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正方形二维码已经遍布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理论上讲,如果二维码扫描后得到的是单纯文本信息,一般不会中招,但如果解码后得到的是一条网址链接,或运行程序,就要警惕了。一旦中毒,就可能泄露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等一切与手机绑定的隐私,甚至被乱扣电话费。
“二维码的生成相当简单,只要拥有一个创制模块,稍微懂得一点技术的人就能制成一个二维码,”专家说,先在网上下载一个“二维码生成器”,找到病毒软件的下载地址,复制该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立即就生成了一个二维码图片。把这个生成的二维码图片,发到微博或网络论坛,一个病毒软件的二维码就开始“流通”了。
二维码
点评:消费者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安全软件,比如,手机QQ卫士、手机管家等软件,以防止二维码病毒侵入手机。一般来说,在网站上发布的不知来源的二维码需引起警惕。从技术上来说,应选用加入监测功能的扫码工具,扫到可疑网址时,会有安全提醒,如果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安装好以后,最好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昨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人士提醒:目前部分网站上线了二维码支付通道,扫拍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购物和支付。但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时,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如果用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银行卡内储存过大数额的资金,避免发生连锁反应。
趋势科技公布了一份关于Android恶意应用的报告。该公司在分析约200万份Android应用后,发现29万3091个应用可被归类为“具有明显恶意的”。其中15万203个进一步被归类为“高风险”应用。
在上述“具有明显恶意的”29万3091个应用中,约23%的6万8740个可以从Google Play上直接获取,给信任官方渠道的用户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从报告中还可以看到,在200万份样本中,约1/4的应用通过网络连接,短信服务,电话等方式向外发送用户信息。其中最常见的包括IMEI,ICCID等可识别信息,和联系人,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