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荡中端:金士顿SSDNow V300登场
去年金士顿SSDNow V+200固态硬盘一度成为中低端主流SSD市场的热门选择,不过SSDNow系列向来有着每年更新一代的传统,去年年底金士顿发布了SSDNow V300系列,今天它正式到达我们评测室,有望再次扫荡当前中端固态硬盘市场!
金士顿SSDNow V300固态硬盘
V300系列显然是V+200的新一代产品,所以首先要了解的便是两者之间的差异。首先V300的主控依然是SandForce SF-2281,只是闪存从英特尔25nm ONFI2改为东芝19nm Toggle2.0,仍为MLC,擦写次数达到3000次。同时厚度均为7mm,而上一代V+200则是在后期才过渡到7mm的。
金士顿SSDNow V300固态硬盘包含60GB、120GB、240GB三种版本,每一种容量都分为独立包装版、台式机升级套装、笔记本升级套装以及完全升级套装,不过在国内我们暂时只能买到独立包装版,除了V300固态硬盘本身之外附带一个加厚脚垫可以适配于支持9.5mm厚度硬盘的笔记本中。
金士顿SSDNow V300固态硬盘赏析
身为简装版,它的包装看起来非常简洁,“比7200转传统硬盘快10倍”的标语看起来还是十分具有冲击力的。
外观上延续以往的风格
SSDNow V300固态硬盘延续以往的外观风格,鲜明的红色金士顿Rex(雷克斯)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整个盘体红黑的搭配已经成为SSDNow的鲜明特征。
7mm超薄设计
外壳采用磨砂质感的金属材质,耐磨损不易损坏,而7mm的厚度设计更突显了整个盘体的纤薄质感。
7mm厚度设计,附带适配框,可以用在9.5mm系统中
现在很多超薄笔记本只支持7mm厚度的硬盘,但也有很多人购买SSD还是为了自己老一点的本本升级,此时这个附带的适配框就非常管用了,直接放在上面就可以使用。
SandForce主控的特性笔者觉得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采用即时压缩机制,提高速度的同时兼顾耐久性,但是对于不可压缩的数据则慢很多,并且受闪存类型会影响很大,综合来讲其性能居于目前中高端行列。
SandForce SF-2281主控
SandForce是真正为了寿命牺牲速度的方案,在接近满盘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限制写入速度,这是正常表现不是掉速。SandForce采用实时垃圾回收尽可能低降低写入放大保证耐久,但随机操作延迟较大所以部分测试数据不太好看SandForce是真正为了寿命牺牲速度的方案,在接近满盘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限制写入速度,这是正常表现不是掉速。
体验DuraWrite:空盘软件跑分测试1
前面提到DuraWrite机制可以对数据进行压缩增强性能,这里利用测试软件证明一番。数据能否被压缩取决于数据模型,越有规律的数据越容易被压缩,而诸如全0或者全1的数据则可以被无限压缩,对于完全随机的数据模型,则无法被压缩。对于SandForce主控来说,前者将体现出最大性能,而后者则是最低效能。
●CrystalDiskMark软件测试
CrystalDiskMark是一款来自日本开发者开发的硬盘测试工具,简单易用,可以测试1MB和512KB文件大小的连续读写速度、4KB随机读写速度和32位队列深度下的4KB随机读写速度。CrystalDiskMark软件测试涉及LBA寻址空间不超过4GB,默认为1GB文件测试五次取最佳值。笔者先后使用随机数据模型和全0的数据模型测试。
随机数据模型,左V300,右V+200
全0数据模型,左V300,右V+200
在随机数据模型下获得了466.5MB/s和173.1MB/s的连续读写性能,而在全0或全1的数据模型下则达到了517.7MB/s和521.6MB/s的惊人成绩,这个成绩远超上一代V+200系列,同时借助DuraWrite机制,对可被压缩的数据模型,用户可以体验到极高的性能表现。
●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数据包按0.5K,1.0K,2.0K直到到8192.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很好地说明文件大小长度不同对速度的影响。
全0数据模型,左V300,右V+200
随机数据模型,左V300,右V+200
在ATTO软件测试中与CrystalDiskMark有着类似的表现,全0的数据模型下读写速度跑出了550MB/s和530MB/s的成绩,而在随机数据模型下也有480MB/s和170MB/s,仍全面超出V+200系列。
体验DuraWrite:空盘软件跑分测试2
●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
AS SSD Benchmark是一款来自德国的SSD专用测试软件,可以测试连续读写、4KB随机读写和响应时间的表现,并给出一个综合评分。同时该软件还自带一个Compression Benchmark项目,它可以给出一个曲线,描述随着数据模型中可压缩数据占有率(压缩比)的增高,性能的变换情况。
