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际会风起云涌 2006年CPU市场回顾

互联网 | 编辑: 2006-12-30 00:00:00转载-投稿

纵观整个CPU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CPU主频超越1GHz这一大关口之后,无论是AMD还是Intel的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无休止的频率竞赛,双方的产品都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在向更高的频率迈进,这在Intel的Netburst微架构的处理器中更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

无标题文档

纵观整个CPU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CPU主频超越1GHz这一大关口之后,无论是AMD还是Intel的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无休止的频率竞赛,双方的产品都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在向更高的频率迈进,这在Intel的Netburst微架构的处理器中更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默认频率高达3.8GHz的Pentium 4 670成为了Intel和AMD二者频率竞赛的最高纪录。无奈处理器的功耗和发热量随着频率的提高而达到了几乎无法控制的地步,而且单核处理器即使频率再高,在面临多任务环境下仍然显得力不从心,从Intel的HYPER-THREADING超线程技术的逻辑双核处理器到2005年4月18日正式发布的物理双核处理器Pentium D以及AMD在一个月后发布的Athlon 64 X2双核处理器,CPU从单核向双核甚至多核进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不过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两大巨头的双核处理器在2005年都还处于蛰伏状态,市场的反应也相当冷淡,在多线程处理还没有成为必需,双核没有成为潮流之前,无论是Pentium D还是Athlon 64 X2处理器都只是两大巨头在技术上层面上的斗法更甚于市场的竞争。而经过半年多的蛰伏,在进入2006年之后,整个处理器市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核,正式成为2006年CPU领域的主题!

双核处理器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双核已经成为潮流

回顾这个即将过去的2006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名符其实的双核年。在这一年里,曾经遥不可及的双核处理器,似乎在一夜之间来到了我们身边,双核PC已经取代当年风靡10年以上的Pentium PC成为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除了双核成为潮流,处理器市场新品不断推出之外,整个2006年还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价格战,技术和性能方面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激起了更多的兴奋点。年初缓存翻倍,出现4MB大容量缓存;年中价格跳水且新品发布,AM2和酷睿2两大新生平台粉墨登场;年末核心又出现翻倍,Intel四核心处理器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AMD也不甘示弱,4X4平台也上马迎战Intel的四核心处理器,新一轮的大战即将打响。也许这新一轮的多核之战将会更加精彩,但也只会在稍后的2007年正式上演,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回顾2006年里CPU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2006CPU市场回顾之AMD篇:

如果说2004-2006年这两年是AMD春风得意的两年,那恐怕2006年就是AMD这几年来最为失意的一年了。2006年之前,AMD凭借高效的K8架构在CPU领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市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零售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更是首次超过了Intel。可惜好景不常,在前两年一直锐意革新的AMD在今年似乎少了那份干劲和创意,在与Intel的全面较量中处于下风。回顾2006年,AMD身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不少,但总体看起来,不利的局面似乎更多。以下笔者罗列其中最为重要的几项,具体如下:

1. ES处理器泛滥 AMD渠道管理备受困扰

在近年的市场上,AMD的正规市场一直为白板、假盒包、OEM版、ES版处理器所困扰,虽然AMD曾经声势浩大的整治过,但是看起来并未标本兼治--打击风头一过,困扰又立即死灰复燃。在今年年初,市场中再次出现大批所谓AMD ES版处理器,应该就是AMD最大的困扰。因为这些处理器,和正规同型号的产品相比,价格竟能便宜一半,并且数量众多,引起很多消费者的关注。但是长此以往,无疑将对AMD的正品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也对将令市场对AMD的价值产生严重置疑。

事实上,只要留意AMD在2005年到2006年初年最主要的两款产品——低端的Sempon 2500+(Socket 754)和中端的Athlon64 3000+(Socket 939)处理器,在AMD发布Socket AM2平台之前,这两款产品一直是AMD在市场中的主力。但从这两款主要产品的不时缺货和大量的ES版处理器涌出市场,我们可以看出,产能不足无疑是AMD渠道混乱的原始祸根。如果AMD有足够的产能维护住市场需求,并在自身监管力度上加强,那么当年的白板和眼下的ES版处理器都不会如此之泛滥。白板和ES版处理器,本应该是市场中不和谐的声调,但它们在AMD的市场中,却一次又一次被演绎成为传奇的主旋律。只这一点,就有值得AMD反思的地方,到底是AMD的监管不利,还是有意为之呢?这些是AMD的市场痛处还是发展的策略呢?是痛处的话,如此大厂为何不能解决?如是发展策略,如此做法对市场和消费者是否是负责任的表现呢?

