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谈发烧:浅析耳机的不同佩戴设计

PChome | 编辑: 丁智明 2012-04-03 09:08:00原创 返回原文

前言

 

对于耳机的用户来说,除了声音以外,可能很多人最为注重的就是佩戴了。一款佩戴舒适的耳机(耳塞)现时不同耳机的佩戴方式也非常繁多,难免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究竟不同的佩戴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作为一个消费者,你又更适合哪种佩戴方式呢?

这次小编月影为你带来关于耳机常见佩戴方式的全面剖析,让你更为深入的了解不同佩戴方式,在选购时不再迷茫。

欢迎提供建议,如有任何与音频的相关问题,可以向我们发帖提问:

PCHOME声卡/耳机/音箱区论坛

更多精彩的最新音频相关资讯,请点击进入音频频道

佩戴方式的重要性

 

你可能很难理解,一款佩戴合适的耳机意味着什么?如果对于一个音乐的聆听者来说,耳机的声音带给他们的是精神上的享受,那么一副耳机的佩戴,首先带来的,就是生理上的舒适。

佩戴合适非常重要

以月影的个人经历来看,一副好声的耳机会或许让你不忍摘下;但一副佩戴糟糕的耳机却很可能让你不得不忍痛放弃。虽然月影一直都强调说好声才是一副耳机的根本,但佩戴这个要素很可能远比你最初想象的来的重要。

佩戴方式同样决定了产品体验度

不只如此,不同类型的佩戴方式也直接影响着耳机(塞)的声音特性。不同的耳机(塞)在设计时是会兼顾到佩戴对声音带来的影响,比如声波的耳廓反射(下文将要提到的耳廓效应)和耳道内的反射等等,耳机(塞)的结构也同样决定了其发声原理。因此在购买前熟知不同佩戴设计的耳机(塞)的特点,无疑非常有用。

最为常见的耳塞类型——非入耳式耳塞

 

耳塞其实也是耳机的一种(当然在本文中是分开讨论的)。月影将“非入耳式”定义为被设计成卡在耳廓中的式样,这种佩戴方式也是最为常见的。尤其是一些中低价位的耳塞,更多的是采用这种寻常的非入耳式设计。

非入耳耳塞——声海MX980

这种佩戴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比较舒适,非入耳式耳塞一般只会卡在人的耳廓中,与人的耳道接触面不大,不容易引起不适感。另外,由于佩戴时开放程度较高,在声场的表现上也更为开阔自然,这点和开放式的大耳机有些类似。

或许是普及率最高的非入耳耳塞——苹果“小白”

不过另一方面,这种耳塞也存在一些先天劣势——首先是单元直径较小,声音规模不大,而且取消了人耳的耳廓效应,声音的自然度上不如设计完善的大耳机。另外就是隔音问题——开放度较高的设计注定了其不会拥有很好的隔音性,尤其现在室外环境都比较嘈杂,马路,地铁,飞机上,办公室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噪音,一般的耳塞式必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因此,耳塞式的设计一般适合相对比较安静的聆听环境 。

类似OMX980的“耳挂”本质上也是非入耳耳塞

如果你坚持要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非入耳式耳塞,那么必须要堤防对听力的损伤。由于非入耳式隔音性较为一般,为了在室外环境中获得较高的聆听质量,很多用户免不了将音量开大,但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损伤听力,因此对于非入耳式耳塞,在选购的时候还是需要注意的。

将噪音隔离在外——入耳式耳塞

 

入耳式耳塞(In Ear Monitor)是一种用在人体听觉器官内部的耳机,根据其设计,会在使用时会密封住使用者的耳道(一般是以胶套封闭耳道)。入耳式耳塞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佩戴设计,而且采用入耳式设计的耳塞越来越多,尤其是高端产品,入耳式设计几乎占据了主流。

入耳式耳塞以出色的隔音性广受欢迎

入耳式耳塞大致分为两类:嵌入式和直插式。嵌入式通常称为浅入耳,它巧妙地利用了人外耳部位的一个凹陷,将耳塞做成正好能嵌入此凹陷部位的形状,佩戴时直接使其嵌在外耳的凹陷处就好。另外还有一种绕耳式设计,在耳塞屁股后面有一段可以随意成型的“耳挂”(通常是内嵌铁丝)。佩带时,要先把耳塞安放好,然后把这段铁丝从耳朵上面绕到后方,弯折,“挂”在耳背上。

嵌入式入耳耳塞——SONY MDR EX1000

“绕耳式”设计的耳塞

直插式则俗称深入耳,通常都是有着类似棍子一样的腔体,最典型的就是音特美(ETYMOTIC)的ER4系列,佩带时就把腔体直直地往耳道里捅,为了使它钻得深入,最好先用手拉直耳道(人的耳道是弯曲的),然后可以把耳塞插到更深的地方,可以获得非常出色的隔音性。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舒适度也相对较差。(月影自己就是因为佩戴的原因,放弃ER4的)

深入耳耳塞——音特美ER4

没有完美——入耳式耳塞的优缺点分析

 

入耳式耳塞的密封性带来了不少优点:首先是可以有效降低外界噪音对聆听音乐的干扰。其次是大大减少了漏音。 也就是说,入耳式耳塞可以让使用者在嘈杂的环境下;可以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用较低的音量欣赏音乐。而许多高档的入耳式耳机甚至会为顾客定制耳膜(也就是定制耳塞),以提供最佳的舒适度和完美的隔音效果。