AS SSD Benchmark的测试结果比CrystalDiskMark略低,这和测试软件指令发送频率等也有关系,而且只使用难压缩的数据模型因此不能准确体现出SandForce主控SSD的真实效能。
V300成绩565
V+200成绩492
从测试来看,V300的得分达到了565分,而V+200由于采用异步闪存,读取只能达到200MB/s,最终492的得分落后于V300系列。
读写速度VS压缩比
来自Compression-Benchmark的测试项目,其实这个测试项目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数据模型中,当可压缩数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时,最终性能的变化情况,对于DuraWrite技术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因此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增长曲线,最终达到500MB/s的传输速度。
PCMark7系统基准性能测试评估
PCMark是Futuremark推出的一款整机性能测试软件,它采用脚本测试的方式模拟实际使用情况,在PCMark 7中的存储部分针对SSD的应用做了一些多任务测试。但是不会需要很高的队列深度,对固态硬盘不会造成太大的负载,主要基于随机读写操作,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我们系统实际应用时的效能。
PCMark存储项目测试的整个过程将花费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一般包括Windows Defender、游戏、Windows图片加载、Windows启动、MovieMaker视频编辑、Windows媒体中心,WMP音乐加载等项目。
PCMark 7得分5362
目前我们认为PCMark 7的测试结果更具参考性,对硬盘负载不会太高,并发线程数也不会太高,它比较接近我们的家用环境下的使用感受的。可以看到V+200的最终成绩为4948分,而V300则为5362分,对于PCMark7来说已经是一个明显的差距,如果前面的理论测试不好理解的话,那么PCMark可以说是最直接体现两者差异的测试。
5项实际应用测试对比看V300表现
仅有理论测试是不够的,我们加入了五项应用测试:
1.测试全新安装的Windows 7系统启动速度,不启动其余任何软件,使用BootRacer记录“Time to Desktop”的时间
2.启动系统的同时加载360安全卫士、Fireworks CS4、Photoshop CS4、Excel 2010、OneNote 2010、Outlook 2010、PowerPoint 2010、Word 2010、WinRAR、暴风影音5、福昕阅读器、腾讯QQ 2013、迅雷7共13款软件,测试整个过程的时间
3.使用360安全卫士的快速木马扫描,记录扫描时间
4.解压缩一个容量为2.9GB零散文件的压缩包,测试解压缩时间,主要考察硬盘的写入性能
5.加载《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单人挑战模式中的“大破坏”关卡,测试加载时间
在综合性能的考量上,金士顿SSDNow V300的整体性能位居第二位,但所有的固态硬盘均大幅度领先机械硬盘,他们相互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算大。不过Crucial m4、威刚XPG SX900 128GB、浦科特M5S 128GB都是700元价位的产品,相比之下金士顿SSDNow V300 120GB的价格目前在京东上639元,凸显了不错的性价比。
总结:有望扫荡2013主流SSD市场
金士顿SSDNow V300固态硬盘依然沿用SandForce SF-2281主控,但是搭载了新的固件,同时配合全新东芝19纳米Toggle 2.0闪存,即便在难压缩的数据模型下依然有470MB/s左右的读取速度和170MB/s的写入速度,性能上完胜上一代V+200系列固态硬盘。而7mm+9.5mm适配器的配置在使用上更增添了灵活性。
闪存每进步一个时代就会有人关心寿命问题,V300搭载的东芝19纳米Toggle 2.0 MLC闪存在P/E指标上相比上一代东芝24nm Toggle 2.0闪存没有变化,仍为3000次。加上SandForce主控本身便以保证耐久性设计,DuraWrite机制可以压缩实际写入SSD的数据,延长寿命,可以说你完全不必为这方面的问题操心。
金士顿SSDNow V300固态硬盘
虽然V300在理论跑分上可能并没有过于好看的数字,但跑分并不代表一切,在实际应用的测试中,V300在同价位产品中有着不俗的表现,综合性能表现不言而喻。
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大量搭载19nm、20nm闪存的主流级别的固态硬盘登场以取代现有25nm的产品,这些产品由于产量的下降现在价位已经开始攀高到700元的水平上,性能又不十分突出,丧失了一定的性价比。我们认为金士顿V300在SandForce阵营中率先搭载了19nm闪存在市场上占得了先机,并以600元出头的定价,作为全新一代的产品,扫荡2013年的主流SSD市场还是非常可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