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人月均收入超本地居民

互联网 | 编辑: 徐晓赟 2006-12-22 14:00:00转载-投稿

一批批有着较高学历、在本地居住和工作多年的“新上海人”,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对于本地文化怎样看待?有着怎样的价值观?昨天,市文明办组织的一份《新上海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调查报告正式出炉。

来沪理由 

发展机会多有利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毕业后,之所以选择到上海,就是因为这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在调查中,69.2%的新上海人
表示,来沪发展最看重这里机会多,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已有家庭的人来说,来上海还可以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个比例达22.9%。


  对于目前的工作和生活,77.3%的新上海人选择了满意或比较满意;48.3%的人自己认为生活水平处于上海中等;30.2%处于中下等;认为自己在头等和下等的仅占2.2%和6.4%。“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说明大多新上海人认为自己在中等水平,这种橄榄型结构有利于上海社会的稳定和谐。”课题组专家、上海大学哲学系博导陈卫平分析说,尽管该群体收入相对较高,仍然有36.6%的人自我评价处于中下等和下等,反映了他们“比上不足”的复杂心态。

收入水平 

平均月收入高于本地居民


  据课题组专家表示,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企业工作人员、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公务人员这三类人群。从统计结果来看,本科以上学历占到了79.4%,研究生占32.5%。其中,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人群的文化程度较高。教师和研究人员更是达到了54.3%。


  在这些人群中,80.9%的人月收入超过2000元。其中,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占55.4%,5000-10000元的22.1%,万元以上的比例为3.4%。除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外,38.5%的专业技术人员和31.2%的作家、律师等月收入过5000元。与2005年市统计局调查的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每人每月可支配的收入相比,前者明显要高。

住房条件

多为租房族且改善住宿信心不足


  在调查中,许多新上海人表示,当他们从外地或海外来沪后发现,相比吃和穿,最头疼的主要是居住问题。虽然他们收入水平较高,但购房的压力仍然较大。


  根据统计,目前已经拥有商品房的新上海人居民,已达到39.7%。其中选择住在外环线以内的占56.6%;在浦东新区买新房的人占17.3%;住在外环以外的人群比例也高达26.1%。在剩余的60.3%未购房新上海人中,46.5%目前属于租房族,10.6%入住单位公房,而在亲戚朋友家借宿的占到3.2%。


  记者获悉,尽管对未来生活水平会有所改善充满信心,然而不少人对于将来改善住房条件这一项显得信心不足,而且收入越低者信心越不足。从总体上看,近50%的新上海人认为在10年内,不太可能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甚至有13.5%的人认为在当前房价形势下,根本实现不了。

未来预期

近八成人士坚信生活水平会提高

“在未来两三年内,您认为生活水平会如何?”在调查中,近80%的新上海人对生活水平会改善充满信心,仅4.4%和0.2%的人认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可能下降或严重下降。记者了解到,他们对于生活水平的预期,与其收入水平、职业有一定联系。


根据从业身份来看,预期自己会有改善的前三类人群,分别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后三类人群分别为作家、律师、记者、会计师、机关、社会团体职员等。对此,课题组专家陈卫平分析,诸如管理者预期改善数据排名靠前的原因,可能因为其获得的晋升、加薪的机会多。而作家、律师等行业竞争激烈、充满变数,因此不仅对改善的预期排名靠后,并且表示未来生活水平可能下降的比例也最高。


从个人收入来看,调查基本呈现收入越高,对生活水平预期就越有信心的现象。但调查中也发现,收入在2000元以内的人群,比2000-10000元的人群对生活水平预期整体都要高。“这可能与他们收入基数较低,提升空间较大有关系。”专家表示。

“新上海人”名词解释


从外地或海外来沪工作生活,已取得上海户籍、居住证,或已在上海居住、工作多年(五年以上),有正当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并把上海作为长期居住和生活地的特定人群。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