在Athlon 64 3000+处理器正在成为新经典的同时,回顾一下巴顿2500+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两款处理器走过的路程何其相似——都是高性价的AMD高端处理器,都有一款功能强大的NVIDIA芯片组配套,都为玩家和超频用户所推崇。同样的,又都是非正品泛滥,只不过一个是白板,一个是ES版。历史,似乎正在重演。但略有偏差的是Athlon 64 3000+已不再是穷人的法拉利,其价格和地位都已经高出巴顿2500+许多,虽然两者所处的位置都是AMD当时高端的产品线中。此外,Athlon64 3000+ ES版的价格也相对较巴顿2500+白板便宜了许多,前者只有正品价格的一半,而后者则和正品价格平起平坐。因此,历史又总是并非一成不变。唯一不变的是,AMD的渠道依旧是那么乱,暗流依旧汹涌。

除了“ES版”CPU的问题,AMD的假盒装问题在渠道内也相当普遍,这些产品也由于价格优势而通过许多非正规AMD渠道进入市场。对此问题AMD的CP(分销商)和SPP(零售商)曾多次向AMD中国总部反映但从无响应,甚至在CP和SPP提出请AMD官方出具真假鉴别的公文以利打假都遭遇拒绝,理由似乎是“手续太烦琐”。AMD对待假货和水货的纵容态度与其竞争对手INTEL的坚决打击态度形成强烈反差,也引起渠道颇多争议。

另一方面,AMD的渠道策略确实有点耐人寻味。不久前,AMD中国忽然通知所有中国区总代理停止给华北的一家大代理商供货,也就是全面封杀,理由是“低价出货”,颇令人回味的是,2006年12月14日发布“封杀令”至今,AMD并没有一个正面的对于该公司的书面文字性内容,而仅仅是迂回方式走总代路线,是不敢面对?还是另有隐情?这在AMD没有正式公示之前,没有谁可以给出确定的原因。但对于一个做AMD盒装CPU已经有7年,也是北京市场最早卖AMD盒装产品的代理商,AMD做出如此决定确实会让不少渠道商感到危机。

2. 全面支持DDR2内存 Socket AM2一统天下

自AMD处理器采用K8架构,内部集成内存控制器以来,一直都采用不同的接口形式来区分产品的定位。其中Socket 754接口的产品定位于中低端以及入门级市场,只支持单通道DDR 400内存,而Socket 939接口的处理器则定位于中高端以上级别,提供双通道DDR 400内存的支持。这样的划分无疑为中低端用户的处理器升级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同时只支持DDR内存也成为制约处理器性能发挥的一个瓶颈。为此,AMD平台全面升级也成为2006年中AMD处理器最为重大的事情。

5月23日,AMD低调发布全新的Socket AM2接口处理器,并由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取代此前流行的Socket 754/939架构,成为AMD新一代的统一接口平台。与939接口的处理器相同,AM2接口的处理器仍然将采用90nm工艺进行制造,接口将从939针转换到新的AM2 940针,而核心架构没有太大的改变,仅有的不同是内存控制器的升级——从DDR内存控制器升级为DDR2内存控制器,也就是从支持DDR内存改变为支持DDR2内存。当然新加入的硬件虚拟机技术也是一种之前两个平台所没有的技术,但对于多数个人用户而言,这样的技术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了。

