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AMD适时发布了它的新一代 Opteron 产品,采用 AMD64 直连架构的新皓龙处理器引入了一些新的特征,它不仅解决了不能使用DDR2内存的问题,而且还引入了AMD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在单硬件平台下的多系统、多应用。除了新一代AMD皓龙处理器的推出,AMD也正式对外宣布了它四核皓龙处理器设计已经完成的消息。而AMD双核新皓龙的管脚和它的4核处理器相统一,使用户可以做到由双核到4核处理器的轻松升级。
相比AMD,Intel从2006年年中开始了颇有气势的连珠式的新品发布,即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6大系列20多款处理器,将两厂商间技术和市场的角逐推向了极致。先是 Bensly 平台和至强5000的发布,继而就是酷睿架构和代号为 Woodcrest 的至强5100的登场。值得一提的是5100放弃了主要以提升运行频率来获得更高性能的 Net Burst 微架构,转向了更注重性能功耗比的酷睿微架构,从此 In tel 摆脱了一直被人诟病的高功耗、前端总线争用等话柄。也正是从 Woodcrest 的至强5100开始,英特尔在企业级的服务器市场遏制了AMD的凶猛攻势,在第三季度,凭借新的 Woodcrest 服务器处理器,英特尔开始在x86处理器市场上收复失地。最新的IDC报告显示,英特尔在第三季度的服务器收入占到了全球总收入的80.2%。而时值年底英特尔首款4核处理器 clo vertw on 的提前发布,终于让英特尔站稳了脚跟。
纵观今年的服务器市场,英特尔给人的感觉是先抑后扬,厚积薄发。英特尔在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如65纳米工艺、率先支持虚拟化、创新服务器平台整体架构、率先推出4核平台等方面仍然占据着领先的优势。
高性能计算重压之下前行
与2005年国内厂商以51%的微弱优势超过了国际厂商的高性能计算机 TOP100 排名形成对比,2006年最新高性能计算机 TOP100 的排名显示,HP、IBM入选排行榜的系统数量分别从去年的36套和13套增加到了今年的44套和14套,戴尔和SGI也开始在排行榜中出现,而在国内阵营中,除了曙光继续保持25套系统入选外,其他厂商的份额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2006年,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我们面临着IBM,HP这些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这两年国内企业以价格为武器,本土化服务和市场能力为特色,占据了一定的高端市场。但这些国际巨头并没有退却,正在重新准备进攻,IBM正调整它的产品策略,它的高端系统技术正在下移,系统的硬件部份正在与中国台湾厂商合作,以降低成本,戴尔进入机群市场是必然。
面对国外厂商的巨大压力,在中国,国内的一家老牌服务器厂商曙光倡议建立中国自己的刀片服务器标准。2006年今年8月,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筹备组在京成立,包括中科院计算所、东方通、国家气象中心、微软中国、飞思卡尔半导体、AMD等在内的25家国内外企业参与并成为创始单位。未来,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将下设7个子工作组,分别围绕刀片服务器、安全、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等领域开展工作,这7个子工作组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来主导。工作组计划在2年内推出针对刀片服务器的第一个标准,其余相关标准也将陆续出台。
X86服务器转向应用驱动
2006年的国内服务器市场,有两个国内厂商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浪潮和曙光。作为中国服务器市场以自主创新见长的浪潮与曙光,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中国的服务器产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将近岁末的浪潮与英特尔签署新一轮《服务器长期深层技术合作备忘录》(M o U ) 和曙光宣布其全部以AMD处理器为计算核心的“曙光高性能应用体验中心”正式落成,启用标志着国内的X86服务器市场将转向应用驱动发展的道路。
其中浪潮与英特尔签署新一轮《服务器长期深层技术合作备忘录》(M o U ) 的合作涵盖服务器平台调研、设计、制造到销售等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而且每一个阶段合作都深入到核心层面。如在产品调研阶段,浪潮正式成为英特尔 PSR ( P la tform Strategic Review 产品战略沟通机制)平台成员,英特尔将向浪潮开放未来3年服务器芯片技术及发展战略,并倾听浪潮意见。作为中国本土化服务器厂商代表的浪潮本次成为英特尔长期深层技术合作伙伴,也反映出英特尔力求扎根中国本地化市场、了解用户应用需求的强烈意愿。
