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后关系型"数据库真能挑战oracle、DB2?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6-12-07 01:00:00转载

如今的数据库市场仍然是关系型数据库的天下,不过随着Web页面、电子邮件、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二维数据模型在处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时显然在速度和性能方面会有些损失。虽然DB2、Oracle、SQL Server等关系型数据库也都能支持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但在一些对多媒体数据处理要求很多的应用领域,后关系型数据库、XML数据库等都争取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关系型数据库把数据表示为简单的两维模型,即表示为行与列的记录来进行存储处理。关系型数据库产生的时间较早,只是一种适合于对简单数据进行存储处理的技术,存在很多局限性。虽然关系型数据库简单、易于理解,并被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Internet的发展,多种复杂数据的使用,这种简单两维模型的关系型数据库显然已经难以应付各类复杂的应用。

与同样擅长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纯XML数据库相比,后关系型数据库不像前者那样完全基于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相反它能够与现有的关系型数据库相兼容,纯XML数据库只是定义了数据结构,但是并没有定义数据库方法.

后关系型数据库提供三种方式访问数据:对象访问、SQL访问、直接对多维数据数组访问。而且三种访问方式能够并发访问同一数据。

多维数据结构和多种数据库访问方式构成了后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

关系型\XML型\后关系型数据库发展历史

七十年代以前,数据库系统并没有一个完整和坚固的数学理论基础,数据库产品直接按实际应用的要求来设计。这段时期的数据库产品以层次型数据库系统为主。业界把这段时期的产品称为“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pre-relational database)”时期。

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Codd发表了题为《大型数据库的数据关系模型》的文章。从此,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进入了“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时期。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关系代数为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代表产品有Oracle、IBM公司的DB2、微软公司的MS SQL Server以及Informix、ADABASD等。

Internet的异军突起以及XML语言的出现,给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九十年代末,随着德国软件股份公司(Software AG)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原状XML数据库系统(Native XML Database System)”产品—Tamino问世,数据库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而后关系型数据库(Post-relational database),其实早在70年代后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涉足了,只是当时并没有被明确称为“后关系型数据库”。一位名为P.Chen的人在1976年就提出了实体-关系数据模型。由于当时还是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并存的时候,P.Chen提出的数据库概念,只是希望能将传统的3种模型的数据库统一到实体-关系数据模型上。后关系型数据库也只被作为一种概念型的模型而使用。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