虽然AM2所带来的变化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大,但仍然有很多人都非常期待AM2处理器,希望它能比939处理器有显著的性能提升。那么架构变换后,新处理器的性能表现是否会如AMD的Fans所愿,会给他们带来惊喜呢?然而,事实证明,由于Socket AM2平台在升级内存控制器的同时并没有对核心微架构作出重要改进,这样的升级并没有为处理器性能带来多大的提升。相对于低端的Socket 754 Sempron,内存控制器从单通道升级为双通道,的确可以带来内存带宽的大幅度提升,但与此同时,PR值的进一步虚标却导致相同型号的产品在接口升级之后性能可能还会略微下降。对于中高端的Athlon 64和X2,由于本身已经是集成双通道内存控制器,但是从DDR到DDR2的升级,内存带宽虽然也有提升,但系统性能也没有明显的改善。对于最高端的FX系列,AM2的FX-62的性能要强于939的FX-60,但性能的提升主要是通过频率提升所达到的,频率提升所带来的优势远非内存带宽提高所能比拟的。

总体而言,Socket AM2可以说是AMD面对多方面的压力,仓促推出市场的产品。尽管全线产品统一了接口,方便了用户升级,也顺应了市场DDR2内存普及的大势,但整体而言Socket AM2接口的处理器相对于上一代接口的产品并没有明显的性能优势。而且在上市之初,Socket AM2平台处理器的售价要明显偏高,性价比不及Socket 754/939平台的产品,因而选择新接口处理器的用户并不多。这种情况直到Intel发布Core 2 Duo/Extreme系列处理器之前才发生变化,整个处理器市场几乎所有处理器都出现大幅度跳水的情况,这在稍后我们会有交代。

3. 集体跳水 AMD处理器全线削价迎战Core 2

从2006年初到2006年七月Intel正式发布Core 2系列处理器之前,AMD处理器的价格一直坚挺异常,尤其是其定位较高的Athlon 64 X2系列双核处理器的售价居然达到Intel同级别Pentium D处理器的两倍左右,完全没有性价比可言。而定位中端的Athlon 64 3000+单核心处理器的价位则和Intel的Pentium D 805相若,但后者具有多一个物理核心使其在多线程任务环境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入门级产品方面,Sempron处理器的售价则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和Intel的Celeron D相比具有不错的竞争力。整体而言,这段时期广大消费者几乎都在关心入门级的Sempron和中端的Athlon 64 3000+,Athlon 64 X2则无人问津。

另一方面,Intel为了为即将上市的Core 2系列处理器铺路,在其发布之前对旗下的包括Celeron D、Pentium 4、Pentium D在内的全系列产品线做出割喉式的降价清仓行动,所有产品的售价都被大幅削减,部分产品跌幅甚至超过50%!一时间Intel处理器成为市场上最热销的产品,AMD处理器无可避免地受到冷落。

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同时也为了抵抗即将上市的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AMD也伴随Intel对旗下产品做出降价调整,把Sempron彻底推入入门级市场,而中高端的Athlon 64也逐步降入千元以下,成为中端主力。而原本定位顶级玩家的Athlon 64 X2系列双核处理器则全部削价50%,一夜之间从2500元以上跳水到1300元以下,终于是一般中高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产品了。而且为了迎战Intel采用65nm工艺制造的Pentium D 915和价格不断下跌的Pentium D 805/820,AMD更是推出单核心二级缓存仅为256KB的Athlon 64 X2 3600+。无疑更少的二级缓存容量可以使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不少DIYer戏称它为“双核闪龙”的缘由。且不管它是双核速龙还是双核闪龙,只是从AMD推出定位更低的双核处理器看来,我们不难发现AMD也在全力把主力产品线向双核处理器靠拢,双核已经成为潮流,这是AMD无法抗拒的,只能默默跟随。

实际上,无论是大幅削减原有产品的售价还是推出新的低价双核处理器,我们认为这都只是AMD受到Intel的压力而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救市是AMD这一举动的最终目的。虽然我们可以在AMD处理器大幅降价初期看到AMD处理器的销量有所增长,但无奈受产能不足和渠道管理策略的影响,AMD处理器的售价在下调一段时间之后出现大幅度的上扬,性价比再次受到质疑。

4. AA联合 AMD并购ATI取得芯片组生产能力

2006年IT业界之所以被成为最动荡的一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一年当中出现了几起重大的收购和并购交易,而当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处理器巨头之一的AMD耗资54亿美元并购图形及主板芯片组巨头之一的ATI。