再看曙光应用体验中心,其主体包括HPC服务器性能评测和应用体验区、PC服务器性能评测和应用体验区、曙光VIP用户系统监控和管理服务区三个部分。从单纯的HPC实验室到曙光服务器应用体验中心,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到开放。以前的用户有测试需求,然后到实验室进行测试。而现在,体验中心不仅能提供以前的测试服务,同时联手其他ISV厂商搭建各种HPC应用的展示、演示、测试平台,并向用户推荐最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系统解决方面,为用户的采购提供最全面的指导和体验。
由此不难看出,不管是服务器产业上游的英特尔和AMD,还是服务器厂商浪潮和曙光,都已经把用户的应用和体验放在了首位,尽管合作的伙伴不同,合作的方式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刀片转型注重平衡标准之争激烈
刀片服务器诞生之初,是以追求“超高的计算密集性”为核心的。例如RLX Technolo gies 公司的 ystem 324 刀片服务器,可以在标准42U机箱中集成324个CPU(标准是84个CPU)。但是为了支持如此高的计算密集度,设计者不得不在单个CPU的功耗和散热问题上做出很大的让步。这使得刀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功耗和机房的散热问题,用户很难得到刀片系统提供商所承诺的计算密集度,导致了用户投资的浪费。经历了几年的发展,2006年的刀片服务器市场上,厂商基本上渐渐地不再重视计算密度,而转向提高刀片服务器的整体平衡和性能。这个阶段主要是以IBM推出 Bla de Centre H 和戴尔推出 Pow er Edge 1955 为标志。
戴尔2006年刀片服务器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均衡架构的企业级计算平台。目前实现了密度、企业级特性和TCO的平衡。不会因某一项需求而牺牲任何东西,戴尔将为客户提供满足其各种需求的均衡的刀片服务器产品。2006年7月IBM推出了新的 IB M Bla de Center 刀片服务器和 System x 服务器,与早些时候的技术相比,这些系统可以在降低能耗和散热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2006年,AMD适时发布了它的新一代 Opteron 产品,采用 AMD64 直连架构的新皓龙处理器引入了一些新的特征,它不仅解决了不能使用DDR2内存的问题,而且还引入了AMD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在单硬件平台下的多系统、多应用。除了新一代AMD皓龙处理器的推出,AMD也正式对外宣布了它四核皓龙处理器设计已经完成的消息。而AMD双核新皓龙的管脚和它的4核处理器相统一,使用户可以做到由双核到4核处理器的轻松升级。
相比AMD,Intel从2006年年中开始了颇有气势的连珠式的新品发布,即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6大系列20多款处理器,将两厂商间技术和市场的角逐推向了极致。先是 Bensly 平台和至强5000的发布,继而就是酷睿架构和代号为 Woodcrest 的至强5100的登场。值得一提的是5100放弃了主要以提升运行频率来获得更高性能的 Net Burst 微架构,转向了更注重性能功耗比的酷睿微架构,从此 In tel 摆脱了一直被人诟病的高功耗、前端总线争用等话柄。也正是从 Woodcrest 的至强5100开始,英特尔在企业级的服务器市场遏制了AMD的凶猛攻势,在第三季度,凭借新的 Woodcrest 服务器处理器,英特尔开始在x86处理器市场上收复失地。最新的IDC报告显示,英特尔在第三季度的服务器收入占到了全球总收入的80.2%。而时值年底英特尔首款4核处理器 clo vertw on 的提前发布,终于让英特尔站稳了脚跟。
纵观今年的服务器市场,英特尔给人的感觉是先抑后扬,厚积薄发。英特尔在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如65纳米工艺、率先支持虚拟化、创新服务器平台整体架构、率先推出4核平台等方面仍然占据着领先的优势。
高性能计算重压之下前行
与2005年国内厂商以51%的微弱优势超过了国际厂商的高性能计算机 TOP100 排名形成对比,2006年最新高性能计算机 TOP100 的排名显示,HP、IBM入选排行榜的系统数量分别从去年的36套和13套增加到了今年的44套和14套,戴尔和SGI也开始在排行榜中出现,而在国内阵营中,除了曙光继续保持25套系统入选外,其他厂商的份额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2006年,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我们面临着IBM,HP这些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这两年国内企业以价格为武器,本土化服务和市场能力为特色,占据了一定的高端市场。但这些国际巨头并没有退却,正在重新准备进攻,IBM正调整它的产品策略,它的高端系统技术正在下移,系统的硬件部份正在与中国台湾厂商合作,以降低成本,戴尔进入机群市场是必然。
