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国美、苏宁等零售商不约而同地宣布增加网上销售投入。12月1日,国美电器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网上支付”功能,消费者可以在线支付。12月2日,苏宁电器的网上商城上线。12月中旬,家乐福中国公司计划在北京、青岛、武汉等地先后开通第一批网上销售试点。之前的9月,具有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王府井百货也正式涉足网上购物,开通“劲购网”。
事隔几年,零售商的上网热情似乎再次点燃。但有谁能保证这不会重蹈覆辙?
早在2001年,以北京市西单商场为代表的零售商涉足网上销售,掀起了国内零售商进军电子商务的第一波。第一波零售商电子商务的特点是把所有商品直接搬到网上卖。
传统零售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无疑是一件好事。零售商可以利用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互联网技术优势,建立一个面向消费者、生产厂商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把“等顾客上门”转化为“送商品入户”,从提供“实体门店”到提供“虚拟网络平台”,从而为零售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放眼世界,网上销售已是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的重要业务。在美国,沃尔玛公司2006年12月的网站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4%;在北美市场,百思买网上店铺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20%以上,是百思买重要的利润增长渠道之一。
不幸的是,国内零售业电子商务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开通网络销售业务的零售企业都没有赢利,甚至一些投入较大的零售商也在亏损。
究其原因,业内分析认为,宏观环境是制约国内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受2000年国内互联网市场投资热潮锐减影响,大批缺少投资支持的电子商务企业因此倒闭,整个电子商务市场自此低迷。
传统消费习惯、网上支付、信用环境、物流配送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使国内零售业网络销售发展不畅。
比如,大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习惯“先交钱,后收货”;对于“网上支付”,很多人会觉得不安全;开通“网上支付”业务的零售企业不多;第三方物流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零售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不尽如意。
5年过去了,影响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因素在改变:2005年我国网上零售、网上直销、网上预订等B2C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41.3亿元,比2004年增长32.6%;未来3年,将以33.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由易观国际提供)。各大银行都开通了“电子支付”功能,还有《电子签名法》的出台以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性;第三方物流也在快速发展。
这种宏观因素的变化,对国内零售业网络销售业务并无多大改观。据业内人士透露,几乎所有零售商的网络销售业务至今没有赢利。
的确,我们至今仍无法否认宏观因素对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比如,人们的消费习惯仍然很难改变;网上支付的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第三方物流仍有待完善等。
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同样环境之下,为什么“阿里巴巴”成功了?为什么“当当网”成功了?为什么“易趣网”成功了?还有中石化的“一号网”也很成功?
事实上,传统零售业上网比“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单纯的互联网公司更有优势:多年积累的行业资源,对消费者的品牌影响力等。
对于网络销售业务的失败,零售商们更应该找找自身问题:原来那种“把所有商品直接搬到网上卖”的上网方式是否可行?
至此,问题应该归结为一点:零售商到底该怎么上网?是从战略层面考虑,开辟一种像阿里巴巴或淘宝网那样的新业务?还是像原来那样简单把商铺搬到互联网?是结合自身优势,像“当当网”那样有选择地上网?还是……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这些问题值得好好思量。
第一波零售商上网的余温犹存,我们似乎看到第二波零售商上网热情在点燃。我们佩服零售商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他们的成功,而不是重蹈覆辙。
我们佩服零售商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他们的成功,而不是重蹈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