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四核处理器的“技术冒进”路线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12-19 16:00:00转载

    一个月前,11月14日,Intel发布了全球第一款IA架构四核处理器——Clovertown。“这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的全球第一款主流四核产品。”英特尔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杨旭的豪言让笔者想起了冷战时肯尼迪说所说的话:我们一定要在苏联之前把人类送上月球。不同的是,这次是Intel抢在AMD之前推出了四核CPU。

    而就在Clovertown发布三天后,AMD中国公司紧急召开媒体交流会,其服务器/工作站全球业务拓展经理John Fruehe宣称,“AMD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明年中推出的Barcelona才是真正的四核,不会象对手一样匆匆忙忙地推出新产品来宣称赢得某种‘领导地位’。” 11月底,AMD首席销售与市场营销运营官Henri Richard还在美国加州伯克利首次对外展示了业界首颗“真四核”x86服务器处理器,并表示AMD的“巴塞罗那”是“真四核”处理器——直接在同一硅片上整合四颗处理核心,而英特尔的“Clovertown”是通过前端总线相连接,把两个独立的双核处理器“粘贴”而成的四核。 

    可见,在Intel抢占了先机的时候,AMD试图把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产品架构的设计问题上。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去评判谁对谁错。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在双核仍处在普及阶段的今天甚至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四核登场究竟有没有必要?

  警惕“技术冒进”

    酷睿的双核风暴还在继续刮着,用户们还在慢慢地适应突如其来的双核风潮。但即使是基于双核CPU的服务器,也同样面临不被用户接受的尴尬——1)“热炒冷卖”;2)用户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3)厂商产品更新过快;4)AMD与英特尔大打口水战,业界缺少权威声音;5)双核平台技术不成熟;6)产业链不成熟;7)价格居高不下;8)双核应用不成熟。这些观点不一定100%正确,但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双核普及进展缓慢的缘由,不难想象,这时四核的到来是否过于急进。Intel和AMD是否因为竞争同样走了“技术冒进”的路线?用户真的能区分四核和双核的性能区别并予以选择吗?跟双核比,购买四核是否物有所值?软件界和产业界是否为多核到来做好了准备?

    在大多数用户刚刚意识到摩尔定律正在从“主频攀升”转向“多核集成”的时候。一种疑惑观望的情绪自然地在市场上蔓延。因为首先,在用户看来,这种技术的变革应该是复杂和具有突破性的,而Intel如此非常迅速和高效的完成了这一转变。这让“AMD指责Clovertown 为假四核”的说法获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其次,用户们在双核应用中所获得的真正突破性的好处和利益还不明显。尤其是媒体舆论对多核心技术的褒贬不一,使得用户对集成多核心带来的效能和利益提升产生了一定的疑虑。

    那么,很显然,要推广双核和四核,厂商们需要拿出足够的证明材料,包括大量的评测、大量的数据和成功的应用来澄清用户的疑虑,而不仅仅是象“大跃进”一般不停地对产品线进行更新换代。另外,让用户象习惯“主频提升”一样习惯“核心增多”,也需要时间。

  真假四核之争,是否有意义?

    AMD和Intel的竞争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在双核乃至四核处理器的竞争似乎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残酷境地——关系到谁真谁假的问题。

    首先是“真假双核”之争。AMD在双核上的抢先,以及对Paxville“假双核设计”的指责让Intel大为光火。双方在过去的一年中都在声称自己的产品在性能和功耗上拥有对方无法比拟的优势。接着就是四核,Intel这次抢在了前面。AMD于是一面宣布Barcelona的产品规划和上市时间,一面试图再次挑起“真假”之辩。四核无疑已成为双方未来竞争的焦点。

    然而,反观市场。用户们在这样的过激战斗中,似乎更乐于处于一种观望状态——等分出胜负,再去挑选赢家的产品。但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用户都不得不在很多选购理由之间徘徊。“Intel的产品和技术有优势”——这是Intel及其“铁杆”支持者的说法;“AMD的产品和技术有优势”——这是AMD及其“铁杆”支持者的基调;“Intel和AMD的产品技术架构不同,根据应用环境不同各有优劣势”——这是那些同时支持Intel和AMD的“骑墙派”厂商以及大多数评测机构的观点。而媒体则是在上述这几种说法之间不停的摇摆。这些都为用户在选购时带来了不少困惑。

    因此,对用户来说,真正需要关心的并不是具体的四核上市时间或者产品设计问题,而是背后的价值——现有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应用是否真的需要四核?跟单核或双核相比,四核平台的总拥有成本是多少?付出的更高的溢价能带来多大程度的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在具体应用中,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否真正发挥四核平台的优势?等等。如果说,产品的设计本身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反映的则是结果和目标,这对于Intel和AMD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厂商而言,如果技术创新脱离了实际应用,就将变得毫无价值,竞争也就成了一场游戏。当然,实际上,无论是Intel,还是AMD,都在不约而同地强调“应用为本”的类似理念。

  关键问题:谁需要四核?

    曾经有这样一则笑谈,说比尔盖茨至今还在用奔2,操作系统是windows98。问为什么,原因在于他只是编编程序,处理处理文本文件什么的,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端的计算机。虽说是传言,但却说明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不求最好,但求够用。

    因此,在AMD和Intel为了抢占四核市场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大多数用户却在问,“请问我要四核有什么用?”

    对此,Intel和AMD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Intel亚太区平台市场经理Tim Bailey表示,当前四核产品并不是针对主流市场,而是针对非常高端的特殊应用领域,如分析型计算、数据库服务器、高端工作站上的三维渲染、游戏发烧友等等。在这些领域,新四核处理器能实现50—80%的性能提升,而且软件厂商正在准备,对四核平台进行优化。AMD则声称之所以新产品发布时间较晚,目的正是进行更优秀的设计,以更好地支持应用,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然而,四核的诞生虽然为OEM厂商提供了进入小型机、高端图形工作站和顶尖级游戏PC机领域的增值机会。但双核还未普及、多线程软件偏少、应用需求不足等因素仍然是摆在四核面前的一只只“拦路虎”。杨旭也坦然承认,“要充分体现出四核的优势,整个行业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还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操作系统和软件供应商围绕新的应用进行开发和优化,英特尔为此会采用全行业协作的模式。”
在笔者看来,在占据大多数的主流应用领域,双核甚至单核平台的效能已经足够。当前若采用四核系统,无异于“杀鸡用牛刀”,很可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当然,随着虚拟化技术的成熟和该应用模式的普及,基于四核CPU的X86系统的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但现在,X86平台的虚拟化也只是刚刚起步。

    简而言之,技术和应用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在IT发展史上,技术创新和应用需求之间往往是呈现交错式发展的规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尽管芯片技术一直是IT产业前进的火车头。但今天,我们看到,竞争似乎加剧了CPU芯片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前的CPU和滞后的其他硬件如内存和磁盘,以及软件应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很明显,火车头的作用应该是带动整个列车的前行,而不是独立飞奔。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芯片,而是芯片所带来的价值。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