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谈发烧:也谈HIFI器材的购买误区

PChome | 编辑: 丁智明 2012-03-13 05:58:00原创 返回原文

前言

HIFI器材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发烧友比较头疼和蛋疼的问题。素质,风格,口味,偏好,预算等等,无不影响着发烧友的选择,其实说实话,许多刚发烧的人总是希望让别人向他推荐一些“好声”的,“高性价比”的东西,但在这之前,月影认为购买者需要先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识,因此基于自己的观点,对读者提一些建议。(本文引用之图片均来自网络,特此声明)

月影要在此声明,这篇文章具有主观性,且针对的对象HIFI发烧友。并不是一般的消费类用户(当然对消费者用户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针对的器材大多也是HIFI或是HIEND级的,因此请读者正确的看待这篇文章的内容,不要将其当做“普世标准”。

欢迎提供建议,如有任何与音频的相关问题,可以向我们发帖提问:

PCHOME声卡/耳机/音箱区论坛

更多精彩的最新音频相关资讯,请点击进入音频频道

HIFI器材的一个原则:以声定价

HIFI(HIEND)器材卖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不是内部的元件,不是重量,甚至不是所谓的技术,而是声音。HIFI(HIEND)器材的作用是提供一个高品质的,HIFI(HIEND)的声音。无论是什么器材,最终的评判指标始终就是这个。

万元内解码标杆之一:Benchmark DAC1

月影曾经见到论坛上有一些烧友认为“以价论声”有多么不可取。但月影觉得,针对成熟的国外HIFI厂商来说,本来就是以声定价。故而以价论声是有依据的,器材的价格也不是乱订的,否则必然影响到其评价和口碑。事实也证明在成名的品牌器材中,“以价论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合理的。

售价1万美元的顶级解码器:Jeff Rowland aeris 解码器

月影曾经说过,一个成熟品牌的HIFI器材渗透着设计师(团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而产品的售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厂商对其价值的认定。因此,撇开风格和个人的喜好,对国外成名HIFI品牌的器材,你可以通过售价大致(不是精确)的判断其档次,这个说法大致上是站得住脚的。

正确认识器材档次和声音的关系(一)

前面已经说了,“以声定价,以价论声”大体上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标准的。我们可以认为撇开风格和个人喜好等因素,高级别器材整体上胜过相对低端些的器材。但请注意,高端器材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出好声,了解这一点对选购器材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适用于高端HIFI系统的银彩电源线

好马配好鞍,在HIFI领域,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条“金科玉律”。相对于低端器材,高端器材的揭示力更强,对搭配、周边环境和条件的要求更高。档次越高的器材,越需要与之相称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实力。

HIFI器材避震道具:德国FE避震脚钉

有的人可能觉得,高档次的器材就是高档次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样也比低档些的好吧,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不在少数。但以月影自身的经历和实际听过的音响系统来看,调整不当,搭配不良,环境条件恶劣下的高价系统,出恶声的比比皆是,远不如相对档次低些,但搭配适宜,调整得当的系统。

正确认识器材档次和声音的关系(二)

月影认为,脱离系统的看待器材,是存在问题的,器材的档次越高,并不代表它在你手里一定会出更好的声。相反,如果搭配不合理,不注意使用环境(特指音箱的房间声学特性),线材、避震等周边调整,以及供电的质量,即使你手里有高价器材,结果也完全可能让你失望。

HIFI器材要放在系统中讨论才有意义

档次越高的器材需要花越多的代价才能让它在系统中发挥越强的实力,撇开风格来讨论,在发烧友有足够的钱、时间、空间(特指箱子)、耐心、体力、精力和足够好的其他条件(包括用电环境的优劣)的前提下,高档器材组成的系统能比档次低些的器材组成的系统更好声,否则就不一定好声。

单一的高端器材并不能必然保证系统好声

对“堆料”的一些看法

HIFI发烧友之中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器材的电路、元件、设计和技术有着特殊的爱好,喜欢自己动手DIY,改装器材或是干脆自己动手制作器材。月影自己不属于这类发烧友,因此也很难体会这种乐趣。但在发烧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此类的观点:好料性价比高,好料出好声。

一代传奇:飞利浦LHH900RCD机内部用料十足,结构严谨

“料”就是电器元件,比如电容,运放,芯片,晶振,电源变压器等等,对类似上面提到的这种观点:有许多种解读的方式:但结论大致上是类似的:用了价格昂贵的元件(即好料)的机器就能出好声,性价比就高;反之,看到用了“普通元件”(即不是好料)的设备。就认为其性价比低,不会出好声。

瑞士高文CD内部结构简单,但一样能出好声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元器件确实影响着声音,但绝不是唯一的要素。可以这么说:结合世界范围内HIFI厂商的产品和声音来看,“好料”和“好声”从来都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内部结构差不多的器材,声音都完全可能天壤之别!月影在此想引用一位已经逝世的音响老烧的话:器材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什么某个线路和某个元件绝对能保证好声,关键在于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运用和对声音的了解!