『两位CEO:Dave Orton(ATi,左)和Hector Ruiz(AMD,右)微笑握手』

在计算机配件领域,AMD和ATI两家公司可以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AMD是全球第二大处理器供应商,而ATI则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独立显示芯片提供商,两家公司的重组势必会打乱以前AMD-Intel/ATi-NVIDIA四家公司在处理器与显示芯片以及芯片组方面平衡对抗的形势。在此次收购中AMD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借助ATI原有业务上的优势,AMD将获得在桌面芯片组、整合多媒体应用平台以及移动平台上获得巨大的发展助推力,这将很快全面体现在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

此前由于精力和财力的限制,AMD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处理器研发当中,而搭配自身处理器的芯片组都开发给了专业的芯片组厂商来设计、制造。可以看到AMD在桌面芯片组上几乎没有任何的产品,而在服务器、工作站平台上虽然有一两款产品,但也是很久没有推出新产品。而ATI在2003年正式全面推出其芯片组产品,并且在这两年获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开发能力和市场份额都获得了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如此一来AMD就可以同Intel一样具有了自己最贴心的芯片组开发团队,尤其是在整合型芯片组方面ATI的优势明显。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来,AMD和ATI的合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nVIDIA的亲密合作关系。当然,短期来看NVIDIA还是AMD最大的芯片组提供商,因为nForce系列芯片组的确是很强大,想以目前ATI芯片组来取代nForce,也是不可能的。所以,AMD现在还是需要NVIDIA为其继续提供芯片组,未来AMD的战略调整将有哪些调整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我们还是觉着未来AMD和NVIDIA也仍然有继续合作的很大可能。但从长远来看,nVIDIA和AMD长久以来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而nVIDIA和Intel的合作将会逐渐走向紧密。这在nVIDIA在近期率先发布Intel平台的nForce 680i SLI芯片组而不是支持AMD处理器的nForce 680a SlI芯片组这一细节我们就能看出些许端倪。nVIDIA并不甘心只成为AMD平台的支柱,更有心联手Intel拓展更大的主板市场。如果二者联合对AMD来说可能是个不小的打击。相对于AMD平台受制于nVIDIA,Intel平台一向以自家处理器和主板搭配为主,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而nVIDIA的动向也表明其会向Intel提供更多的支持。

 

5. 65nm准备就绪新版X2处理器出场救市

AMD在处理器生产工艺制程上一直落后于Intel接近一代,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Intel已经采用65nm工艺制造产品将近一年时间,45nm工艺也已经规划完成进入试产阶段之时,AMD终于正式发布其65nm工艺的处理器。AMD发布新版本的处理器可谓是相当低调,而且目前而言,65nm版本的处理器还只是出现在高端的Athlon 64 X2双核处理器中,其中暂时包括Athlon 64 X2 4000+、4400+、4800+、5000+等几个型号。

新版本的处理器和90nm版本的产品相比加入了0.5倍频,使得AMD的产品线更加丰富,而无需再通过二级缓存容量的大小来划分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更好地从AMD万分复杂的PR值标记的型号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同时,65nm工艺可以使CPU的功耗和发热量得到更好的控制,新版本的处理器的TDP为65W,控制得相当出色,同时超频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个不错的消息。

不过,有媒体报道的测试表明,65nm工艺制造的产品似乎存在一定的隐忧。从该媒体的测试表明,采用65nm工艺制造的主频为2.1GHz的Athlon 64 X2 4000+的性能在大部分应用中反而不及主频为2GHz的采用90nm工艺制造的Athlon 64 X2 3800+。虽然我们没法证实这一对比测试的可信程度有多大,但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那恐怕消费者对于AMD几经辛苦才推出的65nm版本处理器会敬而远之了。这样以来,AMD试图以65nm工艺处理器救市的目的暂时来说恐怕还不能达到,也许AMD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推出一款类似双核处理器补丁的程序来使得65nm版本处理器的性能得到提高,不过这在行内人看来确实可以引为笑谈。

