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进入旺季
12月,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进入旺季,大多数学生都为谋到一份好职业使出了浑身解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不少学习小语种的同学在找工作时的收放自如,胜似闲庭信步。他们被同学们形容为“舌头一卷,黄金万两”,舌头一伸一卷,连大学生活都显得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滋润。
按照教育界人士的介绍,小语种专业是指高校中除英语以外的所有外语专业,包含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印第语、意大利语、韩语等等。据统计,北京市18岁以上学外语人口约为332万,其中掌握英语的人数占97.3%。英语类人才的爆棚,让学习小语种的同学“物以稀为贵”。
外交部、驻外使馆、央视……这些令大学毕业生们心仪的单位,纷纷向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招手。同时,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留学考试不需要测试口语,无形中,学习小语种出国留学的难度和成本也相应地比较低。不知不觉,小语种正在变成职场上的畅销品、留学捷径。
小语种变成大热门
张朝200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现在是央视的台聘驻外人员,工作令人羡慕。说起去年找工作的过程,张朝一脸轻松。
“当时我们班平均每个同学手里都拿着两个offer(意向书)。除了外交部、驻外使馆、新华社、央视等等,还有一些和非洲、中东做生意的中国大企业。”
到央视工作后,张朝发现,他们那一拨大概招了20几个人,“除了我是小语种的‘小本’以外,其他都是硕士、博士。”
因为供不应求,完全属于卖方市场,一些单位根本顾不上左挑右拣。张朝的一名同班同学当时学分没有修够,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却依然被一家企业追着签了约——替这家企业驻阿语国家,待遇超好。
一些单位因为来晚了一步,没能抢到应届毕业的小语种学生,就把目光放在了低年级的学生身上。对看上的学生许以优厚的待遇,先行达成协议,说好等到毕业后立即去工作。
不仅在毕业时很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在上学时,小语种的学生在经济方面至少也算得上是学生中的“中产”。
在西南大学日语系读研一的胡力加,刚上学没几天,老师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在别的学校代课的工作,课时费一节30元,一周上6节。光靠这份兼职,他的生活费用就完全解决了。
前两天北京国际车展期间,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德语系的林文给一家参展的德国汽车公司做兼职,这家公司招了5个人,只有一人是英语系的。在会场上,她还能经常碰到她们系的其他同学。
而在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期间,由于西亚有十几个阿拉伯语国家,张朝所在的系几乎被“一锅端”。“比如说我,才上大二,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算是菜鸟了,就被任命为阿联酋的球队联络官,就是球队和中方的沟通阀门,所有的活动、接待什么的都是我来接洽安排。反正把这么繁重的工作交给我来做,是绝无仅有的。”而同校英语系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我坐在球队替补席看球赛的时候,我们隔壁那班学英语的哥们儿坐在后面的看台上,心里那个羡慕埃”
除此之外,林文还发现,因为考研时小语种是学校单独命题的,考个八九十分比较容易。“我有一个同学考武汉大学心理学专业,外语考了92分,那个卷子基本上相当于我们大一的水平,他答了半个小时就答完了,检查了一遍,还不到交卷时间。睡了一觉,发现周围考英语的人还在吭哧吭哧地写。”
小语种为何受热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