能够率先发布1.5TB的2.5英寸机械硬盘,能不能将3.5英寸机械硬盘的容量突破5T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