正确看待“技术指标”

HIFI器材的指标非常多,当然这些指标也都是对声音的一种反应:比如动态范围,频响范围,性噪比,谐波失真等等。那么这些参数有没有用?“根据参数选器材”对于发烧友选购器材有没有实际的意义呢?

首先月影要说,这些指数是确实和声音相关的,是对声音的一种描述。但另一方面,直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无法将声音完全的、彻底的用参数来表达(但我们确实在进步,将来或许可以)。而一般面对消费者,厂商标示出的参数指标比较有限,充其量只能说明其器材是没有基本的声音问题(即是行业内的合格品),但却无法描述出其是否好声,是什么样的声音。

 PASS先生设计的功放内部非常简洁,但却好声

美国著名的世界级音响器材设计大师Nelson Pass先生的理念之一就是“人耳主观听音很重要,仪器测试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器材”。他设计的F1、F2、F2J功放的失真度分别为0.1%、1%、0.3%,其指标可说是非常低。

PASS先生设计的一些功放的参数非常“糟糕”

是的,一般来说,有经验的发烧友不会根据厂商标示的参数去选设备。而不同品牌的器材标示出的参数却可以大不相同,参数这个指标对于发烧友选购器材来说,参考的价值并不大(不是一点也没有)。参数不漂亮的设备完全可以好声,参数漂亮的设备也有很多不好声。因此,对大多数发烧友而言,月影建议选择设备以其声音为最终参考依据,不要迷信参数。

要注意声音风格和个人喜好

月影曾经写过一篇《应从整体上欣赏HIFI器材》的文章。(链接: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1398161.html )不同品牌的器材拥有不同的声音风格,这种风格是带有主观性的,受到不同背景,不同审美的人影响,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HIFI器材时,月影认为风格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瑞士顶级HIEND品牌高文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声音是本身是客观的,但对于声音的认识和喜好,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性。对于HIFI器材声音的评判,既存在客观标准,也存在主观偏好。因此,对于声音风格的喜好,应予以尊重。

英国声风格的代表:英国之宝

当然,也有些HIFI发烧友非常追求声音素质,甚至是某些具体的单一素质指标。月影在此不评价这样的思路是对或错,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个人的主观喜好应该得到尊重。但从月影个人的观点和喜好来看,比较优先注重乐感和整体声音的平衡度,而不是大量声音素质的“堆积”。

不要被“一耳朵惊艳”迷惑

这句话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误解,需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说明。或许你不明白,为什么我听到了好声系统下的器材,却不要当场就买呢?非常简单,首先,一耳朵好听并不代表长时间的聆听也能觉得好听,尤其对经验不足的“初烧”来说尤其容易受到迷惑。

你需要多听音乐和器材来积累经验

许多HIFI烧友在刚发烧时候,很容易被某些特定的声音要素吸引,比如单一的追求高素质,高解析,或者盲目追求高、中、低频。有些初听让人惊艳的声音,聆听的时间越长就越乏味。甚至觉得刺激,听不下去。这些都是常有的,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多积累聆听经验,多体会,才会有感悟。

不要脱离系统去看器材,否则容易“中招”

其二, “好声”是来自整套系统,而不是单件器材。除非你能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和聆听时一样,否则要出一样的声,是不可能的。而且某些经销商喜欢用很好的音源,线材,喇叭和电处理器来搭配价位不高,品质相对一般的音箱,而且在其他环节都很强的情况下,整套系统往往更容易出好声。如果你恰好要购买音箱,并认为只是“这对箱子好声”,那么当你把这对箱子买回去和自家不那么高档次的器材进行搭配后,等待你的很可能是失望和沮丧。

后记

许多拥有多年经验的发烧友往往喜欢说:“HIFI发烧水很深,要谨慎。”月影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在HIFI发烧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陷阱”。因此发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经验的积累,也是认识上的进步。本文基本是月影的对于HIFI器材选购的一些认识,受限于经验和认识的局限,难免存在疏漏和谬误的地方,希望读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阅读,谢谢。

欢迎提供建议,如有任何与音频的相关问题,可以向我们发帖提问:

PCHOME声卡/耳机/音箱区论坛

更多精彩的最新音频相关资讯,请点击进入音频频道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