6. 双芯双卡对抗四核 AMD际出终极武器4x4

在Intel提前发布四核心的Kentsfield处理器之后,虽然没有正式零售版的产品上市,但AMD也是如坐针毡,在双核心处理器被抢先发布之后,四核心处理器的发布再次落后于Intel,并且这一次落后似乎并不会像双核处理器那样只是落后一个月,而是会落后半年甚至一年!在这一年中AMD将没有正式的产品可以于Intel四核心处理器抗衡!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AMD联合nVIDIA推出了2006年的终极武器——Quad FX(4x4)系统。

“4x4”这个名字代表着平台将具备4个CPU核心和4个GPU,目前是通过采用两颗双核处理器的组合来实现,芯片组采用NVIDIA最新的nForce 680a SLI,由于其采用双MCP架构,所以可以提供4个PCI Express x16插槽,其他规格方面也是非常华丽。

AMD为Quad FX平台设计了新的Socket F插槽,与AM2的940针脚相比,Socket F的针脚数量提升至1207。目前AMD的Opteron处理器也采用了1207针脚设计,不同的是 AMD Opteron CPU支持 Registered DDR2 内存,对于个人电脑来说,使用Registered DDR2 内存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Registered DDR2 内存对于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非常高,而许多个人电脑都运行在超频模式下,所以AMD决定在 Quad FX 系统中使用了传统的 DDR2内存。

AMD表示, Quad FX 不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AMD在今后还将继续发展Quad FX系列,当AMD四核心处理器 Agena发布时,它们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在 Quad FX平台上,这也就意味着当明年下半年AMD四核心处理器上市时,Quad FX将可以组建成八核心系统。这与传统的多路服务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AMD Quad FX平台的功耗将会大大超过英特尔四核心系统。尽管 Athlon 64 FX采用了90nm系统,但其功耗达到了125W,这样两块Athlon 64 FX的功耗就要在250W以上,这个数据是目前英特尔最顶级的四核心处理器的两倍!加上两块顶极的G80或者R600显卡,要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估计需要1000W以上的电源才能做到!

对于希望拥有超强性能电脑系统的用户,AMD Quad FX并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英特尔四核平台的性能比AMD 4X4即成熟又领先。不过AMD Quad FX平台的推出倒是为未来的电脑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在AMD四核心处理器推出之后,如果再加上Quad FX的各种配套软件、驱动相应变得成熟,相信AMD的四核心Quad FX平台肯定会给我们大家带来惊喜的。

2006CPU市场回顾之Intel

相对于前两年失意于Netburst和AMD的K8架构的对抗中,2006年是Intel完成胜利大反击的一年。在这一年内,Intel凭借强大的市场渠道、价格优势以及绝对领先的核心微架构技术等彻底地从与K8架构对抗的劣势中翻身,沦陷于AMD手中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极大的回收。更重要的,是先进的Core微架构使Intel在处理器核心架构的优势大大领先于AMD,在AMD的下一代处理器K8L没有面世之前,桌面级处理器的性能王者宝座将会牢牢掌握在Intel手中。而且凭借出色的功耗控制,Core微架构的发热量远远不及前代Netburst微架构的产品,否则,Intel也不可能如此出人意料地在2006年就推出桌面级处理器中首枚四核心产品。可以说,2006年是Intel胜利完成帝国反击的一年,在这一年内,Intel所发生的重大时间几乎都是对Intel极为有利的,下面我们将会做详细介绍。

  • 双核为王 Pentium D带来双核普及风暴

前面我们提到,2006年是名符其实的双核年,而这一潮流无疑是由Intel所一手发起并一直引领至今的。从2005年4月正式发布了Pentium D双核心处理器以来,Intel一直没有停止对双核心处理器的推广和普及,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更为重要的是Intel一直把双核处理器的价格定位在一般中高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非AMD那样把自家的双核处理器的价格定在只有顶级玩家才能接受的水平。

在2006年年初,Intel双核处理器中定位最低的Pentium D 820的售价已经下降到2000元出头,而此时AMD的Athlon 64 X2 3800+的定位却是超过2500元,二者差距还不算十分巨大。经过短暂的调整,Intel在3月份突然大幅降低包括Pentium D在内的全线处理器的售价,其中Pentium D 820的售价跌至1200元附近价位,正式拉开了双核普及大战的帷幕。