定制耳膜的耳塞能提供入耳耳塞中相对最佳的舒适度

一定程度上来说,入耳式耳塞可以很好的保护听力,因为你只需要较低的音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如果你坚持要用大音量聆听,那么对听力的损伤依然是严重的。不过,一般来说,比起非入耳式耳塞,入耳式的舒适度会略微差些(当然许多高端耳塞在设计时都会考虑人体工程学)——腔体与耳道的直接贴合会引起耳道分泌物增多。尤其对一些深入耳佩戴的耳塞来说,因尺寸不合或是个人耳道结构的原因甚至可能引发中耳炎,这些问题都应重视。

入耳式耳塞相对来说容易引起耳道不适,须注意

随身便携之选——压耳式耳机

 

谈完了耳塞,就该轮到耳机了(这里的耳机均指头戴式耳机)。压耳式耳机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头戴式耳机。其实从原理来说很简单,就是依靠头梁部分的压力,将耳机单元贴合在耳朵上的设计。另外一种耳挂式耳机,原理上也是类似的,区别只是将“头梁”做成悬挂在耳朵上的形式。

压耳式随身便携耳机

比起耳塞而言,耳机毫无疑问拥有更大的单元直径。因此在声音表现上,耳机相对耳塞而言,会有更大的规模和密度。从体积上来看,许多压耳式的耳机相对台式耳机更为小巧和迷你,不少压耳式佩戴的耳机还采用折叠式设计。因此以头戴式耳机的角度来看(不要忽视这个前提),便携性较佳。

KOSS PP经常被抱怨夹耳

不过压耳式耳机的开放程度很高,隔音性能相对而言不算好。因此在嘈杂的公共场所,会发生和“非入耳式耳塞”类似的问题。另外,一部分压耳式的耳机,在佩戴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佩戴时对耳部的压迫感很强,“夹耳朵”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对一些戴眼镜的用户来说,选购压耳式的耳机更要注意,否则耳朵可能被“里外夹攻”。

最适合聆听的佩戴方式——包耳式耳机

 

包耳式,也成为耳罩式耳机,包耳式,顾名思义,就是佩戴时耳机单元将整个耳朵都包裹起来的设计。通常来说,包耳式耳机单元内侧会有柔软舒适的海绵或者是皮革耳罩。这种佩戴方式是台式耳机中最为广泛采用的设计。从听音的角度来说,包耳式毫无疑问是最为推荐的佩戴设计。

包耳式结构能提供最佳的舒适度

人所听到的来自外部的声音,都是经过耳廓“调整”的。 人的耳朵并不只是两个小洞,而是有一个形状奇怪的外耳,即"耳廓",而人所听到的声音,无不经过这个耳廓的折射,绕射,然后才进入耳道,在这个过程中,耳廓对声音的影响是显著的。

声音传播是有“耳廓效应”的

大家再回顾下入耳式耳塞的发声方式:是完全彻底跳过外耳的,它发出的声波,直接对准你的耳洞“注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外耳,耳廓,是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是被彻底忽略的。

耳塞的声音没有“耳廓效应”

 

包耳式耳机能模拟一部分“耳廓效应”(仍不彻底)

大耳机和耳塞在一点上有很重要的区别: 大耳机,特别是包耳式的大耳机戴在头上后,单元不是紧紧压在外耳上的,而是给人的外耳部分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从耳机单元发出的声波, 是经过外耳耳廓的反射后,再进入耳道的,和平时你聆听自然界声音的过程类似。因此包耳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耳廓效应”,展现最为自然的声场。

硬币的另一面——包耳式耳机的劣势       

        

首先就是体积,包耳式耳机通常都应用在许多HIFI台式耳机上,而且为了使整个单元能“包裹”住耳朵,耳机单元的尺寸通常较大。整体的体积使其便携性方面打了不少折扣。包耳式设计很少应用在定位直推的随身耳机上也是这个原因。不过最近一些厂商,注意到了随身HIFI耳机的潜力,开始推出了包耳式的便携耳机(比如拜亚T70p)。

拜亚新款随身耳机T70p采用包耳式设计

另外,许多包耳式耳机采用开放式结构。这固然能使其声场更自然宽广,不过另一方面,也使其隔音性能降低,从台式耳机的角度来说,这方面的问题不大,因为一般聆听台式耳机的环境不会是室外,也不会太噪杂。另一方面,开放式的包耳式耳机在回放音乐时会漏音,从而影响到周围人,如果不注意这点,可能会被周围的人抱怨哦。

声海HD600是开放式的包耳结构

其三,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包耳式的耳机容易让人觉得闷热,易出汗。尽管许多包耳式耳机的耳罩部分都采用透气的材质,但其结构注定了这个问题目前依然无法彻底解决。因此,除非在空调间,一般情况下,这种耳机的佩戴是否舒适是有“季节性”的。

总结:根据个人实际需要选择佩戴方式

 

如君所见,耳机的不同佩戴方式,本身都存在优缺点。尤其是耳机的使用对象是人,而人的耳朵结构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一些人可能无法忍受入耳式的佩戴;一些人可能无法接受嘈杂的环境噪音;一些人可能对便携性要求很高;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同佩戴设计的耳机(塞)才会不断涌现,本文只是针对佩戴方式进行大致的分类和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有帮助。

欢迎提供建议,如有任何与音频的相关问题,可以向我们发帖提问:

PCHOME声卡/耳机/音箱区论坛

更多精彩的最新音频相关资讯,请点击进入音频频道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