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全球3D打印巨头3D Systems(DDD:NYSE)宣布收购Sugar Lab。后者是洛杉矶的一家初创公司,专为客户个性化“打印”甜品——先按顾客的要求构建数学模型,然后据此打印出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口味各异的甜品。这是2011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重振美国制造业宣布向3D打印产业支出5亿美元从而引爆3D打印全球热潮以来,全球3D打印产业频繁并购的又一最新案例。
2012年12月,另一家巨头级3D打印设备商Stratasys(SSYS:Nasdaq)已经宣布与以色列的3D打印企业Objet合并,从而在规模上超过3D Systems,以接近50%的份额在专业级3D打印设备市场位列第一。
今年6月,合并后的新Stratasys又以4.03亿美元的换股交易合并了MakerBot。与3D Systems、Stratasys等专业级3D打印厂商不同,MakerBot提供桌面级3D打印设备。该交易意味着3D打印正加速渗透进大众消费市场。
资本市场对于3D打印热潮也用手投票。按9月12日收盘价计算,3D Systems的股价已由一年前的25.73美元上涨至51.49美元,涨幅为103%。Stratasys公司在最近一年内的股价涨幅更是高达756%。
“3D打印正不断成长为一个大生意。”9月13日,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志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3D打印在个性化定制、新产品验证等方面有着独特价值,但尚不足以支撑规模化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法目前还言之尚早。
“无法打印自己”
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每年在广州举办业界知名的模具展。“去年还只有零星的3D打印企业参加。”梁志超说,今年参加该模具展的3D打印企业已有24家,主办方为此还专设了3D打印专区。
梁志超表示,3D打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技术,目前国内外企业都争相布局,尤其是汽车、航天、工业和医疗保健等行业对其有着明确的需求。根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的数据,上述行业设计的3D打印产品销售总额将在2017年达50亿美元,较2011年的17亿美元成倍数级增长。
“截至目前,还没有听说全世界有哪一台3D打印机可以‘打印’出3D打印机。”梁志超说,无法打印自己,其实是3D打印局限性的一个形象体现,“规模化生产仍然必须依赖传统的模具业”。
事实上,从此次广州模具展的参展企业分析,也不难看出传统模具的主流地位。即将于9月24日-26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的“2013模具展”的参展企业共有400多家,传统模具企业的占比高达95%。
而与全球3D产业2011年17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模具业产值就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约1400亿元。
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国栋对记者表示,高成本是目前横亘在3D打印产业面前的一大障碍。从专业级3D打印设备来看,一台以金属为原料的3D打印机售价高达500万-600万元,以塑料为原料的也要一两百万元/台。国内企业生产的3D打印设备售价稍低,也有八九十万元,低的也要四五十万元。
同时,由于3D打印厂商一般采取原料捆绑销售的模式,原料成本也不可小觑。肖国栋说,用于3D打印的塑料约在2000-3000元/公斤。
他认为,未来3D打印的普及还有赖于产业竞争充分和技术进步后的设备、材料成本下降,“成本下不来,规模化就无从谈起”。
另外,肖国栋表示,目前一个复杂件的3D打印时间也要十几个小时,时间上也无法满足规模化大生产的效率要求。
“我们今年参加了好几个3D打印展会,前来咨询的人很多,但真正下单的很少。”肖国栋向记者透露。他所在的天津微深公司主要从事三维扫描业务,这是3D打印产业链除打印设备、原料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环节。3D打印机需要依据三维模型才能打印出个性化的产品,而三维模型要么通过三维图像设计形成,要么通过扫描获得。
肖国栋坦承,目前公司来自于3D打印的营收还很小,三维扫描的客户主要还是来自于图纸与实体的逆向检测比对、三维样品展示等传统行业。
梁志超表示,由于成本高、单品打印时间长等因素,目前3D打印还只能用于部分领域的小批量生产,比较成熟的应用领域比如助听器产业,“每个人的耳道都不一样,需要依据扫描的模型进行个性化定制,3D打印的应用就非常充分”。
代工巨头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也对将3D打印技术捧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点嗤之以鼻,并放言:“如果真的是,那我的‘郭’字倒过来写。”
山寨化反思
从全球来看,专业级的3D打印厂商主要有前文提及的Stratasys和3D Systems,以及德国EOS公司。前两家的产品主要以塑料为打印原料,后者则以金属原料打印见长。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迄今为止所销售的3D打印机数量有限,其中Stratasys的销售量约2万台,EOS公司的全球销售更是仅有一两千台。
从国内3D打印行业而言,比较知名的厂商有湖南的华曙高科、上海的联泰、南京的宝岩等。其中,华曙高科作为湖南的四家“智造”企业之一参加了9月10日于贵州举行的泛珠大会,堪称当地明星企业。不过,据此间媒体报道,目前华曙高科每月仅能生产两台新品,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共销售的3D打印机仅7台。
“从专业级3D设备市场而言,国内企业近年来的技术和专利储备都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全球巨头相比尚存差距。”梁志超表示。
桌面型3D打印机是区别于专业级设备的另一大块市场。今年6月被Stratasys并购的MakerBot就是这一领域的重量级厂商。与动辄几十万、数百万元的专业级3D打印机相比,桌面型3D打印机的售价更低,每台在数万元,低的甚至只有数千元,因此销量也更大。MakerBot仅在四年前成立,但总销量已有2.2万台,其中有一半的销量来自于最近的9个月。
梁志超表示,桌面型3D打印机在过去四年实现了快速崛起,其原因是第一轮申请的3D专利在2008年到期失效。
太尔时代就是国内桌面型3D打印机的龙头企业之一。这家公司创立于2003年,起初也是从事专业级3D打印。太尔时代的业务经理郭峤对记者表示,3D打印并不是新鲜的技术,已经存在30多年,“只不过以往不叫这个时髦的名字,而是叫快速成型技术”。
2010年左右,3D打印概念开始炒热,美国Makerbot等桌面型3D打印企业崛起。太尔时代觉察到3D打印进一步普及的风向,将公司方向从专业级转向桌面级。
郭峤称,太尔时代的桌面型3D打印机目前位列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年销量上万台。从客户类型来看,主要有三种:喜欢动手的DIY爱好者、用于科研和教学用途的学校,以及具有个性化设计需求的企业。“不过在国内市场,个人客户几乎没有,主要是学校和企业。”郭峤说。
不过,肖国栋表示,随着首批3D打印专利的到期,以及桌面型设备的崛起,国内3D打印行业也迅速形成了一股山寨化风潮。
专利到期后形成了一些开源的源代码,一些创业者据此进行硬件比对、开发,确实出现了一大批3D打印企业。市场上于是出现了很多低成本的3D打印机,售价低至几千元。
郭峤认为,专利到期后,3D打印门槛降低,市场上的参与者增多是正常现象,但他强调,其中很多缺少技术积累的企业,其产品很难进一步进行技术更新,未来发展受限,同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很难保证。
“国内有一批扎扎实实做技术和市场的3D企业,也有一些借着热点忽悠的公司。”梁志超对记者表示,由于顶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光环,不少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下,纷纷对3D打印产业青睐有加,给了一些企业投机的空间。
梁志超认为,3D打印目前还是高科技产业,竞争的焦点长期来看不是单纯比拼低价,而是技术含量,“依靠山寨的方式生存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
网友评论