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病毒发飙 上半年微信31万人染毒

互联网 | 编辑: 周黎俊 2013-08-30 06:30:00转载

智能手机的凶猛扩张,让各种病毒、恶意软件也紧紧盯上了“它”。

仅今年上半年,手机病毒感染总量超过4.8亿人次,已相当于去年一年的感染总量。这是360手机安全中心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中所透露的数据。当然,火爆的微信也不能幸免——通过“挂羊头卖狗肉”欺骗用户安装,或是“借刀杀人”导致微信乱弹广告等方式,目前发现针对微信的恶意软件超过650款。

2013年上半年Android新增恶意软件月度统计

微信接收图片,钱就不见了

“就是轻轻一点,支付宝的钱就被搬空了。”谈起自己在微信上被种“木马”的经历,网店店主小何还是心有余悸。

因为经营网店的关系,小何喜欢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新品。有一天,一名“买家”在网上联系到她,希望能找一款女装,并请求她用微信接收图片。小何丝毫没有犹豫,就加了这位“买家”的微信,收到一条所谓的“衣服照片”的链接地址,点击进去后,突然弹出一个下载安装的授权提示,“也没有仔细看,就装了。”随后,小何就发现,支付宝里的钱被搬得一干二净。

原来,小何点击的“衣服照片”的链接,真身为手机木马病毒,可以把她支付宝修改密码时最为关键的手机校验码“挪移”到对方手机上。

微信系恶意软件已超650款

“仅仅是针对微信的恶意软件,光我们就已经发现了650款以上。”360手机安全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针对微信的恶意软件及相关诈骗行为大量涌现,而且表现形式多样。

据介绍,早在2月份,360手机卫士就曾经截获过34款新型Android手机木马,这一系列木马分别伪装在包括“圆桌骑士”、“双截龙”、“侍魂”、“三国志”、“名将”等热门游戏中,并伪装成微信消息诱骗用户安装,而一旦安装这些应用,用户的手机就会联网接收黑客通过服务器发出的各种指令,联网自动下载各种用于流氓推广的应用,以产生大量流量,甚至二次传播手机木马进行恶意扣费。

“微信好友都是实时在线,信息随时推送,所以微信被盗后的诈骗速度更快、范围也广。”相关人士透露,除了通过朋友圈“钓鱼”的方式以外,还涌现出一大批“借刀杀人”的恶意软件,可以致使微信、微博等APP乱弹广告耗费流量。

“据统计,携带此恶意广告插件的恶意软件有300余款。”而上半年感染量更多达31万人次。

新增手机木马97%为Android平台

微信系的遭遇仅仅是手机病毒的冰山一角。

报告显示,上半年360手机安全中心截获新增手机木马、恶意软件及恶意广告插件共计45万余款,感染总量超过4.8亿人次,接近2012年全年感染量。其中,Android新增木马占总量的97%,九成以上含有隐私窃取行为。

而在新增的235696款手机木马中,Android平台占比超过97%,感染人数达4696万人次。

与此同时,上半年手机恶意软件的主要危害,资费消耗、隐私窃取以及恶意扣费位列前三。以隐私窃取为目的的恶意软件数量仅次于资费消耗,Android平台感染量高达1137万余人次。

此外,盗取用户隐私也成为智能手机时代值得关注的问题。360对上半年最热门的1000款手机应用抽样分析显示,90.1%的热门应用会读取设备信息;53.1%的应用会读取用户的位置信息;24.2%的应用可以发送短信;22.6%的应用会读取联系人;还有22.9%的应用可以调用摄像头。

手机族要多查查话费清单

移动公司的相关人士介绍说,手机病毒有“一硬二软”之说。硬病毒是指一些手机出厂时就有的“后门”,这种病毒多见于山寨机,就是通过手机内部的软件“吸费”、盗取信息。而软病毒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手机软件病毒,一种是会私下损害用户的利益,比如会让您的手机自动大量发送彩信产生高额话费,另一种软病毒会把用户的信息,包括短信、通话记录,甚至手机位置,都上传给不法分子,或者上传到特定的网站,如果用户在短信中涉及银行账号等个人隐私,那后果就更严重了。

虽然运营商的手机防病毒系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手机病毒的防患,普通手机用户还是要积极防护。傅周艳

▲移动网络专家表示,四招可以预防手机病毒:

第一招:收到不明来历短信、彩信、图片、网址链接,不要轻易打开。即使是以“安全软件”为名的也不要轻信。

第二招:商务机、智能机不要长期给别人使用,防止被装恶意软件。手机如需维修时,也最好把SIM卡拔出来。蓝牙等功能,不用时关掉。

第三招:经常查一查话费清单,看有无流量特别和异常扣费的情况。

第四招:给智能手机安装防病毒软件,定期进行升级。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