与此同时,一款前端总线仅为533MHz的Pentium D 805的面世更是吹响了双核普及大战中Intel向AMD进攻的号角。虽然频率是所有Pentium D处理器中最低的一款,而且前端总线也只有533MHz,但拥有超强的超频能力,可以超频达到4GHz的Pentium D 805并不是少数。更为重要的是,Pentium D 805在上市之初的售价已经低至1000元左右,成为市场上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双核处理器。而且随着Intel发布Core 2系列处理器,Pentium D处理器的价格被进一步调低,Pentium D 805从上市之初的1000元以上调整到800元以下,并且一直下跌,到目前已经跌破600元大关,与同级别的单核处理器的差价也只是数十元,性价比极高,也是双核普及风暴中最为重要的功臣之一。

由于受生产工艺的制约,90nm制程的Pentium D 8xx系列处理器在功耗和发热量方面始终未能尽如人意,那采用65nm工艺,作为Pentium D 8xx系列处理器接班人的Pentium D 9xx系列处理器的表现就要更为优秀。先进的65nm工艺使Pentium D 9xx处理器的TDP从Pentium D 8xx的130W下降到90W,同时超频能力也有了不少的提升,尽管在价钱上要略微高于同频率的Pentium D 8xx系列产品,但对于更注重功耗和发热量的用户而言,采用65nm制程的Pentium D 9xx系列显然更值得关注。

Pentium D 915是Intel双核推广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棋子

如果说在年初Pentium D和Athlon 64 X2处理器的对决中,AMD占有一定的性能优势,那Intel的价格优势将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在Intel在年中推出新一代的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之后,整个形势被完全扭转。基于60nm工艺的Core 2 Duo处理器不仅在功耗、性能方面完全击败Athlon 64 X2,而且在价格方面也不相上下,使得Intel在高端双核用户中也占有绝对优势。

双核处理器普及由Intel一手发起,也由Intel凭借强大的价格和性能优势取得胜利而暂告一段落。双核处理器将会随着更多新产品的推出而进一步普及,但在高端领域却已经是四核心开始斗争,届时我们将会看到更为激烈的一场战争。

  • 变革! Intel启用Core放弃NetBurst

在历时五年的NetBurst架构时代,Intel不断提升Pentium 4的工作频率和二级缓存容量,但在Pentium 4的频率飙升的同时,处理器的功耗和发热量也在同步增长。相对于AMD在K8架构上的不断改良,Intel在CPU生产工艺上的改进并没有在NetBurst架构上取得明显的效果,最终极高的发热量和功耗迫使Intel不得不放弃4GHz的Pentium 4。双核时代初期,采用NetBurst架构的Pentium D处理器也面临同样的高功耗高发热量的问题。面对AMD咄咄逼人的攻势,单凭降低产品售价显然不是最彻底的反击方式,只有新的高效能低功耗的核心架构才能成为最有力的武器。为此,Intel毅然决定彻底抛弃NetBurst架构转向Pentium M处理器发展而来的Core微架构。基于Core微架构的Core 2 Duo处理器不再以追求高工作频率为目标,转而追求更高的效率,同时更有效地控制功耗。

相比Intel上一代NetBurst架构,Core微架构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变化并不是由NetBurst衍生出来的,根据Intel官方的说法,Core微架构综合了Pentium M(Banias、Tualatin等)和Netburst的优点。从Core微架构的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Intel已经跳出了追求频率的怪圈,执行效率、运行功耗等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NetBurst架构的P4处理器为追求高频率而采用了更深的指令执行流水线设计,Williamette和NorthWood等拥有20级、Prescott核心则更达到31级,而AMD K8架构等拥有17级。更长的流水线会让频率得到更高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一旦产生分支预测失败或缓冲区为命中的时间后将会浪费更多的时钟周期,虽然频率提升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但是以现在所能达到的频率显然是不足以弥补这种性能损失。因此Core微架构设计了14级的指令执行流水线,更短的流水线也会让指令的处理速度更快,目前看来这是一种兼顾了效能和速度的解决方法。