面对国外厂商的巨大压力,在中国,国内的一家老牌服务器厂商曙光倡议建立中国自己的刀片服务器标准。2006年今年8月,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筹备组在京成立,包括中科院计算所、东方通、国家气象中心、微软中国、飞思卡尔半导体、AMD等在内的25家国内外企业参与并成为创始单位。未来,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将下设7个子工作组,分别围绕刀片服务器、安全、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等领域开展工作,这7个子工作组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来主导。工作组计划在2年内推出针对刀片服务器的第一个标准,其余相关标准也将陆续出台。
X86服务器转向应用驱动
2006年的国内服务器市场,有两个国内厂商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浪潮和曙光。作为中国服务器市场以自主创新见长的浪潮与曙光,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中国的服务器产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将近岁末的浪潮与英特尔签署新一轮《服务器长期深层技术合作备忘录》(M o U ) 和曙光宣布其全部以AMD处理器为计算核心的“曙光高性能应用体验中心”正式落成,启用标志着国内的X86服务器市场将转向应用驱动发展的道路。
其中浪潮与英特尔签署新一轮《服务器长期深层技术合作备忘录》(M o U ) 的合作涵盖服务器平台调研、设计、制造到销售等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而且每一个阶段合作都深入到核心层面。如在产品调研阶段,浪潮正式成为英特尔 PSR ( P la tform Strategic Review 产品战略沟通机制)平台成员,英特尔将向浪潮开放未来3年服务器芯片技术及发展战略,并倾听浪潮意见。作为中国本土化服务器厂商代表的浪潮本次成为英特尔长期深层技术合作伙伴,也反映出英特尔力求扎根中国本地化市场、了解用户应用需求的强烈意愿。
再看曙光应用体验中心,其主体包括HPC服务器性能评测和应用体验区、PC服务器性能评测和应用体验区、曙光VIP用户系统监控和管理服务区三个部分。从单纯的HPC实验室到曙光服务器应用体验中心,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到开放。以前的用户有测试需求,然后到实验室进行测试。而现在,体验中心不仅能提供以前的测试服务,同时联手其他ISV厂商搭建各种HPC应用的展示、演示、测试平台,并向用户推荐最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系统解决方面,为用户的采购提供最全面的指导和体验。
由此不难看出,不管是服务器产业上游的英特尔和AMD,还是服务器厂商浪潮和曙光,都已经把用户的应用和体验放在了首位,尽管合作的伙伴不同,合作的方式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刀片转型注重平衡标准之争激烈
刀片服务器诞生之初,是以追求“超高的计算密集性”为核心的。例如RLX Technolo gies 公司的 ystem 324 刀片服务器,可以在标准42U机箱中集成324个CPU(标准是84个CPU)。但是为了支持如此高的计算密集度,设计者不得不在单个CPU的功耗和散热问题上做出很大的让步。这使得刀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功耗和机房的散热问题,用户很难得到刀片系统提供商所承诺的计算密集度,导致了用户投资的浪费。经历了几年的发展,2006年的刀片服务器市场上,厂商基本上渐渐地不再重视计算密度,而转向提高刀片服务器的整体平衡和性能。这个阶段主要是以IBM推出 Bla de Centre H 和戴尔推出 Pow er Edge 1955 为标志。
戴尔2006年刀片服务器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均衡架构的企业级计算平台。目前实现了密度、企业级特性和TCO的平衡。不会因某一项需求而牺牲任何东西,戴尔将为客户提供满足其各种需求的均衡的刀片服务器产品。2006年7月IBM推出了新的 IB M Bla de Center 刀片服务器和 System x 服务器,与早些时候的技术相比,这些系统可以在降低能耗和散热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此外,关于刀片的标准问题,2006年竞争更加激烈,除了刀片市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IBM、HP两家在争外,据称排在第三名的戴尔也在积极筹划自己的刀片服务器标准。而国内服务器厂商曙光力推中国刀片服务器标准的举措使得2006年的刀片服务器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
此外,关于刀片的标准问题,2006年竞争更加激烈,除了刀片市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IBM、HP两家在争外,据称排在第三名的戴尔也在积极筹划自己的刀片服务器标准。而国内服务器厂商曙光力推中国刀片服务器标准的举措使得2006年的刀片服务器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