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报道
早前报道: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感情越来越淡
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对母校无感情 称与母校之间只是一场交易
暨大学生论坛投票帖子显示:仅不到两成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对母校依恋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汤静贤)近日,在暨南大学的学生论坛上,记者看到了一个题目为“毕业了,你还会对母校有感情吗?”的投票帖子,有53人参与了投票,结果有64.1%的学生表示会关心母校,但仅有18.8%的学生表示会依恋母校。
另一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一个与此相关的调查(1146人参与)显示,不少受访学生都表示对母校没有太多印象,甚至只认为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而已。
暨大调查毕业后对母校感情
关心者过半,依恋者很少
记者调查发现,暨南大学学生论坛上的这个帖子,其实源于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个调查(1146人参与)。该调查发现,与以往的年代相比,当下青年普遍对大学母校的印象改变了,众多大学毕业生谈起母校时感情淡薄。
该调查显示,在描述对母校的印象时,除了留恋和感恩之外,“失望”、“和想象中不一样”、“没感觉”、“可算离开了”这样的词汇使用率相当高,甚至有人干脆用了一个“烂”字来形容。
学生:我们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
大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为什么会逐渐淡薄?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大学生,他们表示,“如今一些高校也确实让学生失望:学费越来越高,老师越来越不负责,就业率越来越低,教育功利性越来越重……感情是产生于细节的,如此细节,怎能让学生对母校产生感情?”
另有一位研究生表示,当学生还处于启蒙教育期时,家长们便早已将金钱、分数、学习促成了“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兴趣、亲情这些“人性种子”被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了。而高等教育时期就更是变本加厉了,奖金、推优保送、就业率等这些赤裸裸的“物质纽带”成为维系当今高等教育系统的“钢筋铁骨”。
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博士生小王也告诉记者,在高额学费征收上,学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不过是一场强制性的交易。在教学质量上,也只不过是一场质次价高的交易。所以,“我从来都不以母校为荣”。
专家视点:三成学生难以就业怎能对母校有好感
大学生对母校究竟该不该有认同感?对此,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就中青报调查结果发表了其个人看法:“目前的教育让学生对任何人都淡漠,都功利。”他分析说,目前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联系学生和家长的就是钱、分数,在高等教育阶段,联系学生和老师的就是课时、就业率。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联系。
就业难怎可能有好感
“这些年,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高校的学费越来越高,扩招后师资力量反而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精细。再加上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更加让学生感觉不好。从2002年以来,官方发布的高校就业率保持在70%,那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他们对母校怎么可能有好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