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家住达安花园的郭晓收到了一叠商场、银行的“通知”,上面列出的一系列礼品提醒她又到了“积分换礼”的时候。但今年郭晓却不再有盘点积分的兴致,原来去年的“积分换礼”给她换来了一肚子怨气。
积分换来“怨气”
郭晓去年初生下宝宝,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商家的宣传单上获悉某品牌纸尿裤正在进行积分换礼活动:每买一小包尿裤可以积3分,而买一大包则可以积5分,积满90分可以换一架市场价120元上下的儿童秋千。心动不已的她一口气买了18包大包装纸尿裤,攒足了90分。
然而,商家送来的儿童秋千质量很差,郭晓告诉记者:“由于螺丝原因,组装了一上午也没能装好。”更令她生气的是,这架儿童秋千没有生产厂家,没标明厂址,更没有合格证等证件,是标准的“三无”产品。
礼品多为“鸡肋”
不管是信用卡积分,还是商场贵宾卡积分,能换到的礼品其实大多都是“鸡肋”。
记者搜集了一些银行信用卡换礼清单,结果发现,一般的换礼门槛在2000—3000分左右,能换到的礼品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如交通银行的是小熊维尼卡通书签,浦发银行的是相框和笔筒,广发银行则送过微波炉两件套、运动水壶和牛奶杯。即使积分额上了8000,能拿到的也不过是“Disney”、“Snoopy”等卡通产品;而要换到真正实用的东西,比如电吹风、蒸气熨斗、电炖锅、名牌运动包袋,至少需要3万分,按照“1分=1元”的一般积分规则,一年就要“刷”出去3万元以上。
据了解,银行一般按照刷卡额0.25%-0.3%来制订积分兑换的礼品价值,因此花数万元才能“换”来一件小东西的事情处处可见,有些甚至还要消费者再贴部分现金才可以把东西“换”回家。
“贪利”心态不可有
积分卡原本是银行或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而推出的一种营销手段,消费者如果在积分的诱惑下产生了“贪利”心理,就很可能掉进陷阱,被积分卡牢牢“卡”住。
正在忙于装修的尹娟就差点陷入积分迷宫。原来,她参加了团购网的积分赠礼活动,积分是按照消费的3.3%来计算的。在所需要的建材搬回家后,她发现离积分赠礼中的咖啡壶只差20多分,便老想着再买点东西,以便去兑换咖啡壶。可是仔细想想:按3.3%的比例来算,20多分还得买600多元的东西,“与其花600元去买不必要的东西来换一个咖啡壶,还不如直接去店里买,挑选余地还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