而在这次CPU微架构的变革中,除了流水线架构的改变,另外五大创新技术的引入成为Core 2 Duo处理器性能大幅提升的主要因素,这五项创新技术就是宽区动态执行、智能功率能力、高级智能高速缓存、智能内存访问、高级数字媒体增强。其中宽区动态执行、高级智能高速缓存、智能内存访问是最为重要的三项。

得益于微架构上的改进和众多新技术的加入,Core 2 Duo处理器与前代产品相比,性能将会获得大幅提升。从目前各大媒体放出的测试成绩看来,Core 2 Duo处理器的性能的确比上代双核处理器Pentium D有40%以上的提升,而做为旗舰级别的Core 2 Extreme 6800的性能也比Pentium EE 965和AMD的Athlon 64 FX-62高出20%以上。而且在取得如此强大的性能的同时,Core 2 Duo处理器的功耗却大幅下降,其热设计功耗(Thermal Design Power, TDP)控制在65W,与Pentium D相比大幅下降。

高性能,低功耗,这是未来CPU发展的必然趋势。Core 2 Duo可以说是已经做得相当不错,这可能是CPU发展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一款产品。同时,这次架构的改变也统一在移动处理器、桌面处理器和服务器处理器进行,分别有面对笔记本市场的移动处理器Merom,面向桌面处理器的Conroe和服务器领域的Woodcrest。也就是说,在现在Intel三大平台处理器已经全部开始转向采用效率更高,功耗更低的Core微架构处理器,性能和功耗都堪称完美的产品!

3. 屡创新低降价风暴席卷CPU市场

2006年的CPU市场价格斗争达到了空前的白热化,但这不能不说是拜Intel所赐,正是由于Intel多次发动降价攻势才迫使AMD不得不以同样的手段来应对在市场上节节败退的不利境地。

2006年初,Intel就已经开始筹划这一年度的减价风暴,虽然开始两个月只是一直作微调,没见到太大的动作,但是到了3月份传统的Intel点仓期,Intel发动了2006年第一次降价风暴,其中设计Intel大部分产品线,最为明显的就是Pentium D 820从年初的2000元左右的价位跌至1200元左右,同时新兵Pentium D 805上市,二者携手展开双核普及大战。

延至六月,每年都极为火爆的暑促来临,同时Intel的新一代处理器Core 2 Duo系列产品上市在即,原有的处理器尤其是双核处理器将会面临清仓的命运,因此Intel也发动了本年度第二次降价风暴,同时也可能是CPU历史上最为恐怖的降价风暴之一,几乎所有产品都无一幸免地被大幅削减售价,最高的降价幅度甚至超过60%!经典的Pentium 4处理器被推出500-700元这一价位,而双核处理器Pentium D 820也降入千元以下,Pentium D 805更是不足800元,成为Intel降价打击AMD最为重要的武器。

在随后的半年时间中,Intel的产品一直维持着小幅度的下调趋势,至目前为止,Pentium D 805已经跌破600元,和单核处理器没有太大的差别,因而也成为众多预算不高又希望享受双核处理器的中低端用户首选的一款产品。

价格战似乎一向是AMD所擅长,但在2006年却被Intel发挥得淋漓尽致,AMD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只能被动地随着Intel的降价而降价,在这一场大战中可谓是输得一败涂地。

4. 四核心降临 Intel领跑多核心竞赛

基于Core2微构架的Conroe处理器在性能和市场的双重成功,无疑是对Intel“注重能效比多核心并行设计”最大的肯定。而自Conroe诞生之日起,代号“Kentsfield”的四核心Core版本的传闻就如影随形,当时针指向2006年11月2日,Intel用“Kentsfield”核心的 Core2 Quad Extrem Edition处理器的正式发布来证明自己推动多核心化的决心,拉开了自己在9月底IDF Fall上提出的5年周期10倍效能提升计划的序幕——到2008前后实现超越P4处理器10倍性能的提升!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就是“高能效/多核心构架”!

