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余震”令互联网显现结构弊端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6-12-30 12:48: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美国媒体指出,网络拥堵凸显亚洲对美服务器高度依赖。

地震“余震”:互联网显结构弊端

美国媒体指出,网络拥堵凸显亚洲对美服务器高度依赖

地震“余震”:互联网显结构弊端

“小小寰球”的一次小小的“抖动”,就让人类伟大的信息时代变得狼狈不堪。这固然是因为自然的不可抗力,而互联网结构的弊端,也是造成今日局面的原因。针对这一情况,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27日发表了题为《电信线路脆弱但恢复能力强,令人痛苦地想起对美国的高度依赖》的文章。

靠脆弱光缆获得信息

尽管互联网号称无处不在,但它仍有国家的界限,受地理的影响并由美国所主导。

现实今天提醒了亚洲这一点,台湾附近海域发生了一次地震,震断了几条重要的海底通信光缆,这几条光缆传递的数据占到该地区至太平洋彼岸数据流量的3/4。由于语音和数据争抢备用光缆和卫星线路,结果该地区的通信发生中断。

有的分析家说,幸运的是,通信中断是发生在相对清闲的节日期间,生意不多,市场也大都冷清。如果是平时,有可能对该地区商业尤其是金融市场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一些企业总裁说,东南亚地区对外的网络数据传输没有完全中断,这证明近年来扩充新线路容量的工作取得了进展。但依然存在如下事实:全球因特网用户需要的大部分信息仍在美国;亚洲通过区区几根脆弱的光缆获得信息,而光缆又受制于变化无常的海底情况。

悉尼的分析人士保罗·布德说:“我们确实需要这些海底光缆。人造卫星不能切实作为备用设备,承载高通信量。”

仍然依赖美国服务器

虽然亚洲的通信今天出现混乱,但互联网仍然证明了它具备很强的恢复能力,其美国创始人的初衷没有落空,即因特网任何一处受到攻击,数据仍可以传输。新加坡技术人员说,互联网自带的协议将自动选择其他路径传递数据,要么通过中国陆路向西取道中东传至欧洲,要么向南传至澳大利亚。

大部分信息流量仍然来自因特网的诞生地美国,尤其是加利福尼亚。亚洲一些互联网专家一直在哀叹,亚洲提供的信息太少了。他们说,虽然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万维网用户日益增多帮助亚洲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还没有达到大大降低亚洲对美国服务器依赖程度的地步。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