Intel发布“Core 2 Qaud”时特别强调了“四核心”的意义——“对于处理器生产者来说,它是把四枚物理核心封装在一起的处理器;对于主板厂商来说,它没有改变封装的形式,兼容原有LGA775的主板的四核心方案;对于消费者来说,它等同于两枚Conroe处理器的性能”。实际上,Intel在Kentsfield的4枚核心并没有使用类似Conroe的共享二级缓存设计,而是“Two Die in one Package”,即类似第一代Netburst构架双核Smithfield核心的Pentium D那样,将两枚Conroe物理核心通过封装级的组合成一枚处理器,而并不是在同一块硅晶圆上。

Intel官方的四核心处理器介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Kentsfield和Conroe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只是把两个核心封装在一起而达到四核心的水平,这和此前的Smithfield核心的Pentium D相似。不过Pentium D在和AMD 对应的Athlon 64 X2的竞争中并不占优,这也让不少消费者对“Two Die in one Package”的实现方法产生怀疑。事实上,Smithfield核心的Pentium D处理器主要受制于Netburst本身构架功耗和效能的限制,而采用Core微构架的Conroe处理器自身条件却非常优秀。每一个单独的Die能效比非常突出,保证4核心的Core 2 Qaud的功耗水平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Intel官方给出指标是,频率为2.66GHz的QX6700的TDP指标为130W,大致等同于两枚Conroe E6700相加,虽然该指标的绝对值也着实不低,只略小于Pentium Extreme Edition 965的水平,但是考虑的Core 2 Qaud集成核心的数量,笔者认为还是符合Core 2微体系构架高能效的特征的。而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AMD的4x4 Quad FX平台两个CPU加起来的功耗将会超过250W,这对于Core 2 Quad来说已经接近两倍!看来火炉的称号这次要加在AMD的头上而非Intel头上了。

此外针对Intel这次采用“Two Die in one Package”的方法实现四核心,AMD同样再次发起了“真假四核”争论。但这次Intel却先得相当平静。我们不难看出,Intel之所以如此,一是出于对自身产品信心,二是四核还未到普及的时候,三是等AMD四核推出时,英特尔也会推出原生四核处理器来应对新的竞争格局。

结语: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但这句话在IT领域而言,或许只能说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在过去三年,AMD凭借领先的K8架构,春风得意。然而2006年确实一个转折点,也许从这一年起,三年内AMD都只能蜇伏,但希望不要看到AMD就此沉沦,一家独大是所有消费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在2006年,我们确实看到Intel在竞争中全面领先于对手,优势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但除了竞争,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

2006年,名符其实的双核年,无论是AMD还是Intel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其自家的双核处理器,双核处理器已经成为2006年PC领域最为重要的主题,成为2006年CPU市场最为重要的潮流,单核朝着双核,朝着多核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双核PC的真正普及。

2006年,也是PC领域最为注重环保的一年。板卡行业引入RoHS无铅工艺,CPU领域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效能和功耗。或许你已经从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看到了“每瓦特性能”、“单MHz效率”等字眼,处理器厂商已经异常重视核心功耗的控制和效能的提高,只有低功耗高性能的处理器才会在未来获得青睐。

2006年,整个PC市场都是风云变幻,而其中变化最大的,无疑就是做为PC核心配件的CPU领域。在这一领域当中,虽然自始至终只有AMD和Intel两大巨头的斗争,但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的残酷竞争更胜于战火纷飞的战场。2006年,PC处理器领域在AMD和Intel之间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争、产品竞争、渠道竞争还有市场竞争中向前发展着。然而与真正的战争不同,AMD和Intel之间的竞争没有对生产力造成任何破坏,相反却是更为迅速地推动PC处理器领域,包括台式机处理器、移动处理器甚至服务器处理器的迅速向前发展。但愿这一切会一直继续。

更多精彩的最新配件资讯,请点击进入 硬件中心

大家如果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意见或任何IT配件资讯的投稿,欢迎发邮件到hardnews@staff.pchome.net,我们会尽快给予回复。最后,硬件频道全体同仁感谢大家对PChome一贯的关注和支持!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